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诸葛亮印象作文

发表时间:2025-05-25

最新诸葛亮印象作文(汇编5篇)。

诸葛亮印象作文 篇1

他,神机妙算、才华横溢,但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也因此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卧龙——诸葛亮。


即使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他的事迹,却被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是一个智勇超群、忠贞不渝的人。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孟获,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性格品质至今还广为后人流传。《三国演义》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它现在已经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访先人之遗迹,发圣贤之古情。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白帝托孤”,“呕心沥血”、“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不仅如此,后世留下了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借箭——有去无还。”等等的这些谚语、俗语、歇后语不计其数。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诸葛亮印象作文 篇2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无奈的隐士,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一个不免留有遗憾的悲壮之士。

诸葛亮印象作文 篇3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 世。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诸葛亮印象作文 篇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杯美酒,让你尽享甘甜;宽容是一支悠扬的乐曲,让你我陶醉于心;宽容是一条绚丽的彩虹,为你我搭建友谊的桥梁。拥抱宽容,让宽容永驻心中。


宽容染绿智慧之树。诸葛亮在进军中原的时候,七擒孟获,却又七纵孟获。有一次,诸葛亮还带孟获参观了自己的军营,让孟获回去重组军队,再来对战。每一次孟获被抓,诸葛亮都给予他极大地宽容,最后,孟获归顺了诸葛亮。这一次次的宽容让孟获心服口服,诸葛亮的宽容与智慧也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用宽容赢得了民心,表现了智慧的力量,而林肯,用宽容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更表现了人格的魅力。


林肯在竞选连任总统时,面对着政敌的嘲讽与攻击,他用宽容化敌为友。一个傲慢的议员嘲笑林肯的父亲是一个鞋匠,而林肯并没有因此而恼羞成怒,他说:“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父亲的手艺是无人能敌的。”林肯用真诚的话语把敌人变为朋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也体现了他人格的魅力。


宽容可以让矛盾化为乌有。周恩来的理发师为周恩来服务了数十年。一次,理发师不小心刮到周总理的下巴,顿时感到无比羞愧,而周总理却笑着说:“这都是我的错,是我咳嗽的时候忘了提醒你了。”这几句话顿时让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一切不愉快的事烟消云散。


相比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却让我们感到汗颜。公众场合,为了一点小事而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本是亲兄弟,却为了争夺家产反目成仇。如果他们懂得彼此宽容一点,谦让一些,就不会发生此类事件了。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常怀一颗宽容的心,可以让人显得更有智慧,人格得到升华,矛盾化为友谊……


让宽容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吧!

诸葛亮印象作文 篇5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对它印象深刻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有诸葛亮。


诸葛亮聪明盖世、神机妙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号称“卧龙”。这样一个明星般闪耀发光的人,历史绝不会任由他像小蚂蚁一样无声无息的生存着,所以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这段流芳千古的故事。诸葛亮被请出山后,很快协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诸葛亮的聪明盖世体现在许多具体实例中,譬如,七擒七纵孟获。当时蜀国很多人都反对诸葛亮这样的做法,认为既然抓住了孟获,就应该立即斩首,以示蜀国国威。可那些人哪里明白诸葛亮的长久大计?若斩了一个孟获,南蛮还会有更多的“孟获”一辈又一辈、一次又一次的起来造反,那样,蜀国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与其那样,不如辛苦点,做的彻底些,让孟获真正心服口服,回去统领南蛮,从此永不造反。这体现了诸葛亮的大智慧。


诸葛亮忠心耿耿的精神更值得我敬佩。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如果他的儿子刘禅有本事统治蜀国,希望诸葛亮能竭尽所能辅佐他;反之,诸葛亮可以自立为王。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位“乐不思蜀”的“安乐公”,他的智力和能力是众所周知的。但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无论如何都不肯自立为王,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着刘禅,直至命丧五丈原。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忠心耿耿、聪明盖世,一个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英雄。

文章来源:http://www.fw76.com/fanwendaquan/148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