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随想录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6

随想录读后感通用。

76范文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随想录读后感,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内心的感慨一定会如喷泉般涌出。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才能更加精练生动地写好自己的感受呢?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随想录读后感【篇1】

岁月不知过了几个轮回,历史的车辙滚滚向前,碾过了春夏的生命的开始和灿烂,碾过了秋冬的生命的丰收和凋零,留下了一道道永恒的车辙,向着亘古的,亘古遥遥的蔓延……我时常问自己,在中国的五千年的春秋岁月中我能发现什么,常常这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我,是繁花似锦?是春花秋月?亦或是那战场纷纭?还是那英雄美人的故事?这些我发现的我都不满意,这些我发现的“车辙”,我都不能把它称之为最满意的答案,偶然间一部664页的大书给了我答案,这本书就是巴金先生的《随想录》。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再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在书的开篇的序中巴金先生这样写道,打第一眼看这序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是啊,这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英雄也好,帝王也罢,穷凶的恶鬼也好,天上的神灵也罢,都是人的化身,都是人的编纂,这世上没有兽,也没有人,大家都是人。写人的书是好的,直面自己的人生,直白的说出自己的错误的书就是更好的,极好的。

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在这本《随想录》里巴金总结了浩劫中他的故事,他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反省。他把自己犯过的所有的错误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每天能忍受着无边的心痛写下着这些人性的文字,泣血的文字,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这是多么伟大的人的力量。

曾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最大的困难时面对真实的自己,错误的自己,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随想录》里让我时时听到回声的话是关于说真话的。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讲的。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

说真话,做真事,好好的活自己的一生,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朋友,只有这样在百年之后,人之将死之时,我们的眼才能安详的闭上,才能心安理得的迎接死亡的绚烂,才能一生不留遗憾,这是真的力量,存乎于心,立于天地之间的大道。

随想录读后感【篇2】

巴金这个作家可真的算是家户喻晓了,中国作家、翻译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是很伟大的大文豪,著名的作家毕淑敏曾经这样评价巴金老先生: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由此可见巴金老先生是多么的受人尊重啊!今天,我也读了他的作品《随想录》。

在《随想录》这本书中,巴金老先生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这本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他用极其犀利的文笔、丰富有趣的语言,表达了对做过的错事的虔诚忏悔;他是周樟寿第二,和民国大文豪周樟寿一样,猛烈地批判封建社会的麻木思想,抨击我们中国人心中的枷锁奴性。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一生受用不尽的道理:如果人们不可以从过去的错误的教训中吸取一定的经验,那么人们只能一错再错,不断地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无数次。如果人们不能做到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这种做法其实是无异于掩盖真理的;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才可以慢慢的走向成功之路。这不是正好印证了周恩来总理的那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能够从失败中获取经验,那么人类社会不但不会进步,相反之,还有可能倒退呢!

要有勇气承认错误这就是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带给我的一生受用不尽的启示,这也是我们人类进步的哲理之一。

随想录读后感【篇3】

自从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走了几里路,我便开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那时候小,没经过世事,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今天,当看到季羡林随想录时,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满的答案,能够解释所有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结于有没有责任感,这一点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若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辈子里,局限于这狭小的时间与空间里,或许很难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亦看不出我们对于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但如果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段链条,或者是接力赛中的一段路程呢,我们的存在明显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谈不上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然与周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种联系又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还说,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的,他们都活的浑浑噩噩,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我要说,明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不知道意义何在,就像广大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努力的活着,关于生命的责任并没有被推卸掉,我们都承担起了本该承担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赛,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们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而坏人则作了反面教材,教会了人们什么事情是错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价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总之,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

随想录读后感【篇4】

若想文笔、思维双提升,看这本书就够了。

下午,我在咖啡馆等女儿跳舞,一边无聊地喝着咖啡,一边随意翻着一本刚刚入手的《琼美卡随想录》打发时间。可是,随着书页在指尖的滑动,我渐渐沉浸在这本精致轻巧的小书中,仿佛自己是个多年的寻宝专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宝藏,贪婪地要把每一个宝贝都争分夺秒地塞进脑袋里,生怕别人抢了去。

