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1921电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29

1921电影观后感(通用4篇)。

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优秀的影视节目能够让我们观看完后充满力量,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对作品进行一个总结。多写观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共情能力。你有想好该如何去写作品观后感吗?栏目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1921电影观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1921电影观后感(篇1)

历史只是一个过往,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历史的选择太多,远到尧舜禹,近到当今人才的选拔。都是历史选择的每一份诠释,成王败寇,历史的选择扑朔迷离。我最喜欢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历史的选择,冬季的东南风少之又少,却是周瑜大败曹操的必备条件,或许冥冥之中有一个选择、有一个定点。人生太长,一世之间有千千万万不计其数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我们总是做错事,常常会后悔。而历史就象万道选择题,它只给你一次机会,破败的满清贵族选择陷人民于水火,使人们颠婆琉璃不得温饱,这是历史的错误。而党是旧社会一道新生的光芒, 她伟大,她带给人们希望,所以历史选择了她,她开始行动。

于是,在百年黑暗历史中衍生这样一个党派:她点燃残破中华民族的希望,她在万恶的旧社会里照亮前途的光明,她就是我们共产党——我们永远的母亲。历史为她营造了一个不可缺少却无比艰难的背景,乱事建国,难中之难。她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总结经验,为人民咬紧牙关,她在一次次灭顶之灾过后,挺起身姿,鸣起锣号蹒跚前行。八年抗战,力量危弱。她努力,她等待。她始终怀着必胜的信心,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她坚信,终有一天历史会给她更多的选择。100年此起彼伏,100年风起云涌,100年艰苦奋战。她抓住一次次机会, 抓住难得可贵、险而难走的机遇,这条路,她走的比谁都难,比之我们的母亲,周瑜是幸运的,历史给他的机遇太多,而给母亲的真的不多!

今天,,100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获得了伟大成就。看如今,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经济迅速发展,她终于迎来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局面。我们的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们的国际地位也日渐提高,党- --我们的母亲,是她带领我们一路走来,她带着新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我们铭记党母亲所受的苦,歌颂党母亲所受的苦,她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歌颂。历史的接力棒传入我们新一代人手中,我们应把这交付于我们手中的祖国带向更昌盛富强的时代,让我们充满豪情,在党的光辉沐浴下,迈向未来!

1921电影观后感(篇2)

事业的伟大不仅在于目标的壮丽,更在于过程的壮丽。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巍然屹立世界东方的光辉历程,我们一代代继往开来、艰苦奋斗的党员干部无不是这段光辉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迎着困难上,霜风雪雨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我们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和人民,在“风霜雪雨”中摸爬滚打,在艰难困苦中搏击“激流”,无论前路多少坎坷曲折,都要做到一往无前,都要做到“痴心不改”,让那颗为党为民的“初心”变得更红更艳丽。“霜风雪雨莫相问,终究苦乐亦成诗。”纵观我们共产党百年辉煌建党史,一批又一批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优秀人物,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不愧党的好干部、人民好公仆,赢得生前身后名!

带着真情来,和风细雨“润”民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心系群众冷暖,情牵百姓民生,老百姓心中的好干部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有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摸清群众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真诚把群众冷暖放心上,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我们党员干部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担着使命去,疾风暴雨“显”忠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每当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严峻时刻、危急关头,总有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随时准备奉献生命和牺牲一切,用坚强的党性筑起一道道冲不垮的钢铁长城,用顽强的意志挺起一道道压不弯的民族脊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峻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就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身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毫不犹豫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纵使你我风雨一抔土,托体同山阿,但共产党人“初心”永葆。

1921电影观后感(篇3)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10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1921》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电影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的内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当时的青年为了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到底是什么催使我们的青年从容的面对打击、伤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强烈的爱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国让我们感知责任,使命让我们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祖国富强、民主、自由之路。

当看到李大钊那颗晶莹的泪珠,挂在了一个一生都不可能哭过几次的男人脸上,但是只有刺痛在他最柔软的地方,才能使他更加坚强。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话:我不怕死,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为何而死,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一个英雄,就应当敢爱敢恨,拿得起,更放的下。

为了国家的自强,像陈独秀,李大钊一样的多少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又有多少人死在了枪口下,有人问,革命就一定要人命吗?回答是,不,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吾辈当自强,是为了活着地人更好地活下去!

1921电影观后感(篇4)

红色,热烈而明媚,象征着豪迈、乐观与坚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当年,游览湖南岳麓山的毛泽东曾以此抒发胸臆。90多年过去,赤诚的信仰、坚定的理想、为民的情怀这些红色因子,使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从光明探路人转身为复兴领航者,筚路蓝缕一路行来,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

这气质来源于高于天的理想信念。1935年中央苏区陷落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的瞿秋白在向闽西突围途中被当地反动武装逮捕。敌人想方设法逼他投降,但他宁死不屈,尔后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36岁。多年后他的女儿瞿独伊才明白,正是因为信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父亲才视死忽如归。岂止瞿秋白?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约有300多万共产党员舍身赴难。革命英烈用鲜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必胜信念,构成了共产党人特殊气质的底色。方此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面对前行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坚守高尚的信仰,则是当下每名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考题。

这气质塑形于勇于任事的使命担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成为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因周一句嘱托,从棉花迷变成棉花疯,面对迫害不屈服,面对挫折不灰心,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想挡住俺,为提高棉花产量、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岂止吴吉昌?甘作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雷锋、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的牛玉儒这些用汗水熔铸的时代人物,注定将永载史册。今天,效仿先辈们的敢于担当,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铺展到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广大党员干部当实事求是以谋之,殚精竭虑以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