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0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合集10篇。

读书对于我们十分重要,是需要一直坚持的事情,在作者写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描写细腻。您知道怎样才能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吗?76范文网的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这份特别的“论语初中生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1)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因此,在暑假里,我买了一本《史记》。

说起《史记》大家会很熟悉这名字,但应该还没有看过吧,那就让我介绍一下这本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武汉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介绍了书之后,让我介绍一下书的作者吧!《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子长平,是西汉中期陕西夏阳人。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记载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并且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使我们终身受益。

《史记》中最令我深刻的故事是“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故事说的是在尧在位的时候,天下发了一次洪水,尧就派了大禹的父亲去治水,然而,舜在位的时候,大禹的父亲已经治水9年了,却一点效果也没有,于是舜把大禹的父亲流放到很远的地方,让大禹去治水。大禹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大水治好。治水其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用了13年终于把洪水治好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大禹那种爱国情怀,虽然自己的父亲被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但他却没有怨舜,化悲愤为力量尽心尽力地去治水,造福人民为百姓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谓“治水英雄”。因此,我一直以大禹为我学习的榜样。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2)

大家一定读过一些论语。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我看不懂的古籍,在大家面前会很无聊。但是有一次,我又在书柜里找到了我的。这本老《论语》,闲着没事就坐在沙发上看。谁能想到读完要花两个小时。嗯,这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不仅领悟了孔子的博大精深,也领悟了孔子千古流传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他出生在一个混沌的世界,但孔子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孔子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圣人。由于身份卑微,他不随波逐流。正如曾子所说,他每天检查我的身体三遍。不断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去恶归善。孔子也是一个有智慧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以个人创造为基础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老百姓,都学习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汲取精神之乳,培育心灵之花。fw76.com

读完《论语》,最佩服孔子的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非常重视“文、行、忠、文”。它不仅注重课本知识,而且强调社会实践,这是当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如果将孝道与学业相提并论,就像孔子所说的“行之有气,则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它不仅谈文学、谈历史、谈哲学、谈人生、谈教育,而且孔子对生活中的许多琐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看《论语》之前,觉得历代文人只注重“文”,而对“道”视而不见。他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唱响了“以德为本”的永恒绝唱。

《论语》是一本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极具吸引力的书。只要你仔细阅读,你就会明白人生的真谛和真谛。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3)

【第1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第2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第3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4)

古人名言“学而时学,不言而喻”大家都听过。出自《论语》。读了《论语》,才知道勤学能成君子。

《论语》记载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 “仁”即仁,蕴含君子所必须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 “礼”是礼仪,是一种外在表达道德品质的方式,在言行上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 “仁”以“礼”为规,“礼”以“仁”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不能分开。只有“仁”和“礼”都做到了,才能称得上君子。

从“仁”和“礼”可以看出勤学的重要性。 “君子不求食饱,不求安于家,办事敏捷,言辞谨慎,有正道,可谓好学。”当人们求教时,这句话凸显了做人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勤奋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勤奋学习、学习知识、学习礼仪、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经验和知识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 “三人必有我师,择善随其,择恶而改。”勤奋也需要我们向更多优秀的人请教,自己的实力不如大家的实力,更要多学习别人的高尚品质和良好习惯,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缺点和不足。向书本和他人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不就是“仁”吗?

“仁”与“礼”息息相关。勤奋的人更注重礼仪和形象,因为他们从书本和优秀的人身上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世。用道德说服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对待,他们似乎比只用拳头处理事情的人更有道德。勤奋学习的人个人成就更高。他们文明,懂礼节。他们不关心琐碎的事情。他们给人一种博学多闻、通情达理的感觉,外在体现他们的高品质。这样一来,勤奋就不是“礼”了。然而。

“他敏感好学,问问题不害臊,故名文。”孔宇因勤奋好学,谥号“文”。他虽然是卫国大夫,但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有不明白的地方,他都会虚心向别人请教。正是因为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孔子才被称为君子。

要做君子,“仁”“礼”很重要,但“仁”“礼”从何而来?答案是努力学习。只有学习知识和礼仪,才能拥有优秀的品德、良好的个人修养,以及成为君子的基本功。所以像古人一样勤奋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值得称道的君子。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5)

读完《论语》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升华了我的精神世界。

所谓《论语》,是指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纂的孔子言行记录。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我国最早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是孔子所信奉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品质。

