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教案
发表时间:2025-05-31我的旅行教案。
我的旅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5个生字,注意“簿”、“茂”的写法。
2、知道本组诗歌从哪几方面学了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散文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浓郁的抒情色彩。
4、背诵课文后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柯蓝的资料。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1、同学们,你外出旅行过吗?你觉得旅行的过程中大的收获是什么?
2、有一支和你们一样喜欢旅行的少年旅行队,感受到了旅行的快乐,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分享。[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结合生活经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出示课件:“……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从哪几方面写了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闻、所做?指名读课文。
(点评:教师的激情引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朗读这组散文诗。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指导学习方法,学习《出发》
(1)少年旅行队出发了!我们赶快跟上他们的步伐!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读《出发》这一部分,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我们这是到生活里去,到一个知识的世界里去。”到“生活里去”,到“知识的世界里去”代表什么? “永远”、 “长久”有说明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读,读出旅行队员们出发前的期待与渴望?
(4)[出示课件“我们不停的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世界……”]这里“……”表示什么?试着补充一下。
在这之前还有哪里有省略号?试着说一说。
[出示课件:“……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这个省略号在句首,它省略的什么?
(5)总结学习方法。①细读文章,了解大体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③由课文留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④有感情朗读。
(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
2、请同学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从《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中选择你喜欢的,细细品味。
(点评: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少年旅行队队员在旅途中的心情。
理解重点:《老师》:“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重要的实现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然后才看到成功。……”你体会到什么?
《小纸船》:“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更何况怎样?
《听广播》:“这种联系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种“联系”指的是什么?
《标本》:“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应该记住哪些?
(点评:设计全班交流的目的是相同诗段的交流为深化认识,不同诗段的交流为交互学习。)
5、少年旅行队队员们一路唱着欢乐的歌走来——齐读《旅行者之歌》。结合课文说一说你对“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 的理解。
6、背诵《旅行者之歌》。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诗中说:“大山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大山”“大海”和“所有河流”真有这么大的神力吗?你有没有这一类体验?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点评:再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旅行者之歌》。
3、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簿——薄 幢——撞
2、区分字形。
“溪”右半部分的写法;“茂”下半部分的写法。
2、听写生字。
(点评:及时复习,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
我的旅行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两条绿线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小水滴的旅行经过,感受旅行的快乐,激发探;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水滴的旅行》。板书课题,齐读,提醒学生:“旅”的声母是L。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水滴去哪里旅行?
它是怎样旅行的?
水滴怎么会旅行呢?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正音。
世界把宽广伙伴们要水汽
旅行出峰带昨晚聚在倒映
越来越高新的云朵大海草原气温
(2)去掉拼音读。
(3)指名读长句子,注意停顿。
我去过/世界上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
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庐山,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了。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理清文章脉络,完成填空。
()先总写水滴是个旅行家。
()具体描写水滴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总结全文,写水滴又要开始新的旅行。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旅行家?为什么水滴称自己为旅行家?
2、讨论交流:因为水滴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
引导学生抓住“地球上、许多”等词语体会水滴所到之处范围很广,是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识记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世、界、要,理解字义。
2、指导书写,范写。
(1)世:独体字。重点让学生观察笔顺,明确第二、三笔都竖,第四是短横,后一笔是竖折。
书写时注意观察竖画的高矮长短,从左往右竖画的起笔依次抬高,注意竖画之间距离相等。
书写要点:主横长,空白匀,竖画左低右稍高。
(2)界:学习新偏旁田字头,上宽下窄,稍扁。下面的介字的人出头短,撇竖站稳。
(3)要:学习新偏旁西字头。引导学生看清偏旁西字写法不同,中间是两竖。
上下结构,下面的女字要写得扁而宽,重心稳定。书写要点:上收下放,横画伸长,女字托上。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词,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三组词语,开火车读。
世界山峰大海草原公园
旅行变成奔跑聚在倒映
许多美丽高宽广青青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水滴去过哪些地方?有哪些变化和感受?
(2)讨论交流。
①出示插图,欣赏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读句子: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读出自豪的语气。
②从课文插图中感受大海的宽广,想象水滴跟海豚嬉戏的快乐,练习朗读。
③出示草原的图片,吟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想象水滴变成雨点,骏马一起奔跑的洒脱,读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相机板书:山峰雪花美丽
大海浪花嬉戏
草原雨点奔跑
(3)分组比赛读三句话。读了这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三句相联系,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角度讨论交流。
内容:在不同的地方,水滴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感受。表达方式:句式相似,每一句都用“我去过”开头,第三句比前两句多了一个“还”字。
练习用“我去过……我去过……我还去过……”的句式说话,明白如果句式相同,后一个要用上“还”字来表达。
(4)小结:这一段写了活泼好动的水滴。(板书:动)有感情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昨晚水滴去了哪里?又有什么感受?
