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2-12-30

五年级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师德是一面镜子。对教师来说,课前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锻炼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学能力。相信一些人会觉得教案很难写吧!也许下面的“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正合你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1、更换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计算的方法更加开放。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的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揭示课题。

1、情境: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我想你们一定盼望很久了吧?为了渲染出更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手工小组的同学决定做40面彩旗,装扮我们的校园。

2、信息:男同学已经做好了20面,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做好了16面,又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3、问题:如果只用这两条有关分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一个恰当的名称。

二、感知体验

1、初步感知,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直觉猜测并质疑。

(1)猜测:第一题是一道分数加法(1/2+2/5),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你认为结果可能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2)质疑:科学探究从来不会、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猜想这一步上,它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验证!所有的同学都深入地再想一想,3/7对吗?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结果不可能是3/7的?

2、深层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如此看来,直接相加的这个经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了。

它究竟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在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解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互动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预设的方案:通分、化成小数、化成整数。

2、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突出转化思想,优化算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路却差不多,都是(转化)。比较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原因。

3、完成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实现方法的迁移。你能像加法一样,用通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出这道减法的结果吗?(1/22/5)

4、提醒学生验算,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1)验算:我们学计算,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约分:作为结果,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5、从更新的视角解决整数与分数的减法问题,突出分母相同的必要性。

(1)问题:那么你能不能算出还剩下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19/10)

(2)深化:分母为什么用10,而不用其它数呢?

四、建构生成

1、说一说,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注意点。

2、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练习十四第1题,将图中的划分线去掉,由学生思考应平均分成几份,在对比中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3、练一练,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增强应用意识。

(1)练习十四第3题,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上其它海洋的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的2/15这个条件再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先从图中隐去小军家的位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计算,你还能知道什么?

如果小军家离学校1/5千米,那么他从家到体育馆要走多少千米?他的家还有可能在哪?这时,他从家到体育馆又要走多少千米?

4、比一比,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1)两人计算接龙:()-1/3+1/2()

(2)三人计算接龙:()+1/6+1/2-1/3()

五、拓展延伸。

上面一组题中有规律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课后反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我们一直以为:这些任务是在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等典型课堂内实现的,计算课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教给学生计算的法则,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技巧,在这里谈不上什么发展思维,即使有也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这次教科院特意安排了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计算课,作为研讨的话题,应该说是对我们的一次警醒,她让我们重新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摸索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计算课也大有文章可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于开放问题空间的设置

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荡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可以预想,一个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不可能生成智慧的。

为此,在比照了不同版本教材探究题的优劣之后,我们果断地选择了1/2+2/5。并且这两个重要的分数数据的揭示,还不是直接的呈现,而是借助于学生更加熟悉、更易把握的整数(彩旗的面数)引入,由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我们希望用1/2+2/5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此都能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其一,通分的方法。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其二,化成小数的方法。1/2=0.5,2/5=0.4,9/10=0.9,都是一位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没有了计算的负担,这就为学生想到利用小数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其三,还原成整数的方法。它源于学生对信息的全面掌控,源于老师对情境空间的开放设置。

其四,更加富有创意的是,学生在否定3/7这一答案时,居然利用上了(1)1/2就是一半这一特殊之处,(2)40面彩旗的3/7不是整数,(3)如果1/2+2/5=3/7是对的,那么以前学的1/2+1/2=2/4=1/21,等等这些老师都很难预设到的方案。

我们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也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老师开放设计的成功。

有点遗憾的是,与课本中的1/2+1/4相比,在直观形象地折叠,利用分数的意义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上有点欠缺。由于2/5不方便折叠,我们把画图作为理解通分的一种辅助手段处理,效果也比较理想。另外,我们过分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淡化了优化,虽然教学中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有点走过场,没有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用通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二、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学生在学分数加减法这课之前,已经有了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约分、通分的方法,会进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白分数与小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等。现场的教学表明,也正是由于学生合理调用出了这些储备的知识,才造就了课堂的精彩,促成了个人智慧的生成。

另一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倒摄抑制。在接到上课的任务时,我就思考:在不作任何铺垫,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学生是怎么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写教案之前我作了两次比较大的随机调查。第一次是在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但还没有学通分之前,结果20名学生中有18人看到1/2+2/5时脱口而出3/7。第二次是在学生刚学了通分之后,另选20名同学调查,结果仍有7人回答3/7。当然,这两次调查是在建湖进行的,国标教材已使用到了五年级,这期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三年级,到了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隔一单元才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到了阜宁我才知道,他们前天刚刚才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通分的习题也正是他们最近练习的重点,应该说这是新课前不复习的复习,但即使这样,我询问了六名同学,当中仍有一位同学在第一时间内给出了3/7这个答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做加法时,直接把相应的数字相加,但深层的原因(整数、小数以及同分母分数都有相同的计数单位,而异分母分数没有)他们却没有过多的思考。从认知心理学上看,今天的学习是学生在加法计算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在颠覆基础上的继承。我们可好好利用一番,安排学生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测结果,把他们的这种元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里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学生自然地要想:怎样才可以直接相加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转化的思路有了着落点,智慧的生成也就成了必然。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上。可以说,学生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领悟与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知识产生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南大郑毓信在《数学方法论》的序言中指出,数学教学一旦能通过以思想方法的分析来带动具体数学知识的获得,我们即可真正地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正如我在教案中写下的那样:知识的背后应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应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在分数加减法这课,我作了两点尝试。

