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

发表时间:2023-10-18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汇总(5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76范文网(fw76.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汇总(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篇1)

这周我们进行到乘法运算定律中最不好理解的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难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和体验来学习知识。

在开课的时候,我用了上节课的植树情况,让同学们处在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而问题也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猜想验证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

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今后要注意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感兴趣。此外,在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流利和准确。

乘法分布规律的描述有点冗长,不坚定,不自信。在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训练和提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杯中的饮料最多。

2.用12.56分米长的铁丝围成下面图形,( )面积最大。

a.正方形b.长方形c.圆形d.三角形

3.下面圆的周长(单位:厘米)是()

a、 25.12厘米b.31.4厘米c.37.68厘米d.43.96厘米

4.在下面的式子里,()是方程.

a、 5x+4b.3x﹣5<7c.x﹣2=6

5.两根同样8米长的铁丝,从第一根上截去它的,从第二根上截去米。余下部分()。

a、 第一长度b.第二长度c.等长d.无法比较

6。一台碾米机每小时可碾米吨,每小时可碾米吨。

a.b.c.

7号。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与顶角之比为1:6,为一个()三角形。

a.直角b.锐角c.钝角d.等边

8个。把一根棍子锯成4段需要6分钟,把棍子锯成7段需要()分钟。

a.10b.12c.14d.16

9号。如图所示,正方形边长为10cm,三角形面积比b三角形小20cm~2,则ab的长度为()mm。

a.14b.24c.140d.240

1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男生比女生多25%,那么女生比男生少20%;②一个长方体恰好可以切割成两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已知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0平方厘米;③5克糖放入95克水中,糖占糖水的5%;④将一段圆木锯成两段共用8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将这段圆木锯成3段要用16分钟;⑤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a.0个b.1个c.2个d.3个

二、填空题

11号。对于正整数a和b,指定a☆b=a×(a+1)×(a+2)×(a+b-1),如果(x☆3)☆2=3660,则x

12.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整数的最小计数单位,千万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十万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千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________,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________,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__。

13岁。王先生去商店买了5个篮球和3个足球,一共348元。如果他买3个篮球和2个足球,要花216元。一个篮球

14.12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

15.和通分时可以用________作公分母,也可以用________作公分母,但用________作公分母通分时会容易计算一些。

16.4、7.7、8.4、6.3、7.0、6.4、7.0、8.6和9.1数据的模式是,中值是,平均值是

17岁。因为24÷6=4,所以÷和÷是÷和÷的倍数。

18岁。a、b、c三个数之比为2:3:5,平均数为30,a为(???)。

19.火车的速度比燕子的飞行速度慢 ,已知燕子每小时飞行速度比火车每小时快90千米,则燕子每小时飞行________千米。

20岁。大圆的半径是小圆的三倍。大圆周长与小圆周长之比是面积之比

三、判断题

21.—个数的倒数不一定比这个数小。 ( )

22.小亮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许多体育锻练,体重下降了10%千克

23岁。刻度必须固定,图形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24岁。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某个月的气温变化比较合适

25.通过圆心的线段是半径。 (____)

四、作图题

26.画出下面梯形底边上的高。

五、解答题

27岁。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商场里的童装减价10%。妈妈给小丽买了一条原价240元的公主裙。它花了多少钱?

28岁。6(1)班50名学生参加了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为82%。班上有多少学生没有达到标准?(只列式不计算)

29.甲、乙两地间平路占,由甲地去乙地,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2小时,已知这辆汽车上山的速度比平路慢20%,下山的速度比平路快20%,照这样计算,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要行多长时间?

30岁。一个农场去年的蔬菜产量是86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5%。今年增加了多少吨蔬菜?

31.有一袋糖果,其中奶糖的块数占 ,如果再放入16块水果糖以后,奶糖的块数就只占 .这袋糖果中有奶糖多少块?

32.小明家用5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菜地,要求菜地的长与宽的比是5:4。

(1)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按1:200的比例画出这个长方形的平面图,那么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3.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用这堆沙子铺在宽10米,厚5厘米的路上,能铺多长?

六、计算题

34岁。一个数字比这个数字的25%多15%。这个号码是多少?

35.列式计算.

与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参***】***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1.3

12.1.90204亿19020万

13.48元

14.36

15.30060

16.07.07.17

17.6242446

18.18

19.150

20.191

三、判断题

21.√

22.23.√

24.对

25.错误

四、作图题

26.如图:

五、解答题

27.216元

28.50×(1﹣82%)

29.小时

30.5万吨

31.9块

32.(1)180平方米(2)45平方厘米

33.56米

六、计算题

34.180

35.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图案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a.b.c.d.