(2)交流,理解词语。
水洼:因路面不平,下雨后积水形成的小水坑。聚:会合,集中。
倒映:人或物的形象倒着映在水面上。
板书:公园水洼倒映
(3)读句子:一场雨把我带到一个公园里。
联系前文中的句子: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指导练习用“把”字说话。
(4)看着天空和云朵的倒影,水滴有什么感受?(愉快、喜悦)
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心中的喜悦之情。
(5)小结:这一段写了文静的水滴。(板书:静)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1)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高,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了。
(2)时间过去了,气温升高了,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旅行了。
3、交流:文中的句子用了“一点点、越来越高”等词语,写出在阳光下,气温逐渐升高的过程。与此同时,水滴的身体将要发生了变化,开始新的旅行。
4、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水滴对新旅程的向往之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小组合作,想象说话:水滴新的旅行会去哪儿,又会有怎样奇妙的经历呢?
五、识记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广、把、们、汽,组词,理解字义。
2、指导书写,范写。
(1)广:利用熟字“厂”进行比较记忆。
书写要点:横短撇长,点画不要落在横画上。
(2)让学生观察“把、们、汽”这3个字的共同特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把:左边的提手旁写得瘦长,右边的巴字变窄。们:左边的单立人稍高,竖画笔直。
汽:三点水,呈弧形,后五笔,横斜钩,不能写成“乙”。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词,反馈评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我的旅行教案 篇3
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1935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香港出版后受到文坛泰斗茅盾先生的赞扬,也被日本、苏联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部题材、形式多样的散文诗集,他首创提出了以中国散文诗的联组形式、载体论和散文诗的四大美学特征等理论,改变了中国散文诗的历史面貌。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我国第一个国际上获多次大奖的电影《黄土地》是根据他本人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创散文改编电影获国际大奖之先。他创作的传记文学《王孝和的故事》、《徐特立传--命运之谜》等也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获大奖。他和夫人文秋共同创作的历史革命长篇小说《风满潇湘》是以毛泽东主席秋收起义为背景的,被湖南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上演。《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开设了关于他的辞条。由于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2001年中国作家代表大会授予他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专门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收集了他们的全部著作和手稿。柯蓝先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还著有《风满潇湘》、《早霞短笛》、《果园集》、《迟开的玫瑰》、《爱情哲理诗》等。
我的旅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的思路是“集中识字——厘清脉络——聚焦对话——改写对话。”本设计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厘清文脉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练说故事;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提供学习单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转换角度想象人物对话。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厘清文脉络,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教学过程
一、交流旅行经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2.揭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
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旅”:左窄右宽。右下部分先写撇,再写竖提、撇,后写捺。
3.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在牛肚子里旅行和我们平常的旅行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围绕“旅行”这个词做文章,让学生分享生活趣事,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可稳定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在容易读错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2.学生自读后交流反馈,教师指导认字词。
(1)交流多音字:“答应”中的“答”、“一骨碌”中的“骨”都读第一声,“应”读轻声。
(2)交流易错音:“咱们”的“咱”是平舌音,“牙齿”的“齿”是翘舌音,“细嚼慢咽”的“咽”是第四声。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嚼”和“咽”的意思,进而理解什么是“细嚼慢咽”。
(3)交流难懂的词语:“作声”是什么意思?“蹭来蹭去”是怎么样的?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作声”所在的句子。
②引导学生想象捉迷藏的场景,从而理解“作声”就是发出声音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做一做“蹭”的动作,让学生观察怎样的动作才是“蹭”。
3.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边听一边想一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汇报:()和()在草堆里(),红头不小心()。在()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
5.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感受: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旅行”?
预设:惊心动魄、可怕、有惊无险
三、默读课文,了解旅行路线
1.过渡: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圈出关键词后,小组合作填空。
(牛嘴)→()→()→()→(牛嘴)
(1)小组展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2)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3)请学生根据路线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设计意图:
小组学习,师生合作画出路线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红头旅行路线的理解。通过在文中找句子,结合“科学小贴士”,帮助学生理解“反刍”的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童话的魅力。
3.提问: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交流。
(2)相机出示“科学小贴士”,引导学生理解“反刍”。
科学小贴士:
牛吃草时,先不细嚼,把草吞进肚子里,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
(3)小结:像这样将科学知识融入到童话中去,多有意思呀!这类童话被称为“科学童话”。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旅、咱”等13个字,引导学生把字按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分成两组。
2.引导: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笔画需要注意?
3.指名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4.范写易错字。比如:“救”中的“攵”不要写成“夂”;“命”右下部分是“卩”;“算”中间是两横,不是一横。
5.学生自主书写,课后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17个词语。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将生字按结构分类,重点指导易错字,重点突出,指导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迁移运用相应的书写方法,使写字教学更高效。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3.能借助红头的旅行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红头的旅行路线
1.在黑板上呈现上节课梳理的红头的旅行路线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梳理,我们知道了红头的旅行路线。你能根据旅行路线图简单地回忆一下红头的旅行路线吗?
