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导航

看资治通鉴有感

发表时间:2023-03-04

看资治通鉴有感精选。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当我们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看资治通鉴有感精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1

早上坐公交

车上班,偷空读点书,翻到情僧苏曼殊对刘半农说的一句话:半农,这个时候,你还讲什么诗,求什么学问!唬得我一愣:是啊,读书到底是为什么?

古人讲读书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早已不合时宜。曾国藩说刚日读史,柔日读经,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赚点谈资而已。然而偏偏喜欢这种死书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内容也没有《细节决定成败》之类教材的指导性。

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很有满足感。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了。《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出门正寒雨潇潇,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

虽然几番痛下决心,《资治通鉴》我也读了80%,而后就在我的床 头搁置下来。从这套书开始,我渐渐养成一个恶习

,不自量力地喜欢读大部头的书,但每本都读不完,买一本新书就把刚读一半的书扔掉,床

头的书越堆越高,有《五灯会元》、《元好问全集》、《清代笔记小说》等。每每让我感慨时间有限的同时,也鄙视自己的恒心。

读书贵在活学活用,我始终没真正领会这点。办公桌上那本梅尔文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别新闻,也始终没读完一半。学以致用成了笑话。

不过换角度来看,既然明知道书无用,也就早熄了好胜的心;既然知道读不完,也就没了执着的苦。这样为自己一开脱,有始无终读死书的乐趣反而浮现出来。书这个东西上瘾很难,但一旦上瘾就无药可医。每次逛书店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斗争,买和不买难以抉择。在回家的车上也忧喜参半。喜的是接下来几天又有好书可读,忧的是这次又超支了,接下来几天要过紧日子。

当然,读书之乐来时也很汹涌。比如刚刚看到某位杭州人写的句子:犹是阿房三月泥,烧作未央千片瓦,精神为之一振,真想痛饮三杯。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2

我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看到网上一篇摘自《资治通鉴》的故事《荆轲刺秦》,我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爸爸说《资治通鉴》里有好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借来这本书,如痴如醉地看着,简直是爱不释手。终于花了二十天的时间看完。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这些故事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尤其那些爱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壮烈故事,更是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荆轲在秦国侵略他的国家燕国的时候,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后虽然刺杀秦王不成功,英勇牺牲,但是他那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美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资治通鉴》里许多故事深入浅岀地给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处世之道,从中我们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里面有个故事《贤臣魏征》,讲述了魏征不阿谀奉承,敢于实事求是,直言忠谏,毫不客气地给唐太宗李世民提意见,出谋划策,唐太宗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使得唐朝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唐太宗也因此成为千古一帝受世人称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治理国家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要尊重人才。怪不得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将此书看了十七遍,原来这本书可以给国家领导人提供很多治国方略。而且传说历史上出现这样一个巧合,那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一天他们两人在公园散步偶然碰面,发现各自手中拿的书都是《资治通鉴》。可见这本书是多么重要呀!

《资治通鉴》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决心要像伟人毛泽东那样将《资治通鉴》背得滚瓜烂熟,长大以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3

最初看此书仅是想读点历史作为调剂,但在看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此书的意义远胜过单纯的了解历史。开始时并没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个电子词典看。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字电字词典显示不出来,遂换为手机阅读,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但后来体会此书的意义后,用手机看也还习惯了。前两年比较忙,就这样有空时断断续续在手机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纪,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了大把时间,终于买了岳麓书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后。三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此时回首,初读此书时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还记得信陵君的命运,平原君善辩的门客公孙龙。而到现在的太祖皇帝横空出世,读者隔了三年,历史却已过去千年光阴。最后温公的进书表上写到: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编这部书花费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确然更胜我等阅者。