一是突出转化思想。这里的转化不局限于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常用方法,也包括课内生成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以及教师作为算法多样化一员所提供的还原为整数的做法。学生在对几种方法的概括中,虽然言语表达上叙述还不够到位,但他们其实已懂得了转化其实就是将一个新问题,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变成一个老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觉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载体。

二是引入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说出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以后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当然,在分数加减法这课,我们所做的尝试是否成功?所作的思考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备课思路介绍

这次市教科院安排以计算教学为突破口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接受任务后,我校迅速组成了以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的备课组,大家一起研读《课标》、《教材》,通过学习,备课组的同志一致认为: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节研讨课,要力争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处理好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而复习铺垫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在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有的老师设计成将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复习再三。其结果是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在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会潜意识的与前面所复习铺垫内容联系起来,立即想到了通分,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致使思维受到限制,创新力得不到培养。

想起在平时的每一次考试以后,总能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说:这种类型的题目我明明讲过,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学生就不会了,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时,不能主动地将其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而学生之所以会这样,又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复习铺垫不无关系。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学生习惯了由教师去告诉他或暗示他,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入手。因此虽说我们的学生最不缺少解题,也最不怕解题,但他们最擅长的是解决熟悉的问题(其实这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了),而一旦遇到以前没遇到过新的问题时,往往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了。过分注重复习迁移,必然会减少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限制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适时验证,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又有如下说明: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这两项目标,前者涉及猜想,后者涉及到验证。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古往今来,不少发明家可贵的发现,均源于猜想。由此看来,我们认为应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在学生经历六一快到了,要做彩旗的情境列出算式1/2+2/5后,适时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加法的经验,你猜一猜,1/2+2/5怎么算?结果会是多少?同学们的猜想、论证可以说发挥得极有水平,有的将和与1/2比,有的将和与2/5比,有的画图表示1/2、2/5,再看和,有的根据已有经验想到了化成小数加、减,还有的想到了通分。这一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促进了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安排多样化练习,夯实双基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把应用和计算教学相结合,以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给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认为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知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多样化的练习是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延伸,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本课的练习设计中,我们力求做到:

1、注意针对性,讲求实效。以课内为主,注意选择练习形式,例如涂一涂、再写得数让学生在结合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的实质,算一算的笔算练习夯实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赛一赛等游戏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在本课练习设计时,我们将教材中的练习题练习十四的(4),改成了求小军家到少年宫有多少千米?答案开放的情境应用,小组接力将加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隐藏在其中,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但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当然,我们的教学设计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力求有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一最有效的,但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0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一张白纸可以看成什么?(学生例举)

2.尝试按要求画图。其中种黄瓜,种番茄(学生用不同颜色彩笔在纸上涂出不同的分数)

[设计说明:从想象入手,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整个学习活动富有情趣性。按要求种地,复习了旧知,为下面的探索研究活动提供的很好脚手架。]

二、主动探索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预设:(1)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是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感受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体会到数学的内在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1、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呀?

2、1+1等于多少?(让学生随意展开想象,说一说)

有学生可能说:1+1等于11或1.1,譬如:1元+1角=11角或1.1元。

师追问:为什么不等于2元或2角?

生: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不同单位的数不能相加的道理,既为新课打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二、情景导入

1、出示去羊寨桃花园的的情景图,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不同的方案。

精选阅读

教案范文: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二)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创设了“走进花果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花果山”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实用课件] 10的加减法教学思考最新范文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实用课件] 10的加减法教学思考最新范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一开始,我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课前准备了一包水果糖,找两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来,请一名学生把水果糖分给他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块,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接着我让孩子分别尝一块水果糖,提问:现在有多少块糖?进而导入课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2=8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有两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22课件推荐 加减法教学思考怎么写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知道怎么写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课件推荐 加减法教学思考怎么写”,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我刚开始觉得这些题目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前面学的内容轻松的完成,所以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还是充满了信心。

但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下了大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就是效果很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规范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看来计算教学还应常抓不懈,结合以上几点我将会更加努力的去教导学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7以内加减法教案模板


76范文网推荐更多专题:“以内加减法教案”。

7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教学,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一、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方法,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教法学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受官参与学习。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要突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四、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课的一开始,我会从绿色环保的话题引入,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给小树挂什么牌?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警示牌,告诉了我们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为了突出重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由学生给你提出的问题,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学习。教学时,不要急于计算,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关信息,列出加法算式并作出解释。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口算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现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在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理解用3+6的道理。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口算方法,只要合理,我都会给与肯定。通过交流充分的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材没有安排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例题,这个知识点放在自主练习中,我会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2、第二个红点主要是解决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时,我参照第一个教学步骤,重点帮助学生理解20与23中的20 的道理。