2.学生结合路线图进行交流。
二、聚焦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悟真挚友情
1.布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至十九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直线画出红头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青头说的话。
学生交流反馈对话内容。
2.启发引导:青头、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如何?请认真读(它们的对话,圈出描写红头、青头表情和动作的词语)。
3.学生交流红头的心情,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代入角色有感情地朗。(相机板书:害怕、悲哀)。
问题1:红头为什么拼命地叫?
问题2:红头说的话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省略号呢?
问题3:红头为什么要哭?
问题4:红头为什么很悲哀?它心里在想什么?
(2)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老师扮演青头,学生扮演红头。
4.学生交流青头的心情,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1)提问:谁能给“急忙”换个词?(连忙、赶紧)谁能演一演"大吃一惊”的表情?
(2)引导:现在你就是青头,请你来演一演它着急、吃惊的样子。(板书:着急)
5.教师向扮演青头的学生提问:青头,你这么着急,怎么说话一点儿都不结巴,也没有像红头一样急得哭起来呢?请学生再次(一读描写青头的段落,圈出关键词句并交流。
预设1:第十一、十八自然段的关键词“一下子”“不顾”“一骨碌”“大声喊”“蹭来蹭去”。
预设2:第十三、十五自然段的关键词句“不要怕”“你会出来的”“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一说从青头的这些动作中体会到什么,并通过朗(读出青头的勇敢、镇定。相机板书:勇敢、镇定。
6.同桌合作分角色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
(1)学生自由练读,展示。
(2)启发学生思考:从青头和红头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7.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预设:
青头和红头开心地一起玩捉迷藏。
遇到危险后,红头拼命向青头求救。
青头担心红头,鼓励、安慰红头,还蹭牛鼻子,帮助红头出来。
红头被救出后,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并对青头表示感谢。
8.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9.相机引导: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给予帮助和鼓励,运用智慧战胜困难。青头就是这样做的,难怪课文中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
设计意图:
通过图画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对话以及谈体会的方式,由读到悟,环环相扣,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感悟红头和青头间的真挚友情。
三、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1.过渡:红头的旅行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可以把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路线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可以用上表现红头、青头心情变化的词语。
2.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3.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相机提醒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蹦、摔、一骨碌、爬、跳、蹭来蹭去”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以及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对话。
4.同桌之间互讲故事。
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扣前一环节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反映任务心情变化的词语,利用路线图练习讲故事。既有讲故事方法的指导,又有故事内容的铺垫,降低学生讲故事的难度。
板书设计
我的旅行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描写青头的词句进行理解、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青头临危不惧,解救红头所表现出来的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2、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
2、体会青头与红头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教师梳理问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出示文中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5、教师强调识字难点。
6、学生齐读词语,巩固识记。
7、回到文中,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读文解疑,整体感知
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2、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
(1)学生默读课文1—4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引导体会红头的意外遭遇,始料不及。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3、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5—17自然段。
(2)从文中画出说明红头所在地点的语句。
(3)引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后……”将以上各句连起来,来介绍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
四、总结课堂,了解牛吃食的特点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4—17自然段。
2、说说:从红头的旅行过程,你还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2、导言:这是多么可怕的旅行,红头能顺利回来,离不开谁的帮助和鼓励?
二、再读课文,了解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励
1、学生默读课文5—17自然段。
2、找出描写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1)指名反馈找句子。
(2)练习说话:当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时,青头……;当红头被吞进牛肚子里时,青头……;当红头感到悲哀沮丧时,青头……;当红头
重新来到牛嘴里,但已经不能动弹时,青头……;当红头流着泪感谢它时,青头……
(3)组织谈话:从青头的所作所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三、总结想像,拓展延伸
1、总结: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惊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可真是个奇迹啊!
2、引导想象:当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还会对青头说了些什么?
3、拓展:你能试着讲一个有趣的历险故事吗?
我的旅行教案 篇6
有两只小蟋蟀,一只叫青头,另一只叫红头。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吃过早饭,青头对红头说:“咱们玩捉迷藏吧!”
“那我先藏,你来找。”红头说。
“好吧!”青头说完,转过身子闭上了眼。
红头四面看了看,悄悄地躲在一个草堆里不做声了。
“红头,藏好了吗?”青头大声问。
红头不说话,只露出两只眼睛偷偷地看。它心想,我要是一答应;就会被青头发现。
正在这时,一只大黄牛从红头后面慢慢走过来。红头做梦也没有想到,大黄牛突然低下头来吃草。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了。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呀,救命呀?”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只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从来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的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运动着。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终于,红头又看见了光亮。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
这时,青头爬到了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阿嚏!”牛打了一个喷嚏。红头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做了旅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张之路,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我的旅行教案 篇7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惊险的“旅行”,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度。要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适时地发散,适时地集中,才能充分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象自己就是红头,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
我的旅行教案 篇8
我是一个旅行家,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
我去过世界上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
昨晚,一场雨把我带到一个公园里。我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水洼。早晨,太阳出来了,水洼倒映出天空和云朵。
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高,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了。
- 我们精彩推荐我的旅行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我的旅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