其中一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条规则,当然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条规则:师父说:“时时学习学习,不好好谈一谈吗?有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是一种享受!耻辱,你不像一个绅士!意思是:学完知识,在某个时间复习一下也是很愉快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是不是也很幸福!别人不理解我,我不生气,我也不是道德修养高的人!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方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君子,谁是君子?这是值得学习的。课后复习不仅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从旧知识中领悟新事物。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我们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共同交流生活和学习。真的很开心。别人不理解我们很正常,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喜好。我们不需要为此生气或生气。我们应该以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他人。 ,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孔子不仅是一个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而且是一个谦逊的人。第七章第二点:孔子说:“默默地知道,不厌其学。我不厌其烦地教有什么用?”把学到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勤奋学习不满足,教别人不累,我为我成就了什么?孔子是那么的谦虚。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说的很多,做的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此重要的伟人,也说出了如此谦逊的话,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也相信“苟有仁,有仁有义”。不恶”。就是一心修善,就能除恶。的确,道德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着人的一生,坏的道德会使人变得丑陋、恶毒,甚至导致行恶之道,善德则丑 人美,善良,多人爱,可见修仁是很重要的。

《论语》孔子”真是一个很有哲理的b好吧,不仅是现在,甚至数百、数千、数万年后,它都会激励人们不断进步。 ,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6)

这个学期,我们背了一本国学经典名叫:论语。俗话说,背一本论语,管理天下都用不完。当然,我虽然只背了半本,但却让我受益深浅。

给印象很深的是这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中情谊,而小人看重利益。人不能总是看中利益,友情比利益更加重要,利益只为了自己,而 友情却可以和大家分享。

当然,这一句的道理也很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说话时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不要用自己的言语误伤了别人, 行动快捷对自己的好处也很多。

然而,还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向他学习,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做自省,反省自己,不让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

放于利而行,多怨的意思是 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所以做事之前也要为别人找想。

这就是在我背论语当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几则。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7)

假期,我读过许多的书有:《孟子》、《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论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本《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论语》就是记载了孔子告诉弟子们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我读完了一整部《论语》,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必须具备的品格,《论语》这本对我来说是人生进步的一大阶梯。这可是儒家创始人,闻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说的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释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贫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我还记得一开始我读《论语》的时候。没读两天就没有兴趣了,不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论语中记载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开始慢慢的阅读《论语》开始还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来坚持每天阅读,感觉其中每句话都有很深傲的意思,从读完《论语》之后,我的言行举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有条有理也喜欢和人交往了,结交了许多正直的朋友。

《论语》这本书里边讲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8)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我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当我聆听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讲授的《论语》心得,心情如一眼清泉流入心间。于是去书店购回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最近细细品读,她书中朴实的语言、独到的看法、平凡而深刻的理论高度,使我眼界豁然开朗,心中对孔子陈旧古老的认知顿然改变,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它,知道它的典故呢?读过或听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得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聆听和阅读于丹《论语》心得,让人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融入现实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代。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要怎样,同时他也突出了学习之乐。这句话既能给全书奠定基础,也正可作为我们学习的助力,通过学而时习,就可以使自己的德业并进,日臻佳境,这自然是让一个读书人而高兴的事情。老子曾经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闻道。”以老子的话来证明论语的观点,真是恰到好处,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说能从温习旧知识中发现新知识,找到新问题,就可以做老师了。由此可见孔子对“温习”一词的看重。知识是具有传承性的,创新并不是凭空虚造,必须通过“温习”的途径才能达到“知新”的目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推陈出新。其实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竟奇斗异的新,只是一种时髦,并不是真的新!可见《论语》对后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学习、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一部对任何人都有用的好书!

论语初中生读后感(篇10)

在初中的学习中,我已经初步接触到论语: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读懂了孔子谦虚的态度;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认识了孔子的实事求是;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看到了孔子的乐观…

今天,当我重新手捧论语开始翻阅它时,读到的又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点到为止的应答。我也有了更加深入的领悟和感受。我从《论语》中认识的是一个诲人不倦、多才多艺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迂阔率性的孔子,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常见癌症,周游列国的他据说一生有三千弟子。他对学生在教育方面的教导很多都是值得学习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抱以不满足的心态。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与人歌儿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体现的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态度。孔子尚能虚心地请教别人,把歌重复唱一遍,自己认真地去学习,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更加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为了面子而羞于向别人请教。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柳州分类信息网: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我们班,这个50多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健将、象棋大师、书法好手,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山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长久、艰苦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在此勉励冉求知难而进,这样才能得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积极地接受挫折和困难,把挫折和困难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在困难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方法和经验。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在这个问题前,孔子对于冉求和仲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冉求办事犹豫畏缩,要多多鼓励他;仲由胆大过人,要抑制约束他。在孔子的弟子问"仁"的问题时,他对弟子们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孔子还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如今,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以为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学生的共性,课就能讲好。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这才是最大的公平。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愿意拿着十余条干肉为礼来见孔子的人,孔子都会乐意让他接受教育。这一段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论语》对于为人处世也谈到了不少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别人生身上,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读完《论语》,我不只是单单认识了一个诲人不倦、多才多艺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迂阔率性的孔子,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更学习到了孔子内在的思想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