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精选: 《时间简史》读后感860字

发表时间:2022-09-18

时间简史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精选: 《时间简史》读后感860字”,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这个宇宙是充满神奇与奥妙的,它就如一场梦幻般的魔术表演,将一切的一切显化,无论是“人”这一天地灵秀的产生,或是人类所生活的地球的产生,又或是宇宙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诞生与破灭,人类在数千上万年的与自然与宇宙的交流中所得知的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那么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宇宙又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奥秘,而我们已经生活了好久的地球之上或之外,又是否存在足以毁灭人类的危机,这一切都需要去探索,即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需要这些知识的场景,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又怎么能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呢?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便将一些这样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阐述了出来。

《时间简史》一书中解答人类最古老的命题,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传统思想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也是无始无终的,但霍金认为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概诞生于一百五十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以一个点的形式存在,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概念。后来这个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与空间由此开始,物质逐渐形成,并成为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直至今日。

大约在距今五十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形成,并成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可能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会逐渐收缩,最终有收缩成一个不占空间的点,这代表时间的结束。而宇宙究竟会不会收缩为一个点,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这就是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基础。

而我想宇宙之外仍存在某些人类无法探索的物质,而宇宙也是有生命的,它会不断汲取外面的物质用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而宇宙诞生之初他也许便是将某些未知物质先储存起来聚集好足够的可以令其极速发展的能量,形成大爆炸之势,而后各种物质之间不断融合或者诞生,从而使宇宙不断成长。

最后在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希望与诸君共勉。

我们对这个日日生活的世界知之甚少

我们几乎不会去思考使生命得以实现的阳光的产生机制

…………

宇宙从何而来,它是否一直存在

时间是否有朝一日会倒流

人类的认识是否有一天会有终点

物质的最小组成部分是什么

为何我们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

为何存在宇宙

fw76.com延伸阅读

【实用读后感】 小说人类简史读后感模板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实用读后感】 小说人类简史读后感模板”,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尤瓦尔·赫拉利对金钱的看法。不论我们来自哪里,信仰如何,钱永远是全世界的共识。它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个信任,书中所说,不同于宗教的“源于本心”,而是在“其他的人都信任”这个巨大的前提下达成的。

另外关于钱,其实书中也有一个论点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现在的我们看种姓制度、奴隶制度,只觉得那时的人没有伦理道德可言,无知而且傲慢。其实现在这种阶级歧视并没有被消除,而这个歧视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异。富人永远可以用钱享受特权,而穷人不可以,就如以前白人孩子能够去上学,而黑人孩子却不能进入同样的学校一样。

而更重要的是,很多富和穷的差距,其实是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义的了。也就是说,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和别人有了差距,这和我们所鄙视的被废除掉的歧视有什么差异?

但总有值得开心的地方:只有穷与富的差异,是可以被我们改变的。肤色无法改变、民族无法改变,但有没有钱,是所有人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过需要的努力程度不一样罢了。

这是我们智人现在做到的微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改变。

[读后感模板]《时间简史(插图本)》读书心得其一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读后感模板]《时间简史(插图本)》读书心得其一”,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时间简史<插图本>(20xx)》读后721671932571205019

“最近10年的观测已经确认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时间简史》讲述的就是宇宙137亿年(最新数据138.2亿年)从头至今探索与发现的简史。

相对于宇宙,人类个体短暂而渺小的不值一提,但更明显的事实却是,人类探索发现了138.2亿年的宇宙。所以两者哪个更永恒,真不好说。

人类这注定不安分的生灵,对于“存在”这个模糊的概念,孜孜以求必要弄个明白。其实每一个人的心底都希望理解世界是如何行为的,但是总被方式所限,所以只有更虔诚执着的人才能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来接近达成这一点。

从仰望星空的思考开始,到提出概念、预言、验证,再到实证后对价值观的整体影响,之后再思考,然后再探索再发现,生生不息。

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任何物理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它只能是暂时的。不管实验的结果多少次和某种理论相一致,都不能断定下一次的结果不和该理论相冲突。所以是在不断超越中,万物之理被人类越来清晰的接近。

超越并不是否定,所以经典力学不是错了,它至今仍适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情境。而是相对论突破了物理定义上更宏观的尺度,如卫星定位的相关数据按经典力学计算,在地表的实际定位就会偏差几公里。量子力学是微观与根源性的,是现有不可分粒子的力学。量子的不确定性打破了相对论对宇宙的限制。而弦论更是在宇宙的维度上完全的颠覆了固有概念。也为大一统理论带来了希望,因为它已统一了除引力外的三种力。在时空中闭弦组合并且形成片。如果把所有基本粒子都当做弦来处理,就可能找到一种协调的理论,它可以解释所有四种基本力。

根据量子理论,力是由交换携带力的粒子引起的。携带力的粒子可分成4个种类,引力、电磁力、弱力、强力。

统一理论将把所有这4种力解释成为一种单独的力的不同方面。

一个完备的协调的统一理论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理解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

物理学对于包含一个核与多于一个电子的原子,无人能够准确地解出其量子方程。甚至在像牛顿引力论这么简单的理论中,我们都不能准确地求解三体的运动,而且随着物体的数目和理论复杂性的增加,困难越来越大。近似解对于应用通常已经足够了,但是它们和“万物统一理论”这一术语激起的伟大期望毫不匹配!