似乎说得有点夸张,但这的确是我翻开这本书之后的感受。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木心。对于木心,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著名画家、诗人,曾定居在纽约。听说他是个极有思想极富个性的艺术家,属于大师级人物,但他的作品读起来却不太容易理解。我只是怀着一种好奇购入的这本书,初读时虽然正如大家评论的那样,有些文章如果不读上几遍,基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思维的跳跃性非常强,而且看似好像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书写了自己灵感迸发时的一种独特感觉。

但是,我还是被木心先生的文笔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读这本书的文字就如同冒险品尝了一次罕见的山中野味,新奇、忐忑、别有情趣……当然,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阅读水平的薄弱和文学功力的不足,对大师的作品只能在山脚下仰望,努力踮着脚也只看到了几处朦胧的“风景”。

随想录读后感【篇5】

惊叹于这世间居然还存在这样灵秀而隽永的灵魂,感慨于自己未曾见过这般独特的文字:“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那时的我手拿半个橙子,一脸地中海的阳光。”

文字在先生的笔下突然有了灵性,随意游走却能恰如其分。多读几遍便能让你闪现灵光,醍醐灌顶。

对于文字,人各有所爱,但对于先生的文字,其中一定有汝所爱。

我喜欢的片段分享如下:

1、生活如意而丰富——这样一句,表达不了我之所思所愿;我思愿的乃是:

集中于一个目的,作种种快乐的变化。或说:许多种变化着的快乐都集中在一个目的上了。

2、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谦虚之人必有狂妄之处,没点狂妄的资本我到底谦虚个什么?)

3、我宠爱那种书卷气中透出来的草莽气,草莽气中透出来的书卷气也使我惊醉。

4、欲望的超脱,最佳的方法无过于满足欲望。

5、比幸福,我不参加,比不幸,也不参加。

6、因为喜欢朴素所以喜欢华丽。

7、“鉴赏力”和“创作力”一样,也会衰退的。

8、“雅”,是个限度,稍逾度,即俗。这个世界是俗的,然而“俗”有两类:可耐之俗,不可耐之趣。逾度的雅,便是不可耐之俗。

9、友谊的深度,是双方本身所具的深度。浅薄者的友谊是无深度可言的。西塞罗他们认为,只有好人之间才会产生友谊”,还是说得太忠厚了。(这与我多年前所认为的“只有足够高尚和有修养的人之间才会有爱情,大多数人是不配有爱情的”不谋而合,如果有人反驳,我保持微笑。当然,我自认为也是大多数人。)

10、真正聪明的人能使站在他旁边的人也聪明起来,而且聪明得多了。(我觉得这个聪明指的是上升到智慧层面的聪明,是蕴含慈悲包容的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1

1、天堂无趣,有趣的是人间,唯有平常的事物才有深意,除此,那是奥妙、神秘。奥妙神秘,是我们自己的无知,唯有奥妙神秘因我们的知识而转为平常时,又从而有望得到它们的深意。

12、传记、回忆录,到头来不过是小说,不能不,不得不是写法上别有用心的小说,因为文学是不胜任于表现真实的,因为真实是没法表现,因为真实是无有的。

13、当“良心”“灵魂”这种称谓加之于某个文学家的头上时,可知那里已经糟得不堪不堪了。

14、希特勒才是一把铁梳子,除了背脊,其他全是牙齿。

15、使你快乐的不是你原先想的那个人。(是另有其人)

16、有些人的脸,丑得像一桩冤案。(惨不忍睹如案发现场)

17、人之一生必需说清楚的话实在不多。

18、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19、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一针见血)

20、爱情是个失传的命题。爱情原本是一大学问,一大天才;得此学问者多半不具此天才,具此天才者更鲜有得此学问的。(天分,修为和机遇。)

2

1、坏人,心里一贯很平安,在彼看来,一切都是坏的,坏透了——彼还常常由于坏不过人家而深感委屈。(然,众)

22、后来,我才明白,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的结局已经或近或远地炯视着我。(被炯视中)

23、快乐是吞咽的,悲哀是咀嚼的;如果咀嚼快乐,会嚼出悲哀来。(不要咀嚼,要狼吞虎咽)

24、“别人比成功,我比持久。”至少这句话是可以持久的。

25、有些人爱艺术品,有些人爱艺术。(形而上)

26、艺术在于“质”而不在于“量”。(以记之)

27、人格即风格。(毋庸置疑)