2.甲数的与乙数的30%相等,则甲数( )乙数.(甲、乙均不为0)

a.小于b.大于c.等于d.无法判断

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它是一个( )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

4.( )时整,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a.12b.6c.4d.3

5.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相等,它们高的比是1:2,它们面积的比是()。

a.2:1b.4:1c.1:1

6.一根绳子分成两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比较两段绳子的长度是( )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d.无法比较

7.下面三个式子中,错误的是()

a.-5>1b.-9-4

8.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9.东门中心小学今年的学生数量比去年增加10%,今年的学生数量是去年的()

a.90%b.110%c.10%

10.当m=5、n=4时,mn+13的值是( )。

a.5+4+13=22b.54+13=67c.5×4+13=33d.45+13=58

二、填空题

11.2.5化成用1%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

12.一个正方形的一边减少1厘米,另一边增加,得到一个长方形,它与原来正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______)厘米。

13.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的涂色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小数分数

14.先求出下面各题的商,再把它改写成百分数(除不尽的,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分数,先填分子,再填分母)

2÷5填小数9÷7填分数

15.10名同学进行羽毛球单打比赛,每两个同学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打________场。

16.下面的数是由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值,请写出三位小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7.如图,一个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四个小平行四边形,其中三个的面积分别是5平方厘米、8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第四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18.用正、负数表示下面的温度.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篇2)

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这一结果,教学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x2=110x2+90x2。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68×25+68+68×74,32×125×25等。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篇3)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4、2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两三步运算的实际问题,以及加法减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学生日后将要学习的是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乃至方程。本课内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脉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抽象建模的活动经验,并形成了相应符号化的思想。

2.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所理解,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发现的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

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从正反应用比较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清晰深刻地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师:(出示算式102×25)同学们,你们能一眼看出答案吗?姬老师一下就知道它的答案是2550,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咱们赶快来探索探索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又为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由此自然地过渡到主体环节的学习。

1.师:(播放视频)同学们,国庆前,学校刚刚举行的运动会,大家还记得吗?开幕式的团体操最后一个队形,需要在方队周围拉红色飘带。谁能来说一说图中的已知信息。

师: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需要多少米吗?只列算式不计算。

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

生1: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是周长。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的眼睛已经看出了精彩的一幕,现在赶快在你们的练习本上验证一下。

师:左右答案相同,它们中间可以用“=”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里面指出建立模型首先要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抽象出数学问题,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是让学生回到自己现实的体育艺术节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去,然后抽象出我们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旧知“周长”出发,以旧引新,让新知不新。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请用你们明亮的双眼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你能发现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1:左边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师:为什么相等,你能从乘法的意义上来说一说吗?

生:左边12加9的和乘2是21个2,老师右边12个2加9个2,也是21个2,所以它们肯定相等。

3.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左边的式子是怎么变到右边的吗?右边的式子又是怎么变到左边的呢?咱们先不急着发言,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组内交流。

师与生共同总结:从左到右是括号内的加数都与括号外的“2”相乘,最后相加了,也就是(板书: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而从右边变到左边,是右边这个相同的因数“2”,到了左边乘了剩下两个因数的和,也就是(板书:一个相同的因数乘其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师:乘法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分配呢?分就是分别,配就是配对。也就是分别配对。在刚才的式子里,谁跟谁分开了?

(二)举例探索,掌握规律外形特征,灵活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你们还能再写一写吗?请自选3个数,尝试写一写。

找两个同学板书自己写的算式,并读一读。师讲解左右如何变化。

2.师:同学们,如果老师给你一天的时间来写这样的例子,你们能写完吗?一年呢?

师:这样的式子有很多,怎么也写不完,所以他们中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成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你们最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师选择比较典型的答案写到副板书上。可再选择其中一个式子,引导学生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上来解释。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师引导规范学生的说法,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4.师:同学们,你们能像咱们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样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5.创设语境,加深记忆。

师:同学们,咱们把a和b看成是爸爸和妈妈,c看成我。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妈妈分别爱我。那么反过来,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等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所以,a乘b的积加a乘c的积肯定等于a加b的和乘c。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我们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吗?

出示ppt:1.两位数乘两位数2.周长3.组合图形求面积。

设计意图:在用旧知验证新知的过程中,加深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27×(16+30)=——×——+——×——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的运用模型去完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定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能辨析各种常见错误。

(1)102×2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算导入时的式子,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篇4)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植树活动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范文(篇5)

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六年级上册,我们探索并实施了按比分配教学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本文中,我将详细阐述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过程以及效果,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反思和改进方案。

首先,按比分配教学对于六年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六年级是学生进入中学前的最后一年,是他们过渡到更高程度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按比分配教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将学生按照他们的能力、学习进度和学习风格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在相对统一的水平上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按比分配教学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保障教学效果。在六年级上册的实施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首先,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确定每个学生的分组。这一步骤需要倾听和观察学生的表现,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小组。我们尽量保持每个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水平相似,以确保教学的目标能够得到满足。最后,我们为每个小组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在不同的学习区域和时间段内进行教学。这样,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按比分配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由于每个小组的学习内容和难度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按比分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降低了学习压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得到增强,他们可以彼此学习和帮助,促进了知识的传递与分享。

然而,实施按比分配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分组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来说,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特点是一个复杂而且耗时的过程。其次,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学习差异依旧存在。由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小组内的差异也会逐渐加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持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统一。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减轻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和分组工作。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小组合作方式,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学生档案,及时记录和更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为按比分配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总之,六年级上册按比分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