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唐诗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24-01-06

唐诗读书笔记精选(6篇)。

我们怎样才能把读后感更好地写出来呢?相信很多人在读了作品这本书后,对于它的情节会印象深刻。 阅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更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与思维水平,探索“唐诗读书笔记”的秘密内容接下来请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 篇1

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诗宋词便是那片星空里最夺目的一颗,只一眼,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确,畅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我领悟到不同的精彩,博大的智慧和无语伦比的快乐。在那里,有短小精湛令人回味无穷的唐诗,清丽婉约意味久远的宋词,在那里,我与名人大师共赏大好山河,与大家词人同论兴荣衰败,在那里,我领悟到了精神世界不同的美感。

美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杜甫的引领下,我登上了五岳之首的巅峰,俯视大地,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年迈中年的壮志豪情令人感叹不已,钦佩之余,也激励着我不断的努力上进;在我迷惘的时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如同强劲有力的双翼,带领我穿过层层迷雾,达到胜利的彼岸。

美哉!当“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随着高山流水萦绕在我的耳畔;当面对“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之景浅吟“暗香浮动月黄昏”时;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随着缕缕清风吹向我的眼前;浓浓的古代文学气息使我陶醉在青山秀水当中,深深地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风情。

美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写不尽的落寞;“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诉不尽的哀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道不完的思念;“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画不完的相思……这春水流不尽的愁思,牵动着我的情绪,同作者低起高伏。

《唐诗宋词》使我受益匪浅。它似阳光,令我豁然开朗;它似和风,拨散我心中的愁云;它似月光,使我的心房清凉。细细咀嚼你会发现诗词中每字每句都透露着情感与哲理的魅力,使人沉迷其中,九死不悔啊!

美哉唐诗,美哉宋词,美哉古韵!

唐诗读书笔记 篇2

蒋勋,一位台湾的作家,也是一位画家。之前读过他的《蒋勋说红楼梦》、《汉字书法之美》,现在翻阅这本《蒋勋说唐诗》,开始喜欢上了他的文字。

在他的文字中穿行,经常可以发现人性中的种种感动和美好。读书的愉悦之感便在心底蔓延。每晚临睡之前,触摸他的文字,就像凝神聆听一位老友或一位智者娓娓向你诉说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喜怒哀乐和世事无常。我始终觉得一个人是由他的本性、经历和阅读成就了他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而作家可以通过文字将这种独特展现,于读者中寻找知音,这是作家的幸福。而我们于万千书海中,寻到了与自己心性相吻的文字,何尝不是更大的幸福。因文及人,便想到在这个世界上,一如自己性情的人,永远都存在,可以向往,可以追求,这便成为活在此在最甜蜜的凭据。

蒋勋给人的亲切之感,在于他的文笔清丽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他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追随他的笔迹,芸芸如我,也试图寻找世间或朴素或绚丽的美。美的人生之于我,也是一种信仰。

蒋勋眼中的诗很像一粒珍珠,而唐诗更是“像蚌壳一样慢慢、慢慢磨,磨出一粒很圆的珍珠。”唐诗的华美需要语言和文字经过长期的磨合。无疑唐诗是中国整个诗史上最华丽的篇章,当然这种绚烂至极的美植根于唐代在整个中国封建史的耀眼。“唐代是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期,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个人不再是被当做群体的角色来看待,个人就是纯粹的个人。”所以,唐诗因为个人作为“人”而真实,而有真性情,也就因此成就了诗的盛世。

《蒋勋说唐诗》开篇主讲了《春江花月夜》,之后讲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共五位诗人。初唐时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蒋勋从诗的历史进程来看待,认为这首诗不是“张若虚个人化才气的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有一种扩大。”而这种“扩大”是因为从《诗经》开始,至魏晋南北朝,历史绵延下来的积淀。这种“扩大”当然也水到渠成地影响和成就了此后出现的伟大的唐朝诗人。蒋勋对这首诗的解读从“人”、“宇宙”、“孤独”和“生命”这些关键词出发。诗的前面十六句是在描述人跟大自然的对话关系,后面的部分与情感有关,但它最重要主题是还是定格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一个努力寻找深情的生命的真实状态。