○○

在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中,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宇宙观的不断更新而被更新。

人类的宇宙观从乌龟背上的天圆地方,到地心说、日心说,到经典力学彻底地开创了物理新纪元。然后相对论、量子力学、弦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的绝对时间静止空间,到牛顿的绝对时间相对空间,然后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再之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而弦论不仅重新定义了基本粒子,又突破了传统的空间维度。人类的宇宙观被不断更新地几乎超越玄幻了。

对经典力学的普遍性认知下,出现了决定论。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有着很强力明显的佐证,因为从对宇宙的观察中,人们可以计算行星的轨道,也就是说你能知晓它在过去与未来的具体位置。而更进一步的话,那就是万物也都是有其轨道的,包括人类。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定律对所有的观察者,不管他们如何运动,都必须是相同的。它将引力解释成四维时空的曲率。这就是广义相对论。”

相对论中时空概念的提出,从本质上颠覆了人们惯常认为的时间与空间观念。“爱因斯坦利用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去推导他的等效原理,并最终得出整个广义相对论,堪称人类思想史上无与伦比的逻辑推理的无畏进军。”

四维是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维度。如同一颗树,它有长宽高三个维。而时间维度可以试着这样描述,上一秒与下一秒相比,这颗树的空间性不同了。这就意味着在四维中,树的每一点变化是发生在特定的一个时空中。

树一秒的变化已较难观测,那几千分之一秒呢?这是时空微观,还有相对的时空宏观,如几万光年呢?而这颗树理论上会持续在变化。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就是分别在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描述这种变化,以求探索其根源。

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与描述宏观引力的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有冲突,广义相对论的平滑时空与微观下时空剧烈的量子涨落相矛盾。量子力学将一种不可预见性或者随机性的不可回避因素引入科学。

这样,广义相对论就必须修正,因为经典广义相对论预言了无限密度的点:奇点,它也就预言了自己的垮台。正如经典力学暗示黑体应发射出无限能量,或者原子应坍缩成无限的密度,而预言了它的垮台一样。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几近终结了决定论,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一个基本的不可避免的性质,它对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深远的意义。

但换个角度看,决定论不是错了,而是人类可能还没真正发现决定论的真谛,也就是大一统理论,就是适用于宇宙任何一个事件的理论,那意味着按此理论能清晰描述任何事件,并且在事件的任意点上都能推论出其边界。

弦论对把广义相对论和不确定性原理结合在一起有积极意义,然而弦论也有更大的问题:似乎只有当时空是十维或者二十六维,而不是通常的四维时,它们才是协调的!

最后,“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其答案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

智慧和科学传递人类存活的优势。时间是过程,空间是因果。时空只是维度的一种体现方式。这一刻,你穿梭于过去与未来。

教你写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三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教你写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之三”,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寒假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

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通过阅读我还了解了冯友兰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学思想,了解了中华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了儒学之所以成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遇到艰辛劳作,流着臭汗的农民或工人时,他不会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会生出恻隐之心;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少争执,多谅解。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如果人人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人自然会少作恶,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变得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同样自然地去爱护别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与社会也就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者理解了这个道理,懂得了人伦之道,自然要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孔子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总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注入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和与他同时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这使他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如果,把这“仁义”摆进教育里、放在教学中来看,首先便是爱学生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给与学生人文的关爱,才可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教育教学才有了灵性和生命。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纵横相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千年之后的现代教师还仅仅把教师的职业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无时不在出事促使着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只有结合现实情况不断的创新,人类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快。

冯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先生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冯先生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却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眼中的学生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之分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这也许就是我开始所说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的原因吧?

最后,为了让我们每个人能够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够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都来关心哲学研究哲学吧!

[跟我写读后感] 《和时间赛跑》读后感季度范文精选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跟我写读后感] 《和时间赛跑》读后感季度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自从我学了《和时间赛跑》之后,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

例如:我一定要向作者林清玄那样跟时间赛跑。我还应开向作者林清玄那样珍惜时间。所以,我因此还有了一些打算:以后每天回家。就抓紧时间写作业。然后再复习和预习所有的科目。每次寒假或暑假,我都一定要提前几天写完。然后,我这个学期要看完《城南旧事》和《风雨哈佛路》这两本书。我看这两本书的时间是在下课的时候见缝插针和在我吃晚饭的时候看。然后在寒假,我要向姐姐借小学期的语文,数学,语文来预习然后学完习之后,我要帮妈妈干家务活,例如:扫地,拖地,洗碗,擦灰尘。然后还要学会做饭。之后,我也要跟太阳赛跑,这样我就会让我多节省一些时间来干其他事情。

我以后一定会珍惜时间的,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读书心得: 《万物简史》读后感71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读书心得: 《万物简史》读后感710字”,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