【这2个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共享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在突破难点方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重点理解,谁比谁多?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如纸片,小棒等摆一摆,再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对于数量关系的描述,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操作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白就可以。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出算式,独立完成。

【以上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课堂教学中轻松愉悦的掌握了知识,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精心选择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习题的练习,牢固地掌握知识。

1、基础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检测。

2、拓展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两个实践性的题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思维性练习:自主练习 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供选择的方法很多。为了培养概括推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设计,现巩固后深化,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内化,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版主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知学习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我将本节课最主要的内容放在黑板最显眼的地方,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目了然,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浅谈,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指正。

谢谢!

7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2】

1、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根据实物及图片口编加减应用题,学习7的加减。

2、学习用清楚的语言讲述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1、背景图2幅,磁性教具兔子、小猫各7个,1--7的数字2组,算术符号+、-、=。

2、幼儿操作材料:纸、笔人手一份。

一、复习7以内的组成和加减。

1、游戏:我的火车几点开。

规则:教师出示不同的算术题(如:3+2=?)

问:我的火车几点开?幼儿回答:3+2=5,你的火车5点开。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2、出示数字7,复习7的组成。

请个别幼儿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出7的组成。

二、口编应用题,学习7的加法和减法。

1、出示图一,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草地上有5只小兔在玩耍,。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这时教师又在图上贴上两只小兔,请幼儿根据图和老师刚才的操作,用三句话描述图意。

请幼儿用加法算术来表示图意(5+2=7)

幼儿认读算式题,鼓励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二,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显示游乐园里有7只小猫在游戏,这时老师从中拿走3只小猫,请幼儿看图并结合老师刚才的操作,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意,并列出算式(7-3=4)。

请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三、幼儿操作活动。

1、纸、笔人手一份,幼儿根据图意列出7的加减算式题。

2、检查幼儿作业,一起讲评。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7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组织教学时孩子们兴趣不是很高,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作为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根据我班幼儿对10以内数字加减初步学习情况,我设计了本次以闯关游戏为主进行数学教育的活动,从而使幼儿主动获得"10以内数字加减"的有关经验。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的运算

(2)能准确地进行运算并能正确写出算式

(3)体验动脑筋思考解题的乐趣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教案《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PPT课件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画板、画笔一人一份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1)教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看图片里有什么?(出示PPT)"(请个别幼儿回答)

(2)教师:"这个城堡的名字叫快乐城堡,它里面有好多神奇的地方,小朋友们想进去看看吗?"(出示PPT)

(3)教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开小汽车去看看吧!"(出示PPT)

2.教师指导幼儿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蝴蝶关。(出示PPT)

①教师:"它是谁?原来是蝴蝶姐姐,她说要考考大家,答对通过第一关才能进快乐城堡哦!"

②教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蝴蝶姐姐的题目吧!"(出示PPT)

③教师:"蝴蝶姐姐的花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只呢?不一会飞来了4只,现在又有多少只?"(请个别幼儿回答)

④教师小结一共有7只蝴蝶用算式表示是3+4=7

(2)第二关--蚂蚁关。(出示PPT)

①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谁?它邀请我们去它的小草坪坐坐,我们去看看吧。"

②教师:"小蚂蚁的小草坪上有什么啊?一共几块呢?可是吃了3块,还剩几块呢?用算式表示是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

③教师:"小蚂蚁说要分给大家4块,那它还剩几块呢,用算式又怎么表示?"(教师引导幼儿依次说出7-4=3的算式)

④教师小结回顾共有10块饼干,吃了3块还剩7块,然后又从7块中分走4块还剩3块饼干。

(3)第三关--小白兔关(出示PPT)

①教师:"红眼睛长耳朵猜猜我是谁?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它?"(出示PPT)

②教师:"小白兔的园里种的什么?有几朵?可是采了3朵还有几朵呢,用算式怎么表示?"(出示PPT,并引导幼儿说出算式)

③教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太聪明了,通过三关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会去哪?"

(4)第四关--国王关(出示PPT)

①教师:"哇!这是哪呀?原来我们来到城堡最漂亮的地方了,这会是谁的城堡呢?

②教师:"国王很高兴大家都来看他的城堡,他说成功通关会奖励我们好多礼品哦!大家想要吗?我们来看看国王又考我们什么?"(出示PPT)

③教师:"国王的城堡有6面小红旗,可是他想要9面,谁知道还要加几面才是9面小红旗呢?"(请个别幼儿回答)(出示PPT)

④教师:"我们来看看国王考的最难得这个,看苹果对着的数字来写等式,老师请小朋友把你们打答案写在画板上,我们写好和国王对对,看看写对没有?"(教师做一个示范指导幼儿填写)

(5)闯关结束

教师:"小朋友们都通过了全部的关,国王奖励大家很多礼物都放在了汽车上,我们去看看吧!"

