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8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精选。

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品读后感很难写吧?在读完作品后,书中的情节让人不断回味。 面对生活的琐琐碎碎,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内心,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相关的话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更好地了解问题建议你收藏下来!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1

刚拿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时,我只是浏览式地看了一遍,只体味到了做教师的李镇西的价值,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交往,也读到了、找到了自己在最基层工作时那份自豪感和价值感。真实地感受到了讲台上的李镇西,学生眼中的李镇西,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李镇西对教育的执着和痴情,我读懂了一个道理,开阔了一片思想。

李镇西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爱的快乐使者和教育思想的探索者。在这本书中***好几次提到教育的人道性,也是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人道教育,而这种教育我想基于爱,对学生那份无私真诚的爱! 李镇西在书中写道:

陶行知-生命教育,生命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将人类活动的两种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达到平衡。而我认为:

李镇西的爱情教育,即人道主义教育,是生命教育和和谐教育的前提,是民主、科学和人格的素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好书让李镇喜认识到了许多原因。他想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快乐的人!要培养真正的人!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再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正是这份爱促使着李镇西寻求着教育的真经,八十年代未李镇西对教育的自觉追求是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90年代,李镇西的教育实践是人格教育、民主教育和生命教育;我的结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李镇西自豪地说,他有一颗童心!

爱与童心是李镇西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我在书中读到的李镇西。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有许多言论是直接从肺腑中流出来的!李镇西老师有足够的水平将自己包装起来,像某类大师一样供奉于庙堂之上,“安享祭祀”。李镇西老师也有足够的智慧来抹平自己身上那些细小的绒毛,但却依然如他在教育**的头像一样,自然而舞,**朝天,从不讳言自己的“幼稚”。

(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成熟”啊!)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见过不同的老师表达他们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镇西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这不是老师们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当一个老师能真正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受益,提高自己的时候,他得到的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所以在整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这是在公开发表的文章是经常能够感受到的。)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李镇西老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然而,教育,仅仅爱是不够的。李镇西先生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爱的背后,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惩罚。

而李镇西老师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他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李镇西老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解密高效课堂》读后感李莉珍什么课堂是有效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这是一直困扰着大多数教师的问题。读了《高效课堂》后感想颇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教学中开设的活动多了,内容更丰富了,而我们的学生只沉醉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因此,如何使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课堂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课题,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焕发出更有效、更有活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高效课堂》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体会高效的课堂,高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出一个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趣闻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起到启发归纳的作用。而对于有些知识点的讲解,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因此,情景的选择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小组讨论这个环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最后小组进行汇报……”可实际上呢?

讨论的问题通常是非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小组工作。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高举双手,小组合作显然成了一种累赘的形式。还有一些合作。学生们只想进入交流状态,但老师宣布合作结束,因为上课时间到了。

更有些讨论,学生分工不明,研究的问题不清,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在这个正式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将受到质疑。毕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效率的活动。

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固执己见,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有效课堂是建立在多个因素的基础上,每个因素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以达到相应的目的,形成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观念、经验、作风和自我意识对实现课堂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叶圣陶就曾说过“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因此,当一个教师能根据课堂的需要对教学的理念、经验和风格进行综合选择,并且对此有着很高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调整,那么课堂有效性的实现可能性便很大。

学生的因素。学生的观念、准备和自我意识也与课堂有效性的实现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杜威认为“在教育方面,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一个人必须获得一种能力去利用别人的经验,藉以补足他个人的狭隘的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处于主动状态还是被动状态,对于教学的人文同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

”当一个学生对课堂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观念,并有着通过课堂学习知识、态度和自我意识时,那么这时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效的或者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活动过程的因素。活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组织、策略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和应用、活动的安排和调整等。

“教授任何一种事物,便是向着终极目标前进时,一面汇注所需要达到的最终模型,一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而课堂正是一系列活动的有机组合,若想使课堂是有效的,必须对课堂活动中诸要素进行统筹、设计和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教学要注重效率,教学方法要注重实效。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尽量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2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赵鹏四方馆读书会