王维的众多知名诗篇有时不像出自一人之手,这不奇怪,“言为心声”,王维经历过安史之乱,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可见一斑。王维经历过繁华,但在“大繁华、大幻灭之后,忽然就希望自己是一朵开在山中的花,没人来看,自开自落。”这其实也就回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无人的山水中的生命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读到“空山清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去掉所有欲望,拿掉所有色彩的诗句。除此之外,王维还有《洛阳女儿行》,像这样“画阁朱楼尽相望,桃红柳绿垂檐向。”全是贵游文学的华丽。晚年的王维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我感觉,之前他经营的似乎也不是山水,而是心境。

对于李白(诗仙)和杜甫(诗圣),蒋勋有一段很精当的界定。“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是一个不遵守人间规则的人。‘仙’的定义非常有趣,李白本身建立起来的个人生命风范,不能够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看待,比如李白的好酒,李白的游侠性格,李白对人世间规则的叛逆。可以说李白把道家的或老庄的生命哲学做了尽情发挥,变成一种典范。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学说有关,儒家生命的最高理想时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

之后蒋勋对白居易和李商隐,人和诗的解读,不仅让我们发现诗人笔下诗的现实与唯美,也更让我们透过诗,发现了诗人之为人的可贵和真诚。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蒋勋对唐诗的解读,回归于人性的真与善。诗人于生命的行走中,成就诗篇。而我在篇篇聆听和细悟中,感受历史和人生。

唐诗读书笔记 篇3

这是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里的诗句。在唐诗里,李商隐的诗歌以用典多、隐晦而著称。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句。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把我们带入美妙的意境。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其实,通过这两句诗,我们还可以发现晚唐衰败的景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后期,“开元盛世”的历史气象便开始渐渐走向衰落。这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诗歌中看出来,如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从而透露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又如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表面上看,这是在写他自己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华“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陲。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这句诗中,从”晚“字和”枯“字,我们可以得到前面说的现象。这里,估计会有人说我断章取义。说实话,由于本文没有对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论述,未免会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它确实写出了一种衰败的气象。

手捧一本唐诗,读出来的是一个唐朝。

唐诗读书笔记 篇4

我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是罗的《咏鹅》,用十几个字生动地表达了鹅的情态。读完诗,白鹅在绿水中漂浮,呼唤幸福。还有高一第一课学的《静夜思》。短句中充满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漂泊他乡的孤独和悲伤。这些唐诗给我当时的小心灵以独特的震撼,在我心中播下了诗歌的种子。

然后,我联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似乎让那颗小种子生根发芽,让我觉得唐诗就像一片汪洋。在一首接一首的背诵中,我一点也不无聊,而是沉浸在诗歌中,陶醉在诗人的情感中。

读诗其实就是读情感。诗歌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的经历、情感和生活,这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我喜欢精读唐诗,认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诗人的感受:

想家:

乡愁可以看作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情感。这位诗人离开了他的家乡,获得了名声,漂泊了几十年,再也没有回家,但当夜晚安静下来时,他想起了家乡的深刻思想.

比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这不是一首典型的思乡诗,但也包含了许多更复杂的情感。然而,这种不断被切割和困惑的想法,也让我着迷。

"南去野地,因为树叶正在落下,风从北方吹来,水很冷",这样一个深秋的凄凉和悲伤的场景,引起了作者的悲伤情绪。其实孟浩然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羡慕农村生活,打算退休,又想踏入仕途,大有作为,这无疑是很矛盾的。第三句,“我往前走。我哭到眼泪花光”,流露出他的乡愁。他不仅想家,他的家人也想看看自己的家,俯瞰“天空”中的“孤帆”。“渡船在哪里?会有人告诉我吗?”借用孔子使鲁兹感兴趣的典故,解读孟浩然隐逸与政治的冲突。“越来越粗糙了。越来越黑”随着心结,河水汹涌澎湃,与大海平起平坐,一望无际,凸显了作者的迷茫心情。

其实这也是现在年轻人普遍具有的.矛盾心理。这首诗和几千年前的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人有同感。

离别的感觉:

送别诗中,那些悲凉缠绵,缠绵悱恻的作品,却是另一种慷慨豪迈的诗,发自内心,更能打动我。

朋友之间最经典的送别诗是高适的《别董大》。久别重逢的高适与老友董达重逢。短暂的聚会后,他走了自己的路。其实当时两个人都是处境艰难,困难重重,但是面对老朋友还是很舒服的。他们没有表现出他的艰难和痛苦,而是说:“前方的路没有知己,世界上没有人认识你。”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大胆的语气,鼓励董达去奋斗,去拼搏。“不要担心见不到你的心腹,天下谁不知道你董兰婷!”多么有力,多么响亮!这是一个多么简单大方的人啊!