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去快乐城堡赢得了很多奖品也学了很多数字宝宝们的加减,小朋们都要把它们记住哦!现在我们开着汽车去数学区角玩玩吧!"

7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成后将物品归还原处。

活动准备:

1、焦距准备:2个塑料篓子做“粮仓”、“粮袋”(上面写有10以内的算式)

2、学具准备:双色圆片10个(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算式卡片若干,飞行棋、汽水盖,塑料碗、扑克牌、红枣等。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游戏:拍手问答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问到:“小朋友,我问你,10 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10可以分成1和9 、2和8、3和7……

二、游戏活动。

创设游戏情景:游戏连环套。游戏王国的国王知道小朋友门都喜欢做游戏,于是国王派使者送来了许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个够。

1、游戏“双色卡”。有那10个双色卡(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向上抛去,双色卡落地后,数一数红色的有多少片,蓝色的有多少片,红色的和蓝色的合起来有多少片?教师将幼儿说的答案用算式在黑板上列出来。

2、游戏“扣碗”5人一组,每组准备10个汽水瓶盖,一个塑料碗,一名幼儿左手向桌面上撒开瓶盖的同时右手持碗扣住部分瓶盖,大家一起数一数桌上剩下瓶盖,在一起算算碗中扣住了几个瓶盖,可以调整瓶盖的总数来复习10以内的减法。

3、游戏“抓抓抓”将小鞋盒挖个洞,里面放10个红枣,请幼儿将手伸进洞里抓出红枣,数一数抓了几个红枣,算算盒子里还有几个红枣。

4、游戏“小马运粮食”幼儿分成两队扮演小马运粮食,老师发出命令后,两队排头跑向“小河边”拿起一袋粮食,“粮食上贴有10以内加法和减法算式题目,幼儿将答案填在等于号的后面,跑向“粮仓”答案正确的才能将粮食袋放到粮仓,再将每队的第二名幼儿上来运粮食,依次进行,相同时间里哪队云的粮食多为胜利。

三、分组活动。

1、双色圆片游戏,幼儿操作双色圆片完成算式后,把得数填写在方框里。

2、扑克牌游戏,幼儿两人一组,扑克牌1到10,两人各自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大,用大数减去小的数,或者将两张牌合起来列加法算式。

3、下棋游戏。2到4人为一组玩飞行棋游戏,每人两次掷2次,显示的点数相加就是飞机要走的步数,最后谁先到达中点谁就是胜利。

4、交流小结: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游戏后的感受,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7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5】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5《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教材没有直接出示运算式题,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买一只海螺和一只珊瑚,还剩多少元钱?”或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发展。这种思维方法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发展问题意识,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体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一位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经验。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

四、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六、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以主人翁-丁丁”海边游玩”为引子,创设“海边买纪念品”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师整理相关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通过比较,找到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列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顺序,提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也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本环节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工具性。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重点板书了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板演。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7以内加减法教案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研说。

第一个方面: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说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首先说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一年级处于第一学段;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根据对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学段目标的研读,下面我对本单元进行解读:

1.知识技能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计算;会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4.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再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

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在认真研读第一学段内容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单元的内容准标是:

数的认识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数的运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计算;会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内容结构”“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先来看看它的编写特点:

(一)编写特点

第1个编写特点是:注重在直观操作中感知与抽象

本单元教材是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探究算理算法的过程注重直观操作。先让学生借助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利用计数器拨一拨,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探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充分体现由直观到抽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信息窗3中解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位)的问题时,通过用小棒摆以及用计数器拨的过程,重点展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以及个位上10颗珠子换成十位上的1颗,突出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再通过“5加8”等于13,怎样写?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个位加起”的计算顺序个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方法。

第2个编写特点是: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在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时引出:“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要放手给学生,允许学生一口算的形式计算,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

策略的多样化体现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的探究过程中,教材展示小棒和计数器两种策略,来帮助学生明白列竖式时“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道理

第3个编写特点是:注重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在每个信息窗的教学中注重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如在信息窗5中第一个红点有两种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用50元减去买海螺花去的钱,再减去买珊瑚花的钱,就是剩下的,学习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计算犯法。

2.先求买海螺和珊瑚一共花多少钱,再求还剩下多少钱,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既要学习解决此类应用题的两种不同思路,又要学会两步计算的笔算方法。

(二)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第7单元的内容结构包括:(5个信息窗)

1.信息窗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2.信息窗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3.信息窗3: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4.信息窗4:两位数加两位数(退位)

5.信息窗5: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6.回顾整理: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

(三)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1.从横向角度来看,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等内容,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二年级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知识基础。

以上是我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接着

2.从纵向角度来看,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使计算加减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个方面:说建议

“说建议”包括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先说教学建议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本单元的研读,提出以下3点建议:

