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7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0篇。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人往往就是老师。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好的教案都具备哪些因素呢?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352=2330=

3620=4219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30=(板书:16030=)

10630=(板书:10630=)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2】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5】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0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超市的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适时讲解小数的正确读法并板书)

刚才读的都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出示例3:

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指名读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汉字写出它们的读法吗?

教师质疑:四十一点47对吗?为什么?

展示:看同学们写的怎样?

2、讨论:我们怎样读小数?(总结读法)

3、归纳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

4、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0.0058030.2031006.001

问:刚才读了有零的小数,小数里的0都要读出来吗?那我们是怎样读有零的小数的?

强调:读小数时,整数部分的0按整数有0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尝试练习:读小数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读小数了,所以首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小数的读法,再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对于小数的读法进行归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小数的写法

1、听录音,学生试写:出示例4:

你能写出有关数据吗?教师巡视指导。

一人板演,其他人评价。修改自己写出的小数。

2、讨论:我们写小数时,怎样去写呢?

3、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展示,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小数自然的引出小数的写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写法,并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规范小数的写法。

5、质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认为在读小数和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题地设计意在突出重难点地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数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1、选一选

2、把小数和正确的读法连起来

3、看图读写小数

4、用3、0、0、8这几个数和小数点,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

(1)只读一个0的小数

(2)读出两个0的小数

(3)0不读出来的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层次性练习,使得学生对于小数的读写法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6】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7】

营养午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5页的例5,练习八的4~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口算、估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从繁杂的数据中获取所需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食谱。

4.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合理搭配营养午餐

2.教学难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学准备:菜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吃什么菜?(有的喜欢吃荤菜,有的喜欢吃素菜,有的混吃素菜都喜欢吃)

2.学习旁边新开了一家餐馆,里面的大厨做了许多拿手菜,大家一起来看看

欣赏各种菜肴

3.大家想吃吗?如果请你点三个菜,你会吗?写上所点三道菜的编号

4说说为什么要点这些菜?

5.我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哪一种配菜符合人体需要的营

养标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营养午餐)

二、新授

1.听听专家的讲话

(1)听了营养专家的话你知道10岁左右儿童每餐午饭的营养标准是多少?

(2)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

50克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板书不低于就是大于或等于,不超过就是小于或等于)

举例说说什么是不低于,什么是不超过?

(3)热量低于2926会怎样?脂肪超过50克会有什么后果?

2.出示菜谱中各种成分表

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分析自己所点的菜,看看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1)先指名一名同学说说怎样检验,在各自检验自己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2)展示几名同学的检验过程,不符合营养标准的说说理由。

4.刚才有很多同学所点的菜不符合营养标准,现在大家都会点了吗?

小组合作:帮餐馆大厨配套餐,一份套菜点三个菜,比一比哪个小组点的套餐符合营养标准,份数最多。

5.小组汇报,展示,并说说理由

6你最喜欢哪种套餐?为什么?

三、给特殊人配菜

1.出示胖子小朋友照片,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胖?给他搭配午餐要注意什么?

2.出示瘦子小朋友照片,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这么瘦?给他搭配午餐要注意什么?

3.看看老师,你觉得老师身材怎样?我的午餐搭配需要注意什么?

4.你想对我班的哪位同学的饮食提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2008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8-x=2y+24

2.4=a2x-147215b=3

5x+32=472816+14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0】

一、 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数,而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样,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1 、创设情境

投影课本例6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

2 、问题质疑。

师: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师: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 教学例6。

(1)呈现信息: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的嗅觉细胞约有多少亿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根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呢?并说明理由。

(2)教师板书:0.049×45

(3)学生独立完成求积的近似数。

(4)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所求得的结果,互相检验。指名学生板书计算过程,由其讲解保留近似数的依据。

全体学生对他的板演过程和解释作出评价。

(5)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自己的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更正自己做错的地方。

(6)师小结:求2.205这个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要看小数点后第二位,因为积的十分位上的数是0,05,所以要舍去小数部分的0和5,积的近似数约是2.2。由于求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在横式中要用约等号“≈”。

(7)这里追问如果要求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呢?并说明理由。

(8)独立完成1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质疑,引出人和狗的嗅觉细胞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交流研讨、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师:同学们,有些应用问题取近似数时,还要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这道题的答案没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应保留几位小数才合理呢?

出示:小丽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6.8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元。小丽家上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6.85×2.5=42.125≈42.13(元)

(2)讨论交流:这道题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

(3)预设:由于是计算钱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应精确到分(百分位),所以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合理的。根据“四舍五入”法把百分位后面的数省略,千分位上的数是5,向百分位进1,得到近似数42.13。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数学的灵活性。下面我们来交流提纲中的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在求积的近似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通过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能力。)

四、精讲释疑,应用实践

1 、选一选

2、判一判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9.1×0.5=4.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2.34×0.15≈0.3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想一想

4、解决问题我最棒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选择、判断、改错、解决问题等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是受益匪浅的,下面和同学们共同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吧!

作业设计:13页2、3题。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例6. 0.049×45≈2.2(亿个)

生板书计算过程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