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第七天》书评

发表时间:2025-01-03

《第七天》书评(实用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10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七天》书评 篇1

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从小视角去看这个社会能看到更多的黑暗面,故事的主人公们大部分都是本本分分生活的小市民,不论是偶然的正义挺身还是想维护自身的利益都没落得个好下场。这个故事往小了说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生活情感,往大了说也有社会现实、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想,而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到底哪个更好呢?

《第七天》书评 篇2

这本书站在“死亡第一视角”让我对“死无葬身之地”有了重新的认识,看的我好压抑,但又是一本让我看了之后忍不住不读的书,虽然书中充满了绝望和荒诞,但这些故事又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切从死亡开始,灵魂在世间漂泊七天的.奇遇: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

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无奈和愤怒,每读完一段经历心情都好沉重,“死无葬身之地”就像是得到了永生,在这个世界,这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第七天》书评 篇3

因为前两天读过王小波,难免会有比较,小波文章字字珠玑,很多很多值得斟酌,而且有趣,不同于很多作家文笔,余华,文章初读时,难免觉得没有小波的书有意思,可是再读下去,就着了余华的道,加上电影《活着》与电视剧《活着》给人的影响,书立刻变得耐看起来,这本书说起来挺有意思,前些日子回学校,看到好友王照耀书柜上摆着《第七天》,没什么奇怪,转头一看,后面那位王路路同学,书桌上也摆着这么一本,于是也便进入我的读书目录里面,好书,真是好书,读完整本用了两天,想想小波那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了快三个月[捂脸],书中超现实主义,各种想象,各种freestyle,初读最有感的'是,小波与李青那段,可能是因为年龄段相仿,很有感觉,我感觉杨飞爱李青,李青爱杨飞,爱情里面走了点弯路,回过头来,死后相遇,互相唏嘘,还是喜欢对方,老一辈人这么讲:以前感情出现了问题会修补,现在出现问题了会更换,可是啊,婚姻更是一种责任,感情需要维系.另外一段,杨飞与杨金彪,父子感情,杨金彪真是个好父亲,比起杨飞的亲生父母,杨金彪真的优秀,患重病后选择离开那里,很感动。本以为第七天重点会围着父子相遇着手写,重点还是落在了鼠妹与伍超身上,这两人最令我感动的是洗发厅那段,同甘共苦,大概就是这样,他们的爱情很真,很真实,那些文字真是冰冷锋利,人人死而平等,真是锋利的很.

《第七天》书评 篇4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把《第七天》这本书看完,就让人想起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合上书,才发现那封面上的字“书中描写的荒诞比起现实的荒诞”……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放下手中的书,转身望向窗户,放松一下紧绷的思维,解放自己的自由,烈日将大地照得刺眼,树在无意中留下晃动的阴影。我面对着太阳,在思索我的世界—对自己灵魂的问询,不经意想起山坡上的小坟堆,那里埋葬着我的亲人,它的渺小,让人不会去注意,只有几块红砖砌成的小屋,冥冥中,告诉我们她在这里安息,我在那里曾徘徊过,在这片树林中曾穿行过,我独自在坟堆前驻足,在这里忘却了伙伴的约定这是两个灵魂驻足的地方,但只有一个灵魂永远在这里停留。

又回头琢磨,觉得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但死去的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很……这里人人死而平等。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这里永远是春天。也许热和寒只是一线之差,生和死也只是一界相隔,我低下头摸索般的打开窗户,又被外面的乌烟瘴气,被迫般的

关上了。再次打量桌上的书,这才悟得书中的世界—我们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目光也在形形色色的玻璃幕墙中,变得干涩、贫乏,内心是缭乱的,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但我们永远向往着幸福,在这里谋生,苦尽甘来。驱逐,去了那片“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去等待下一次的“重生”,去逃离那黑暗的时代。