2.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学习时离不开学具的帮助。本单元教学中充分借助学具的操作理解算理、学习算法。如在教学“26+12”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借助小棒:2捆和1捆合起来是3捆,即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6根和2根合起来是8根,即6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8个一;拨计数器时,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合起来是38,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进而引出竖式的学习,并再一次借助计数器帮助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在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将计数器和小棒的演示过程同竖式的书写与计算过程紧密结合。让学具的操作真正为算理和算法教学服务。

1.保持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

信息窗1提出“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信息窗4提出“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多少种?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数学信息,列式解决。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就是求这两个数的差,所以用减法。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结合起有机结合,深化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3.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游戏:1分钟完成练习纸上题目:

(1)独立完成,做得快的同学小声说计算过程

(2)火眼金睛辨对错,分析发现的错例,并说说如何改正。

根据黑板的题目自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或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考考你的同桌。

要求:先静静的在心里想好算式后,再写到练习纸的后面,然后交给你的同桌算出得数,并让你的同桌说说他是怎样想的。

反馈,如果做的题有错误请大家分析原因,并让出错的学生把计算过程说一次。

接下来说,“评价建议”

(二)评价建议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1.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没有掌握?如学完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方法,看看是否写对竖式?计算竖式注意什么问题?会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等等,如果不会的话可以老师再辅导,也可以交给组长、组内同学负责,或是给小组加分的等激励措施。

2.学生自我评价:上完一节课后,让学生自己问问自己:这节课我有没有认真倾听,我有什么收获?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三)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在实施数学教学时应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1.整合文本资源,整理错题集,

本单元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问题,这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出现的错题或是大部分同学出现的错题记录下来,慢慢地形成一本错题集,也是知识的一个积累。把错题记录下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的好习惯。

2.制作系列微课: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清晰,可以把每一个知识点录成一个微课视频,整个单元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系列微课,可以放在网站球球群了,供基础薄弱的学生回家再学习;也可以结合我校的学习单,制成预习式的微课,引导孩子在家也能认真学习。

3.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课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物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讲一些数学有关的小故事或是数学家学习的故事,也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谢谢大家。以上是我对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研读,谢谢大家。

今日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今日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通过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总体看,我所教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推进主管教育部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设想结合起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不的困惑。

[优质教案]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说课稿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质教案] 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说课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说教材

教材的结构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中的一节,是小学阶段学习可能性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等可能性;游戏规则公平”等内容。因此,将可能性大小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来表示,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初步的体念,能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的可能性事件,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使学生理解到为什么要用数表示,用哪个数表示,为什么要用这个数表示。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不可能”、“可能”、“一定能”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概率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这部分知识时有较大的难度。为让学生能较轻松地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安排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并会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借助扑克牌,利用扑克牌的点数和花色,以实例为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用数来表示“不可能”、“可能”和“一定能”等客观事件的简洁和准确。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想不想玩?

[激发学生兴趣。]

课件出示:

游戏规则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从1(a当成1),2,3,……8这八张扑克中抽牌,抽出第一张扑克,将数字写在十位或个位上,(选定不能更改)再抽第二个数字。

2、组成一个两位数,组成的数大的一方获胜。

[1、通过男女生对抗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到等可能性的应用,唤醒学生旧知;

3、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

师:玩了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想法?

生:有诀窍。第一次摸到较大的数(像5、6、7、8),应该在十位;摸到较小的数就放在个位,这样获胜的的可能性要大些。

[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师:看来这个游戏还有诀窍,我也想来试一试。老师来一次,好吗?

摸到“7”(“7”已做提前做了暗记),我放在哪一位呢?

生:个位。

生:十位。因为“7”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在这八张扑克中摸到比7大的可能性比较小;而摸到比7小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最好把7放在十位。

师:非常好!许多同学都能用数学语言“可能性”来说明这件事,有谁听懂了,再来说一次。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

[通过部分优等生的引领,在激烈的争论中,使所有学生都明白可能性有大小。]

用数表示“不可能”、“一定能”:

课件出示:a到8八张红心

师:在这八张扑克中,有可能摸到“9”吗?

[抛出问题,启发建构]

不可能摸到“9”,那么,怎么表示这里摸到“9”的可能性呢?

生:0。

(板书:数)

师:能干,学数学,用“数”来表示的想法非常好。用数字“0”简洁、准确地表示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师:我们说,从这八张扑克中不可能摸到“9”,我们就说,摸到“9”的可能性是0。

师:有可能摸到红心吗?

生:一定能摸到红心。

(板书:一定能)

师: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争论中完善建构]

生:齐说。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明白了用数0来表示不可能,用1来表示一定能]

师: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

用分数表示“有可能”:

课件出示:1张红心1张梅花

师:在这两张扑克中,任意摸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课件出示:1张红心2张梅花

师:此时,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师:如果将1张梅花换成1张红心

课件出示:2张红心1张梅花

师:任意抽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师:现在我再加入2张梅花。

课件出示:2张红心3张梅花

师:任意抽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红心和梅花各加入1张

课件出示:3张红心4张梅花

师:任意抽出一张,摸到红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通过扑克牌花色和张数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目标元素和总元素个数的变化导致可能性大小的变化;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目标元素出现的可能次数占所有可能出现次数的几分之几就是摸到目标球的可能性的大小。]

师:观察黑板呈现的信息,你有什么发现,相互说说。

生1:可能性的大小界于0到1之间

生2:可能和不可能的大小之和等于1

生3:摸到目标球的所有可能和摸到所有球的可能的几分之几就是摸到目标球的可能性的大小。

师:现在想想,老师在摸牌游戏中,第二次摸到7的可能性是多少?