《资治通鉴》是当之无愧的鸿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书,都没能够跨度时间长达如此之久。将千年中各种人物的命运浓缩在一部书中,其所带来的振憾,远非一般讲一两个主角命运的书籍可比。一千三百年,无数的风流人物贯穿其中。伟大的人物的确推动并书写着历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伟大风流,又能够延续多久?任何一个英雄,从他诞生到建功立业,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过几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断诞生,不断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光辉都是如此短暂。纵使能略有所成,进而荫及子孙,又算得了什么?开国的帝王混壹四海,号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几何?子子孙孙,也终有为阶下囚的一天。刘邦规定非刘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汉献帝的悲剧。李世民英武盖世,又怎料得到子孙为无赖出生的朱温诛杀。大燕开国,雄据东北,一时风头无两。但数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谁还会念及当年慕容氏的荣光?蜀地天险,历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详,最终谁能长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门阀大姓,屡经岁月涤荡,风流最终也被雨打风吹去。读通鉴的历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微如星火,转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这一切,人真的应该更豁达。 就如六尺巷的启示一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资治通鉴》所载,多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争史,将中国人的政治传统淋漓尽致地展现。因为这一政治传统直到今天也未改变多少,所以《资治通鉴》经世致用的意义仍然巨大。本朝太祖与蒋先生都曾是本书的读者,对他们而言确实起到了资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读者,从中看透中国式政治的核心,无论在哪一领域,都会更理解中国人社会的游戏规则,行事方式。中国人的特点是,对不是最正大光明的东西都不愿意宣讲,所以很流行潜规则,也就是很多东西不会讲出来的,要你自己来感悟。即使是教材上节选《资治通鉴》,也是一篇很励志,很积极,很正面的《孙权劝学》,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艰险的段落,而后者恰恰才是通鉴真正的意义所在对历史的真相毫不隐讳,对人性的丑恶毫不回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间断的历史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残酷本质。

我们总喜欢认为,天下本来应该是安定的,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贤者见用,庸者见疏,罪者见诛。而且人间自有正义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但事实却是,在这一千三百年中,正义失衡,奸臣当道,杀戮四起才是经常的事,而真正朝纲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样,几乎指望不了。这个社会,就好像是一个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样,其实从来都没好过,但只要不没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丧乱,民存者仅百之二三,但只要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们又还可以继续建立政权,重复那些悲喜剧。儒家喜欢歌讼远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总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里?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里?通鉴的记载足以让这些童话破灭,世道几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灵几乎总在涂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暂的治世也仅是差强人意而已。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通鉴让人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不是沉浸在对那些未曾有过的理想社会的歌颂中。诚然我们希望社会可以变得更理想,我们也应该为此努力。但如果现在的社会还不够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许应该更心平气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据说温公当编成此书后,写作班子之外只有一个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对非常失望。两年后温公去世,对于此书的巨大影响再也无法得悉。《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如果温公去世后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晓此书,何至于朝纲紊乱,最终国破南渡,君臣为虏?而千年后在华夏掀起大风浪的毛先生,却正是因为读此书十七遍,最终混壹四海,君临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识的时候,《资治通鉴》这样的古书仍然是为很多人推崇的必读之书,足以证明其价值经久不衰。青史留名不过略为后人所知,温公作青史而流传,胜之远矣。而且只要中国人的精神核心不变,通鉴的价值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它并不是什么普及读物,不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拥有大量的通俗读者,因为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点也不通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读通鉴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再过一千年,两千年,其风采仍会有无数的后来人评说。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4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

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fW76.cOM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5

《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经典且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书。由宋代的司马光编写而成,上至文明起源,下至宋末元初,乃一本集百家(史书)精华之大成作。不但文笔流畅,且内容简洁非常适合人们阅读钻研。

上古三皇五帝治理、建设社会。论古代的伟人,谁如大禹勤奋、能干,若无本领怎能治理全国水流,河道;谁如蔡伦机智,将更多的人拥有写字读书的机会,让人的书写成本降低;谁如岳飞关羽一类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谁如秦始皇,齐桓公懂得治国,把一块巨大的国土瓜分大半,称霸一方。念韩信一代英杰,治国能臣,却落了个被主公杀死的悲惨结局;念杨玉环倾城国色,却只能做土里冤死鬼;念王安石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无法一展宏图。为什么自古能人、美人皆难以活完一生,不能有个好结局。

李白、苏轼挥散笔墨成千古名作;关、岳二人马上冲锋,杀人无数;张良、孔明饱读经书只为建国大业。华夏如此多人才,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不愧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万里长城绵延不绝,五岳壮观雄伟,长江黄河养育我们。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在为祖国而奋斗。愿祖国的明天更美丽!

看资治通鉴有感 篇6

历史上最悲惨的女人——读《资治通鉴》有感2000字:

人的一生,是不断和惰性作斗争的过程。已经开始读唐史,西汉的读书笔记还没有写完,赶赶进度,今天要写写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收集资料,构思文章,包括写的过程,都非常的痛苦,因为这个人物,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凄惨的女性。

《资治通鉴》原文记录如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燻耳,饮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读到此处,毛骨悚然,透过寥寥数字,忍不住想象,失去手脚不能动,失去眼睛不能看,失去听力听不见,即使痛苦想要呻吟,也因为被灌了哑药发不出任何声音,不光如此,还被扔到厕所里,被仅剩的味觉折磨,感受这比地狱还凄惨的暗无天日。我想如果当时戚夫人还有一点点知觉,唯一所想所盼的,就是早点死去,早一些结束这惨无人道的痛苦!