一个人的灵魂孤独的安息在这儿,它眺望着远处的美好—那个在冰冷的世界构建的暖巢—死无葬身之地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第七天》书评 篇5

最近读了余华的“第七天”,感触颇深,这是一部描写光怪陆离的死后世界的作品,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回忆和见闻,用七天时间写尽了一生,好短也好长。

依旧是小人物的故事,杨金彪在21岁,正值最美好的年华的时候,收养了一个火车上出生的孩子—杨飞,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心酸,冤假错案……

杨飞的这些经历,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周围最常见的人和事,还有每天被物质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不可见的生活。

不论在哪个社会,一定会存在着很多黑暗和不公,生前和死后,贫与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是过完了生前的一生,余华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和审视着现实,让读者有着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小人物的生活,活着已经很艰辛了,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以钱论之,有钱之人死有所归,没钱之人死无葬身之地,小说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

然而作者的意图并不在这里,他喜欢在绝望中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一个美好的地方,水在流淌,青草满地,树木茂盛……

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和福贵,没有悲伤和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构建出来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书评 篇6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第七天》书评 篇7

读完第七天,觉得酣畅淋漓,好像自己经历了这七天,从生至死,一生,好长也好短。杨飞成长的故事是让我觉得最最温暖的。对于生养的问题,究竟是生亲,还是养亲。没有经历过的人所说的理论性或者普遍性的观点,都纯属虚构。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算个问题,生的没养怎么亲?人是冷血动物,你只有对他好的时候,他会反过来报答你,对你好;你若不理睬,不重视,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显而易见,这是个弱智的问题。

杨金彪二十一岁的时候收养了一个从火车上生下的孩子,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我禁不住会去想他是如何笨拙地给孩子换尿布,在漆黑的夜晚火车的.轰鸣中安抚着哭泣的孩子,如何把奶充好放在自己心口的位置,让奶保持和自己心脏同样的温度,把孩子拴在自己脚上让他在方圆几米内活动,在自己青春悸动的日子里用所有的精力看护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抛弃孩子时候的惶恐和后悔,我爱这个父亲,遗憾的是,为什么没有碰到一个好姑娘,能够接受他和他的儿子。

在那儿说那里就是我们这儿,鼠妹和7号,小敏的爸妈,谭家鑫一家,李月珍和27个死婴,杨飞,李青,杨金彪,他们都在一个死无葬身之地里重逢,犹如重生,又获得永生。

这本书有更深刻的感情,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领会。

《第七天》书评 篇8

史蒂文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对我来说也许可以忍受,可是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让人受不了”。刚读《第七天》这本书就被它深蓝色的、有些孤独、压抑的封面吸引。在一个下午的大快朵颐后,我读完了这本书。

《第七天》以主人公杨飞为叙述视角,描述了杨飞死后七天中的所见所闻,第一天他回忆了自己是加何死的,看到殡仪馆的焚烧还有三六九等之分,我的心着实揪了一下;看到杨飞为自己送葬,自己戴上黑布悼念自己,我心中也生出了一股孤寂之感。第二天回忆了与前妻的遇见,相爱、分别与重逢。第三天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回想到了自己操劳一生的父亲。第四天他来到了无墓地者的天地——死无葬身之地,并了解到了一对下棋人的生前故事。第五天他在死无葬身之地"遇见了老熟人谭家菜老板,以及视自己如亲儿子的“母亲"李月珍并踏上了寻父之旅。第六天在寻找父亲路上遇到了伍超,第七天终于找到了父亲,也听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的结尾是杨飞告诉伍超,"死无葬身之地"是他们所处的地方。每一天都让他懂得了人间珍贵,却再也不能活得坦荡,死的干脆,就连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阶层。

正如小说的最后“死无葬身之地”一样,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死后也是如此,可有些人死后也依旧成了孤魂,找不到安息的位置。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生活中掺杂着回忆与希望,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的时候,每个人都渺小的如同蝼蚁一般。