本月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我第一次见到李镇西是在2019年。学校派我去听他在阳光学院做的报告。当时听了报告印象很是深刻,竟有这个6的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啊,但后来就逐渐的淡化了,没有想过看他的书。

现在,读了他的书,我的感觉如下:

首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热爱教育,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工作。我在李镇西先生身上看到这个。

教育是个良心活路,现在我虽没有达到李镇西老师这个程度,甚至差的很远,但是,就良心而言,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这个底线的。凭良心作教育,不管学生是怎样的,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转化他。

第二,资料的收集很重要。就整本书的故事而言,***在收集信息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带完一个班,留下的资料寥寥无几,可能就是几张**罢了。

没有系统的收集资料。对于一些经典语录或学生的教育转型过程,没有很好的信息。这样,即使我们做得好,也没有数据证明结果。

我想这部分需要我来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东西来回忆。

第三,教育要不断总结和思考。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的方法很奇怪。当我们遇到学生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方法是否合适,结果如何。

这些太少了,我无法跟进,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少总结采取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和合理。我认为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进步。比如,针对恋爱问题,我在课堂上强调,如果被抓,我会请双方家长来学校交流意见,处理好。

但真正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始终会“心慈手软”,交流,交流,再交流。最后的结果都是要分开。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处理会更好,处理是否恰当。

记住:一定要跟踪调查结果,并不时向学生询问。

第四,书中的方法借鉴

1、优生的培养。优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品质上也要好,我们现在仅仅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去了。***提供了许多方法,并有相关的例子。

我觉得我能够借鉴一些。给优生制造挫败感,树立学生的远大志向(给优生推荐读书,让他从中树立志向和向榜样靠齐意识,但这一点目前对于我来说是有点困难的,因为读书少啊),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培养优生的创造力等。

2、学困生的转化。总思路我觉得是:关注,关心,关爱。

树立信心。后进生的转化我们总是在想一步登天,一次就能将其转化,这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事实上,后进生的转化是渐进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和对话来转化后进生,一次一点点的进步。

我认为后进生的转变应该从习惯开始。很多后进生都有坏习惯。他们需要纠正自己的习惯,然后建立学习的信心。就能够更好的转化后进生。

3、青春期的问题。这时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读完××的书,我觉得当我带班的时候,我会主动通过班会来普及相关知识。

要先有知识基础,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啊。

第五,宁小燕之死的思考。一位优秀的学生,最后以这样的结果而结束,真的是可惜,令人难受啊。我在想,如果宁是我的学生,或者将来,我会怎么做?

我想我只能够做好预防工作。那就是察言观色。到班级时多观察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发现不对时就要及时的交流和疏导,这需要很深的功底,我觉得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的欠缺的,需要提高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时时刻刻抓住某位学生的特点不放,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针对这种问题,一定要跟学生约法三章,以后犯了怎么办或者多长时间能犯几次等等。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第六,真正的精神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而不是兴起的慈善事业。这是***教育学生的核心,***的做法就是与学生“朋友式”的交流和沟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我们的交流思想中做到这一点,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不管怎样,我认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我觉得要做到严慈相当。如果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地位,那也是一中失败。

第七,班级构建的问题。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应该认真考虑一下班级的建设。带好一个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步一步的。

是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谋划,所以,在放假期间,有必要建设班级建设。根据班级的特点,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这时一位老师回厦门学习时提到的。

提前就能够与学生联系上,布置好任务。

总之,读完这本书,对我的班长有很大的影响。最后,用朱永新对本书的评价结尾: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做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3

