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12-31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5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泊船瓜洲教学反思5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篇1】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家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家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家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 、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篇2】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

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篇3】

这个星期我们工作室祷文们班听课。我讲的是《泊船瓜洲》。虽说在之前已经跟我说过让我准备,但临到上课我还是异常紧张。因重视而紧张并没有给我带来好运,这节课我讲的很失败。

针对这节课我总结了如下问题:

1、上课太过紧张,遇到不能掌控的问题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及时恢复理智,导致课堂变长了学生的独角戏。整个讲堂教师的角色定位没有凸显。反而跟着学生跑偏了。

2、备课没有按照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课时设计过长。课前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进行学情摸底,只是单方面的臆测。在讲多音字上耗时过长,多音字秩序告诉学生读这个音就可以,不需要深究为什么读这个音。太过复杂反而让学生不容易消化。

3、小组引导上严重不足。小组引导没有注意提醒学生分工。在陈思怡组上台时并没有对这一组的学情、讨论情况进行了解,使得这一小组上台展示时很多问题都没有准备充分。课堂陷入尴尬。

4、没有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追问。在黄宇航和余超然针对近与远、为什么用绿等问题争论时没有就这个问题向全班追问,知识课堂变成这两个人的独角戏,大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听课堂效率很低而且无味。

5、课堂掌控能力不够。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问后不能及时收回,课堂像放羊一样跑偏了重点和教学目标。没有理解清楚三学小组鈥澞J降囊庖寮安僮饕蟆?/p>

今后的改进方法:

1、树立自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下次再因为紧张过度出现这次的情况。

2、课时设计严格按导学案进行,,课前准备祥案。对学生的学情利用早读或是晚自习时间进行摸底,对所上新课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3、小组学习上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针对小组引导重点关注。取长补短,听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反思一节课的进步。

4、课上小组讨论时注意小组长协调能力的培养,什么时候开始讨论、什么时候结束、怎么安排发言次序等进行跟踪培养。展示环节要展示小组进步的一面。

今后继续努力希望自己能更棒!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篇4】

由于前一个单元我一直利用课堂的时间,重点抓好学生预习习惯培养,如要求他们做好批注等,因此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前半节课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习惯,倡导学生学会询难问疑。近十分钟后,还是很多学生能比较流利、准确地说出诗句意思。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段时,我就发现自己有点对整堂课的完整、流畅性设计不足,就一板一眼地按照框架中设计的问题一个一个地问,没有注意各板块之间的过度连接,结果上课堂上总会时不时地“卡”住。本来这是一首感情不断推进,最后达到高潮的好诗,意思完整清楚,情感起伏连贯,但上时总觉得自己在做分解手术。问题可以还是在于自己准备不充分,过于框架没有做到灵活运用,上课时还总在想在框架里的问题。其实那些框架里的问题,只是课堂上的一个个节点,应该是随着课堂的推进,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出,而不是为了提出而提出。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篇5】

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绚丽多姿,滋养着我们。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用语凝炼,并具很大的跳跃性。诗词综合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构建,熔铸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不同文体,阅读的目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区别。”曾祥芹教授将这种区别称之为“文体阅读差异”。教学时,适宜的音乐配以诗意般的画面,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品读,师生一道享受读,享受诗意般教学。于是整个教学流程从知人论世解诗题、读通读顺明诗意、字斟句酌悟诗情、情境朗诵品整体四个环节进行。读通读顺明诗意时,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译诗歌”的教学旧窠,而是鼓励、引导学生用现代散文诗进行创作式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学生如是写:

京口与瓜洲,就相距一条长江;家乡钟山,只隔着几座山而已。和煦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明月呀,你可何时照我还?

如此,学生既明了诗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和,学生兴趣盎然。

古诗词用语凝炼、精警,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老师用语要简洁、形象、生动,有韵味、富启发。比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为自己还能变法图强,造福黎民百姓而欣喜;可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尖锐的政治的斗争,实没有信心,顾虑重重。于是,诗人刚离乡就思归。这首诗透露出诗人当时心里既然欣喜又惆怅,赴任就思归,身不由己!

学生对“草绿”与“思归”相联系的理解不到位。下次教学时,可作提前预习铺垫。即课前把《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和王维《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初步理解,为教学《泊船瓜洲》提供“先行组织者”,相信会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