恰恰如同史蒂文森的那句话“眼睁睁等着厄运来临,却让人受不了”。很多人说这本小说,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杨金彪,因为他一生勤恳善良,捡到了杨飞的他,为了抚养杨飞长大,拒绝了所有的女孩。可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却是伍超。他与鼠妹怀揣着梦想,却不得不苟活于防空洞的污浊空气里。在那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情不是最完美的,但确是最真实的。那是底层贫苦人们的无奈和绝望。伍超硬扛着,在污浊不堪的防空洞里硬扛着,最后死去了。

小说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让人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生活的艰辛,死亡却只是更加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座的贵宾区穿的都是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也有自己为自己系上黑布悼念自己。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第七天》通篇读下来我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腐败无能的官府以小人物之间的互助,正如余华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即使是在那样一个暴力强拆、丢弃死婴、袭警事件、社会治安极差的黑暗的.社会,依旧有人即使过着如过街老鼠般的生活仍然用力地活着。在这样繁华的社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热爱生活呢?在键盘侠们对着拿了银牌的运动员破口大骂,对昔日的奥运健儿恶语相向时,他们可曾想过,这些运动员们为了奥运会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可曾记得,这些运动员们曾经为中国争得了多少的荣耀;他们又可曾记得,这些人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没有这样的现象,又怎么会让他们失声痛哭,彻底绝望?键盘侠们怎么对得起这样一个繁华昌盛的社会?

《第七天》是一个作家的迫切心情,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这本书不应该只读一遍。于是在一个下午,我又将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花的时间并不多,感触却依旧很深。在这样繁荣的社会,如此阳光明媚,如此春花烂漫,我们更应该学着乐观地面对生活,不畏惧任何困难,永远热爱生命,永远生如夏花般灿烂。

《第七天》书评 篇9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年代的荒诞与不公。字里行间,满目苍凉绝望。但是,我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感到无力和难过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思考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书中描写的荒诞更胜现实中的荒诞,书中描写的真实更胜现实中的真实。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伟人,他们或许才华横溢,名流千古;或许政绩斐然,长留青史;或许贡献卓越,永垂不朽。但是更多的,是普通人。毫无疑问,我也只是个普通人。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到后来,我看了为了祖国完整,义无反顾的将士们。看到了为了民族未来,甘愿隐姓埋名的科研家们,为了他人健康,甘愿奉献自己生命的最美逆行者们。作为当代医学生,要埋下头来认真学习,面对各项复杂的工作,都要保持一颗实干的恒心,苦干的决心,持久的耐心。时刻牢记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所以没有人记得又如何,我们存在的意义不需要别人定义。

《第七天》书评 篇10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看余华的书,需要做好直面现实的准备。

书的腰封上如是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的确如此,这本小说里夹杂着太多新闻事件,事件都是真实的,只不过余华为他们安排了圆满的结局。这是一本绝望之书,也是一本希望之书。

我时常思考,现在的.社会和以前到底有什么不同,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富有者过着你想象不到的自由生活,贫苦者过着你想象不到的绝望日子,无钱无权无势之人只能如蝼蚁一般苟活,而那些钱权两得之人却能享受一切特权,将人三六九等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社会的文化趋势越来越向着拜金而去,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意识到金钱带来的快乐,身边的同学朋友每天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网络上的大V也在引导人们走向金钱之乡。如果我有钱,我可以在面对奢侈品时不眨一下眼睛,如果我有钱,我可以让父母不再斤斤计较物价的跌幅,如果我有钱……我似乎意识到自己被金钱异化的灵魂,我不想屈服,可我真的能不被屈服吗?

生活为我们带来的无力感,在“死无葬身之地”被消解。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死而平等。”

“那是什么地方?”

“死无葬身之地”

人生而得不到平等,死后才能得到,看上去圆满的结局,却透露出残忍。

原来这个世界已经不公到不奢求现世的平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