投入情感换取真心以对

拜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说起来惭愧,第一次读《爱心与教育》,是为了完成随笔征稿而机械地大致浏览了一遍,之后生宝宝、带宝宝,一直没有充裕的时间拜读,但爱学生的李镇西老师和他与学生间那些感人的故事却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中。适逢暑假,终于有充裕的时间为自己充电,第一件事便是再次拿起《爱心与教育》,在宝宝睡着后那一个个安静的夜晚,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封封真挚的信件,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下去,就像看连续剧一样着迷。

书中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吸引了我,有时甚至流下了眼泪。在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但佩服她的善良和勇敢;万同的重复让人忧心忡忡,最终的结果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陶和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塑造了杰出的人格。***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有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在万同,我看到了转化后进生的困难,也看到了老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这些都和***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字里行间,是一种幸福的滋味,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幸福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如是回答。

爱学生,就要善于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书中所描述的***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他也给学生送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是爱学生的:我会为学生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学生成绩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是我的脾气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对于学生的成长往往急于求成,有前劲没后劲。

***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一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深深**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这无疑会让学生亲近我们,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远远不够。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这位真诚的教育者,以他的真诚赢得了众多的心灵。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长的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充满热爱学生、热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烁智慧之光,事半功倍地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经营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4

希望的种子,以一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当我合上书时,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比起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来的重要。

如果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我命令自己,我提醒自己,那么正是我们的心才能让这份爱永存。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我由衷地敬佩和尊重他,因为他是那么的有爱心,那么的孩子气,那么的真诚和自信。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充满着无限的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以爱回报爱,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

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班有一位幼儿叫周张恒,性格及其内向,生活***比较薄弱,他从不愿意和老师交流甚至是打招呼,从不愿意在幼儿园中吃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们两位老师都尽力了,但他的进步还是很小的。

还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启示,对啊我们要用心去对待他,要主动和他聊天,要积极鼓励他。

有一天早上他来到花园,突然不想跟我们说早安,还躲在奶奶后面不想出来。

他奶奶有点生气了刚想训斥她我就马上阻止了他说周张恒不是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已经在心里打过招呼了,对吗?他看了看我点了点头。

第二天,他又躲在奶奶后面,但很早就跟老师小声说话了。

我马上走过去笑着对他说嗯,你说得真响!明天还要再响一点,让小朋友也听到,好吗?他没有回答我,但我知道他心里已经默许了。

果然在这之后,他每天都愿意用响亮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了。

老师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5

柳州市飞鹅路逸夫小学黄敏如暑假,本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并不想逐字逐句推敲,但当我浏览了目录和第一小章节,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愈是走进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心灵愈受到一些触动,于是随手把自己的一点感受记下来,权作自己的开学自我期待吧!

李镇西对教育的反思令我震惊。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是我深深感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认为: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今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时时都在收获!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这不是老师们最大的幸福吗?

所以在整本书中,***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然而,教育,仅仅爱是不够的。很多年前就意识到了。因此,在爱的背后,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惩罚。

而***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他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才是***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当我都书的时候,我总是反省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问自己:如果万同时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会像对待***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谈我的内心和理智。

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我们将走向充满爱、民主、真诚和人性的真正教育。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6

爱心教育——读后感

火田中心小学:谭祎

实习的时候,指导老师推荐我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让你对教育有另外一种看法。我便带着尝半信半疑的心态去捧起这本书,读书的时候看的教育方面的书,基本上就是理论知识很强,看完之后不知道看了什么。但是这本书真的不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总时反思自己和自己与李镇西先生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

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追求。

***我对爱情的依恋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确,与中国共产党相比,我感到谦卑和羞愧。 回顾过去,我曾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固和松懈,尤其是

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但是,每当我发脾气时,我总是会自责: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所以,每次我找个借口和蔼可亲地和他们聊天,我心里似乎都有点平衡。现在想想,孩子们给了我多少尊严和宽容!与他们的爱相比,我们的老师甚至大人对他们的爱都太重视了,这是多么的单薄!