男女之爱:

说到爱情,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所以诗歌中的爱情只能大致理解,但诗歌和文字中关于爱情的细腻优美的语言也让我赞不绝口。所以,我也喜欢读情诗。诗歌的唯美能让我的心颤抖。

特别喜欢这首歌《题都城南庄》。我第一次接触这首诗,不是在《唐诗三百首》上,而是在《百家讲坛》上。演讲者向观众讲述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这个故事让我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一年,崔虎去京城长安考进士,却失败了。因为回家路途遥远,他在长安呆了几天。清明节的时候,他在桃林里遇到一个年轻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却没有什么区别。最后,崔虎告别了少女。清明第二年,崔虎再次来到长安,试图找到女孩,但女孩原来住处的门被锁上了。崔虎在城门上写下这首诗,失望而去。

听完这个故事,读完这首诗,我们终于可以理解诗人的深刻含义了。“去年和今天在这扇门里,桃花相映成趣”,描绘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美丽场景,反映了女孩容光焕发的面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痛,以及他们两个的深情。而第二句,“桃花依旧笑在春风,当人们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依然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没有看到一个女孩,只留下门前的一朵桃花还在春风微笑。这就是“事情不一样”。看完之后,觉得自己不经意间遇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但是当我刻意追求的时候,却再也回不来了。这就是诗人所表达的遗憾所在。

爱国主义:

个人认为唐诗中的爱国主义值得后人学习。爱国诗词,我不得不提的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李白河被称为“大杜丽”。他的诗与李白的风格完全相反。李白的诗奔放,带有侠客的洒脱。杜出生在战争时期。他出身贫寒,吃了太多苦。他做不到李白的聪明。他的诗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充满了沉重和痛苦。读他的诗,可以深切感受到当时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比如《石壕吏》01《春望》等等。

杜甫的诗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给我印象最深。与他的许多诗歌不同,这首诗传达了作者的喜悦。诗人因为战争漂泊多年,历尽艰辛。现在他住在安史

唐诗读书笔记 篇5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722331.coM 教师资源网】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唐诗读书笔记 篇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或者一段**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一首唐诗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唐诗读后感(一):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齐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汪清泉静静地流淌着,在树林里轻轻地穿梭,不时地撞在石墙上,卷起一圈涟漪,完美而诗意。在静谧的河边夜色中,我心中淡淡的思绪浓浓。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齐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齐,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齐应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

那一缕信念,是他心中留下的永久印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

唐诗读后感(二):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

“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能够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代诗歌发展最为繁荣,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我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向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有一则新闻报导说,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拜外国美。

应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读一首以上的唐诗,对诗歌有更多的热爱,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的唐诗已经不仅仅是诗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国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能够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后感(三):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表达自我对家乡的思念,于是写下一首首思乡诗表达自我对家乡的思念。

读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都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眷念之情。那些游子独自在他乡漂泊,每一天都思念着家乡和亲人。晚上,仰望明月,你会想念你的家乡。

在寂静的船上,望着遥远的海岸,我禁不住哭了起来,想起了父母和我之间发生的一切。换做是我们,在这种时候,含着泪与父母和家乡告别,心里将会是多么寂静,会多么难受,会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诗人王安石仅借明月来衬托出他对家乡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这么遥远的路途中,他期望明月照着他回到家乡;《秋思》,诗人张籍想写信给家人,因为心事重重,表达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写什么好;《长相思》,诗人纳兰性德,将人们在寒烈的冷风之下,思念起故乡,睡不着觉。

从这些诗中,我读到了一个道理: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思念起自我的家乡,他们十分热爱自我的家乡,寸草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