28、明谋暗算来的幸福,都是污泥浊水,不入杯盏,日光之下皆覆辙,月光之下皆旧梦。

29、自来信仰与悔恨成正比,悔恨是零乱的,整齐了,就是信仰。

30、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

3

1、毋庸讳言,悲观主义是知识的初极、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

32、来到人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才明白老上帝把我制作得这样薄这样软这样韧这样统体微孔,为的是要来世上承受名叫“痛苦”的诸般感觉。

33、成功,是差一点就失败了的意思。

34、人的快乐,多半是自以为快乐。植物动物,如果快乐,真快乐。

35、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的人,并没有什么,看要看是什么控制着这些矛盾。

36、现代中国人不懂得悲观。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37、我们苦乐难言忧喜参半地活在前人所料而不及的世界上,努力保持宽厚,却终究变得锲薄了,再不惕励,也要落入布封的话的后发的滋味中去的。

38、童年的朋友,犹如童年的衣裳,长大后,不是不愿意穿,是无可奈何了。(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39、借别人之身,经历了一场残疾,他带着病回去,我痊愈了,而额外得了这份康复的欢忻。

------------------

先生的这本随想录对我而言,是读他所有著作的敲门砖。仅仅欣赏如上文字,就足以让我对他无比膜拜。。。

随想录读后感【篇6】

一百五十篇随笔,更像是一百五十篇日记,一百五十次忏悔。

“我就这样给逼着用老人无力的叫喊,用病人间断的叹息,然后用受难者的血泪建立起我的‘*博物馆’来。”老人的晚年并不幸福,十年*的梦魇折磨着他,得不到一丝安宁。“我不曾灭亡,却几乎被折磨成一个废物,多少发光的才华在我眼前毁灭,多少亲爱的生命在我身边死亡。”

老人是孤独的,那从前的老友,那一生的挚爱,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悄然陨落,留下的,也在重创之后渐渐衰老、凋谢,而他,拖着病态的身体,破碎的心,遍体鳞伤地残喘着。也许,如果不是那一颗伟大的艺术良心,如果不是为了能站出来讲几句真话,他也会抵不住“伤口”的溃烂,早早收场。——“到了我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我就像高尔基所描绘的鹰那样带着伤‘滚下海去’。”

老人反反复复絮叨着那些个可怕的字眼,那些个恍如昨日的画面,那些个音容笑貌从不曾模糊的面孔,他恨自己没有勇气站出来为朋友说一句公道话,他恨自己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他恨自己浪费了十年光阴没能更多地为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留下点什么,他要赎罪,于是,他用千斤重的笔划开历史的裂缝,扒开自己仍然在化脓流血的伤口,他惟一的心愿就是“化做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不少人受屈含冤痛苦死去,不少人身心伤残饮恨终身,更多的人怀着余悸活到现在。”老人像一只受惊的小动物,一边舔舐着伤口,一边怀疑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一点点动响都会吓得瑟瑟发抖。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吞噬着老人的健康,20xx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老人安详地去了,他说了想说的话,他说了真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20xx年老人九十九岁之时获选《感动中国》人物——“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愿老人安息!

随想录读后感【篇7】

 101支蜡烛在静静燃烧,101束烛光在闪闪发亮,在这被烛光照亮的大地上,曾经孕育了一位文学巨匠。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他。一位可亲可敬的世纪老人巴金。曾几度感动中国,感动全世界!

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随想录读后感【篇8】

嫉妒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

回想我们身边很多悲剧的发生无不是由于攀比后产生的嫉妒心所致。更有意思的是,一般人们嫉妒的对象总是自己身边的人,而不是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嫉妒心也正是近年来同窗之间发生凶杀案的罪根。

试想:如果是不认识的同龄人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人们要么羡慕一下,要么随意发一番感慨了事。但如果这位名人是自己的同学或者身边的同事,恐怕心如止水的人会有,但应该不多吧,绝大部分人心中的潮水一定汹涌澎湃,严重的甚至巴不得自发一场海啸,将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卷而空。

嫉妒是人之本性,正如木心先生所说,它是不知道休息的。个人认为,嫉妒心不是不可有,但应适度。轻度的嫉妒心可以引领自己“见贤思齐”,帮助自己提升能力和水平。但嫉妒心过重不但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也应该算是一种心理问题,如若不能通过健康的教育或自我调节控制好,最好还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否则它就会如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