戚夫人,山东美女一枚,深受汉王刘邦宠爱,并生下像极了刘邦的儿子如意。丈夫宠爱,儿子争气,戚夫人开始想要更多,整日哭泣,鼓动刘邦废了结发妻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然而这一如意算盘没有得逞,还彻底“逼疯”了吕雉,在刘邦死后,把多年所有的怨气全部发泄,戚夫人被变成了一只“人彘”。

最初我认为,戚夫人之所以败给吕雉,遭受这“非人所为”的凄惨,是因为空有美貌而缺少智慧。查了一些资料,彻底推翻了我的猜想。戚夫人不仅肤白貌美,宠冠后宫,还颇有才情,所作的《舂歌》被考证为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五言诗,被称为千古绝唱。戚夫人是汉代最早的女歌唱家,汉代女舞蹈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成就不输二百年后的赵飞燕。还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比南北朝时代的娄逞早了六百多年。

艺术上的成功或许不代表戚夫人有多聪明,但能达到如此成就,能得到高祖刘邦的长期恩宠,一定是双商在线,绝不仅仅是个“花瓶”。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对错,我们只谈戚夫人成败本身。这样一个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会落得惨绝人寰的下场呢?我认为,与其说戚夫人输给了吕雉,不如说输给了她自己。

首先,戚夫人的能力无法与野心相匹配。“野心”是把双刃剑,有时是前进路上的进步阶梯,也有些时候,是刽子手手里的那把砍头刀。决定“野心”作用的,就是有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如果有,结局就如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吕后,武则天,有手腕儿,够狠毒,最后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如果空有野心,能力跟不上,结局就如同吕后的对手戚夫人,求之不得,任人宰割。还有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想走婆婆的老路子当个女中豪杰,无奈能力不足,最终失败。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应该给这句话设个前提,想当将军的士兵,还要有当将军的能力,不然空有野心,必遭反噬。

戚夫人第二个缺少的,是审时度势的能力。有人说戚夫人生不逢时,遇到了“超级大变态吕后”,才落得凄惨下场。但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尤其是身在皇族后宫。人生低谷和危机时刻,方能显出大智慧。第一个回合,换太子事件失败,刘邦去世,吕雉最初还没有那么变态残忍,只是把戚夫人幽禁在永巷舂米,戚夫人低估了吕雉的狠和恨,边舂米边唱那首流传至今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戚夫人不示弱不反思,反而写诗唱歌发泄不满。吕雉听了大怒,你还指望你儿子救你?那我把你儿子也杀了!于是戚夫人在第二个回合中输的更惨,儿子如意惨死,自己被毁为“人彘”。

同为刘邦妃嫔的薄氏,审时度势的本领就比戚夫人高的多。懂得分析形势,韬光养晦,暗藏锋芒,最终辅佐儿子汉文帝登基,当上了众人景仰的皇太后。可见审时度势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生存必杀技。

戚夫人的第三错,错在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有人说,戚夫人的不幸,是因为封建社会,古代妇女对命运不能自己把握,只能依附男性,从而引发的时代悲剧。这一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我们来看看“换太子事件”中吕雉是怎么做的,先分析形势,找刘邦当时最信任的开国功臣张良出谋划策,笼络群臣,想尽办法请刘邦看中的商山四皓(四位著名隐士高人)当太子的老师,增加太子的羽翼。而戚夫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向自己的丈夫哭诉,把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刘邦一人身上。虽然直到最后,刘邦还是心系戚夫人,还是一心想换太子,但无奈吕后做的太多,政治力量太强大,太子羽翼丰满,人心所向,纵使身为国君,也有心无力。

可见凡事皆有因果,结局并非偶然。貌美如花的戚夫人,最终以如此凄惨的方式凋零,实在让人唏嘘。后世把戚夫人封为厕神,这种纪念,对于一个风华绝代、风情万种的美人来说,是否又是一种讽刺?

长得漂亮,远不如看得透彻、活得精彩更重要。以史为鉴,希望每一个女孩儿,都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