摸到大于7的可能性是多少?小于7的呢?

你现在能否解释“不可能”和“一定能”为什么用0和1来表示?

[进一步验证学生刚才制胜策略是正确的;从理论层面验证了“不可能”和“一定能”用0和1来表示的科学依据,升华了学生对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0,你会带雨具吗?为什么?

2、一副扑克牌共有54张(大王、小王各一张,红心,梅花,方块,黑桃四种花色各13张)去掉大小王后,背面朝上,任意取出一张。

(1)是大王的可能性是();

(2)是梅花的可能性是();

(3)是点数6的可能性是();

(4)是红心6的可能性是();

3、课件出示:

(出示:红心2,3,4,5;梅花5,6,7,8;方块9)

你能提出哪些与可能性相关的问题?

4、讨论:

在一个盒子中,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各若干个,(总共不超过50个)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7,那么,总球数可能是()个,红球可能是()个。

[对可能性的大小的应用,在逆向思维中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取得不同的收获。]

[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意识]

热搜课件: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76范文网(fw76.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热搜课件: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上,学生通过讨论、读书、批划等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通过默读、轮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崇高精神。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课文内容是学生读懂的,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

一是朗读,学生在找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时,能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学生在感悟第七节中“心如刀绞”的情景时,通过自我的朗读,学生的分析,都体会到“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去扑,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灼烧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学生的朗读简直太精彩了,从学生的朗读我仿佛就看到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那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呀!学生的朗读甚至把听课老师都感动了。

是学生写的牌文,由于有了前面影视声响的大量的铺垫,让学生自己写一句碑文时,学生都是有感而发,不在做作,非常精彩。如舒乐思同学的“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邱少云永在!”,杨婧同学写道:“邱少云,一个英勇无畏,舒身取义的人。”方锶嘉同学写得更好:“大火烧身纹不动,严守纪律保家园。不怕牺牲为祖国,烈士永存在心间。”虽然曾让他们在课前先写过,但老师没有作任何指导,这应该完全是孩子们读文读出来的自发的一种与英雄的共鸣。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00字通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教师编写教案是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教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方式。想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编写教案的能力吗?为此,76范文网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1】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其中,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住”这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A指名介绍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B从中画也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体会这段话是按照事物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松鼠搭窝的。

C从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松鼠的什么?

D指导感情朗读。

教学后,我发现学生还不大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松鼠做事聪明、认真的特点。如果我先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句子“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窝搭得暖和又安全,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松鼠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学生抓住重点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动物的可爱,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我在教学《松鼠》这篇说明文时,在学生读文之后,研究课文分为几部分,抓住主要内容对课文进行概括,说出每部分内容,并讲出自己这样分的理由,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加以总结,得出写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具体到生活习性又可发分细分为:它的生活、住所和吃食。

接着,抓住本文重点部分,了解松鼠的外形是如何地美丽和可爱,如何地讨人喜欢,通过读,让学生知道该段由几句话构成,并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理由,这样学生便会感到由总到分或是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加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写作上学到怎样把一件事物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由总到分。这样,对学生进行说明文习作训练大有裨益!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2】

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又结束了,回顾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有可取之处,同时也有需要进步的地方。

一、可取之处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上不仅注重授课的过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3、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通过语文的教学,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操陶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和美文段落的阅读,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5、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身心的变化,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变。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形成更好的学习方法。

2、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能够更好的学习好语文。

3、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还需要好好的拓展。

4、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3】

开学近两个月了。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每一个实践过程中,我们都可以与学生一起体验汉语的美,感受汉语带来的快乐。

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控制学生对课文的正确阅读,因此一些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阅读课文失去了兴趣,养成了不认真准备和敷衍的习惯。有一天,我突发奇想。逐条逐项阅读课文会有什么效果?那天在课堂上,我命令通常阅读能力更好的39名学生阅读。效果良好。我找不到他们的缺点,可以满足要求。在听其他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没有阅读。课后,我思考: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实上,准确读音、不填字、漏字、背诵和断句是学习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下一步的学习才能更加熟练,我们才能谈论学习课文材料。

每次我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都会让那些不够流利、没有意识到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来阅读。如果他们阅读正确流利,让他们自己加分。如果他们读错了,让他们自己或其他学生立即改正。我只会在需要异常强调的地方做出异常指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注重阅读的学生爱上了阅读,他们敢于举手要求在大家面前单独展示自己。后进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有朗读能力的学生不断锻炼听力,越来越注意听,反应也越来越快。