试问自己;对一个自责自责的人来说,他既不是父母也不是兄弟。你能这样宽容和宽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

跟***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实习的一个学期,让我这颗新秀慢慢的磨去了激情,但是看完***的《爱心与教育》,让我内心的激情重新燃烧。似乎心底燃气了小小的火苗,大有燎原的趋势。

爱心教育个人读后感 篇7

用爱回报爱

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让我不止一次和学生们一起欢笑和哭泣;这种童真让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们常常不自觉地触动我的心弦

爱和童心是我的教育永不失败的前提和保证。

李镇西暑假期间读完了学校推荐的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曾经我被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敬业、平凡以及所对教育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所感动。

这一次我被李镇西无私的爱震惊了;他也被自己经历过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所感动。作为一个长者,他从不忘记学生们的生日,甚至为他们举行生日聚会,并与他们举行篝火晚会;作为朋友,他会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甚至有时还会邀请学生到他的单身公寓一起包饺子;作为老师,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坚持不放弃后进生万同,帮助优等生程桦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成就了他的事业……书中淡淡的言语之间无不体现出***对学生这份浓浓的爱意,用爱来回报爱,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最头痛的莫过于班里的“后进生”问题,这些“后进生”不但学习成绩糟糕,上课还会影响其他同学。此外,不良的行为规范影响了班级的日常管理。如果一个班的学生氛围闹哄哄,那么一切便无从说起。

面对这样一些“后进生”,我想大部分的老师选择的定是采取惩罚或者批评的措施,久而久之。惩罚或批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无敌的,所以老师只能用最后一张王牌:请家长。

然而常常所谓的杀手锏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于是问题越来越多,而这些“后进生”也越来越叛逆。如同书中所写得万同同学所经历的小学阶段,老师同学们都看不起他,甚至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他,慢慢地心中那份对学习的兴趣也消失了,成了老师眼中彻头彻尾的坏小子,对他的心灵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我又觉得万同无比的幸运,因为在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遇到了***,正是***对他的坚持不放弃,用他的智慧,用班集体的大爱将万同引回了正途。

虽然“万同”的过程屡屡让人忧心忡忡,但凭着对学生的热爱,它却赢得了教育的成功。

读完万同的故事,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坚持吗?我想我没有足够的勇气说我会的。

比起***,我们的爱太过渺小,虽然我们会为孩子生病而担心,我们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们也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面对屡教不改,调皮捣蛋的孩子常常忍不住发火,***却能用坚持不懈的爱细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不断地成长。我想,正是拥有这样一颗爱学生的心才是教育的真谛。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写到每次第一次**跟学生们见面时一定会说这句话,甚至在他成为一校之长时,面对全校2700多名师生他也大声的喊出了这句话,纵贯***的手记中常常可以看到这句话。无论是高考落榜的宁玮,“后进生”万同,优等生程桦、王铜,甚至是没有见过面仅仅是书信来往的杨守丰、闻春晓、冯珉娟。

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真诚、爱心和责任。***的爱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对宁玮的关心,对万同的坚持,对王铜的痛苦是**在这无私的爱。

杨守丰、闻春晓、冯珉娟不是未来班的学生,但她们比他的学生要好。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对应,但她们得到了成长的滋养,感受到了教育的快乐。杨守丰被病魔折磨最后甚至吞噬了生命,但她依然给周围的人带去了温馨和力量,而闻晓春和冯珉娟是幸福的,因为杨守丰,她们成为了***的学生,即使从未见面,但却用彼此的生命照耀着对方,如同在同一列生命的车厢里前行。

***的文字正让我感受到对真善美的追求,感受到平凡人格的伟大,感受到“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意义。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也许我们不能成为李镇西先生这样的名师,也许我们不能拿出未来班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每个人都有爱。正如***在《爱心与教育》里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所以我们应给学生以微笑,给学生以师爱,没有爱,便不可赢得孩子的心。让我们用真诚、爱心和责任,把希望的种子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让他们茁壮成长,用爱心回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