我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我的技能已经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朗读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4】

本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九总督司令员徐世友在激烈的孟良崮战役中,喂养人民群众家的蚕宝宝的故事。孟良崮战役是我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的战役,战斗十分激烈,从1947年5月13日一致激战到16日,最终全部歼灭国民党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共歼敌三万二千余人。由此可见,孟良崮战役是十分紧张激烈的。徐世友同志在如此激烈的战役中,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感受徐世友同志是个怎样的人?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抓住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通过环境描写体会人物。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到许世友同志在激烈的战斗中还不忘关心、爱护老百姓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下面几点:

1.通过阅读速度的递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

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需要有较快的速度。三次读文本,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快速地读课文”三种要求,就是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较快地阅读文本的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文的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事展开描述的,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抓住主要人物,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渗透对话意识,彰显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本文所讲述的内容和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拉近这个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又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不断修正,从而感受许世友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精神。

[推荐教案] 100以内的加减法说课稿(篇三)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呈现“[推荐教案] 100以内的加减法说课稿(篇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树卡片、绿色大卡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

每一年植树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学校都要开展一次绿色植树活动,今天,我们班先举行一次植树活动,好不好?(板书课题:绿色行动)。

老师为我们每个小队都准备了一块草地,如果你在这节课表现得好,回答问题积极,就可以为你们小队的绿地栽上一棵小树。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队树栽得最多。栽树最多的小队将被评为本学期的 “优秀植树小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课前准备各种不同的小树卡片和八张绿色卡纸。)。

同学们,你参加过“植树活动”行动吗?你知道在植树行动中要做些什么事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挖坑、栽树、浇水、挂牌等。)

[设计意图: 教师配合时令特点,结合近期的植树节,充分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把情景图的中“植树活动”主题情景转换成了学生需要进行活动的参考信息,结合课本内容设立了以“小树”为奖励,联系内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喜欢参加“植树活动”行动。(出示投影:植树活动),这幅画面就是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行动的情境,瞧,这些小伙伴们干得多带劲儿!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发现了那些有趣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看看谁发现的最多、最有用。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到有用的信息,小组内成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说明根据哪些信息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小组长进行记录。

全班交流,选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叙述。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

(2)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同学们的提问能力真是强,能发现这么多的有趣问题,作为表扬每一个组都种一棵树!

4、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同学们,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信息呢?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呢?该如何计算呢?(用课件出示这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想一想!

组织小组讨论:请你先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小组长认真组织,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组织全班研讨:哪个小组能把解决方法说给大家听?(对于学生的方法,选择优秀的进行板书,鼓励引导学生学习最佳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道题竟能想出这么多的计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欢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根据学生表现奖励小组“植树”)

(设计意图:主动猜测,多种算法。根据情景图鼓励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口算25+3=?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6、小练习:

a、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21+8= 4+53=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7、“这里一共有多少棵花?”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还想解决哪个?

生:我想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呢?

师:你知道怎样计算吗?请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8、谁愿意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

9、小练习: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

a、小朋友请看屏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 10+36=

b、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10、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设计意图: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设计了两个活动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课堂练习: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我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看一看这节,课谁学的最棒!

(1)、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23个牌子,还有5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我们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子吗?

(2)、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18人,女同学有20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树,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2、游戏:找树叶。

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找树叶”。

小组活动:大树的四个枝上写上不同的得数,树叶上写算式,让学生找一找:看看每片叶子应该长在这棵大树的哪个枝上?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

你们可真了不起,每一个小组都种了这么多的树,表现太棒了!不但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题,而且还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多少年来,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能口算多少题。并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课件推荐: 《10以内加减法》大班教案其八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推荐: 《10以内加减法》大班教案其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完成后将物品归还原处。

活动准备:

1、焦距准备:2个塑料篓子做“粮仓”、“粮袋”(上面写有10以内的算式)

2、学具准备:双色圆片10个(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算式卡片若干,飞行棋、汽水盖,塑料碗、扑克牌、红枣等。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游戏:拍手问答游戏。教师提问10以内的分解组成,幼儿回答。教师问到:“小朋友,我问你,10 可以分成几和几?”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10可以分成1和9 、2和8、3和7……

二、游戏活动。

创设游戏情景:游戏连环套。游戏王国的国王知道小朋友门都喜欢做游戏,于是国王派使者送来了许多的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个够。

1、游戏“双色卡”。有那10个双色卡(正面是红色、反面是蓝色)向上抛去,双色卡落地后,数一数红色的有多少片,蓝色的有多少片,红色的和蓝色的合起来有多少片?教师将幼儿说的答案用算式在黑板上列出来。

2、游戏“扣碗”5人一组,每组准备10个汽水瓶盖,一个塑料碗,一名幼儿左手向桌面上撒开瓶盖的同时右手持碗扣住部分瓶盖,大家一起数一数桌上剩下瓶盖,在一起算算碗中扣住了几个瓶盖,可以调整瓶盖的总数来复习10以内的减法。

3、游戏“抓抓抓”将小鞋盒挖个洞,里面放10个红枣,请幼儿将手伸进洞里抓出红枣,数一数抓了几个红枣,算算盒子里还有几个红枣。

4、游戏“小马运粮食”幼儿分成两队扮演小马运粮食,老师发出命令后,两队排头跑向“小河边”拿起一袋粮食,“粮食上贴有10以内加法和减法算式题目,幼儿将答案填在等于号的后面,跑向“粮仓”答案正确的才能将粮食袋放到粮仓,再将每队的第二名幼儿上来运粮食,依次进行,相同时间里哪队云的粮食多为胜利。

三、分组活动。

1、双色圆片游戏,幼儿操作双色圆片完成算式后,把得数填写在方框里。

2、扑克牌游戏,幼儿两人一组,扑克牌1到10,两人各自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大,用大数减去小的数,或者将两张牌合起来列加法算式。

3、下棋游戏。2到4人为一组玩飞行棋游戏,每人两次掷2次,显示的点数相加就是飞机要走的步数,最后谁先到达中点谁就是胜利。

4、交流小结: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游戏后的感受,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600字集锦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600字集锦》,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2】

在进行本节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我用的人们生活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向高处进行搬运很重的物体时候,人们利用一个搭在高处的木板,就能够非常轻松的进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非常轻松的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够轻松的完成。然后就是进行猜想。问题,猜想都是非常轻松在本节课,较为轻松的解决。因此本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将重点放到后面的设计实验和实验探究。

从本节课的类型上,我更加体会到每节课在活动的过程,所要关注的重点不同,有的需要进行多的关注提问,有的关注猜想,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进行猜想。

本节课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操作实验,然后交流实验得出结论。

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我要给以学生以进行设计的器材工具。这样学生能够根据器材进行设计。同时也是给以学生进行设计实验的提示。提示学生怎样进行设计,如何去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之中,要给以学生较为多思考,然后进交流讨论。注意学生进行设计的时候,不要进行实验器材分发。思考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都是给以学生以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只要真正的思考就能够自己的想法,然后学生在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3】

这一课,学生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这一课是建立在第一课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课后没有完成实验,那么这节课将无法开展。值得庆幸的是,每个班,大部分同学回家都独立完成了这个对比试验,不少同学还有了预料外的发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师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完整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活动如果做得好,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

在课上,很多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推测相符合,例如加水的小组,三颗绿豆全都发芽了,干燥的小组都没有发芽,比较容易说明问题。有些小组提出这样的发现,在阳光下的种子几乎都发芽了,但是保持黑暗的小组只有很少才发芽,这个与科学研究发现是有一些冲突的。这时,我没有妄下定论,是同学实验操作的问题。我引导她先与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实验结果不同。那么猜测一下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例如种子本身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再多加一些种子重新做一次实验;或者盖的太严实了,空气量很少,那么我们可以想什么方法保持空气的流通。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本来科学就没有永久的真理,学会方法探索新知才是最重要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4】

通过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用时这样多的原因是食盐占用较多的时间,一个实验室食盐溶解蒸发析出的过程,还有一个实验室水泥凝固的过程。在这两个食盐上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水泥凝固需要长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领航者。我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实验的方法进行改革。原来加热蒸发食盐水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这次利用是试管夹,试管。因此现象出来的比较快,效果比以前要好。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改革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看到了食盐析出来的过程。

水泥的实验较为简单,但是需要将水泥晾干凝固。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学生需要在课下继续观察自己的食盐。这也是锻炼学生持久观察,探究的能力。

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学生能够较好的得出实验现象。但是有少数的小组在实验记录上下的功夫较少,需要进行督促和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积极的记录。

还有个别学生停课不认真,我想一方面有学生的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我将课设计的更加的完美。还有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我在整个课堂上让学生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我在整个课堂上让学生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5】

本课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脏、血管、测量心跳等,使得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组成了人体奇妙高效的运输路线,把养分和氧气送到全身各处,知道影响心率变化的各种因素,了解基本的心血管保健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提问:我们循环系统吸收到的养分与我们的呼吸系统的氧气怎样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从而引出了血液循环系统。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心脏结构图,分别对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组织结构、功能做出基本的阐述。提出思考题:影响心率变化的因素有那些?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后,由我总结出五点: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病变。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了血管的分类,比较三者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使得学生认识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最后由我总结心脏和血管的统一性作用。以理性认识为主,加深学生对心脏和血管的认识,体现了搜集整理资料,交流阐述资料的活动指向,使学生从中搜集大量资料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6】

1.科学探究的目的性。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能力及科学习惯的培养。我把这课划分为两个小活动:测量人的运动和测量玩具车的运动。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真正是做科学。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活动科学性。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在玩中发现科学的秘密,而不是纯粹的玩。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课堂的实施不可一成不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学生对距离和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路程、时间、速度的认识,然后现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