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袁氏当国

发表时间:2023-05-03

读后感袁氏当国汇总。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读后感袁氏当国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读后感袁氏当国 篇1

刚刚读过《袁氏当国》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啊。说实话,我爱读历史,但是不爱读连本大套的历史,更不爱读现代所谓历史学家或者研究者编写的历史书籍,不为别的,只是感觉匠气太浓,书象是为写而写的,这样读来就没什么意思了。最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另类历史写作开始出现,用不那么严肃、不那么匠气的手法来写历史,虽然精品不多,但总是多了一种厕上读书的选项,聊胜于无吧。在这些作家或者学者里,一直比较关注几个人:如吴思、如谭伯牛等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唐德刚。

这些学者、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历史,让人从文字中窥到历史的原貌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原貌。和那些机械、冰冷、教条的文字与观点相比,这些人从来都不会给出你一个肯定的观点和答案,结论是由你自己得出的。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对这种类型的历史书籍感兴趣?大概是对过去所学、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教育的颠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到的事实、史料也比原来多了许多,才发现过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么狭隘和片面,原来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史书是可以这样写、这样读的。想想觉得颇好笑,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哲学,要求人们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我们过去所学者,无一不违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为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要求,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敢弃之如敝履,甚至连帝王时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精神。就冲这一条,我们有什么脸面去抗议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毒害下一代?

史观、史论也许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史实没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读后感袁氏当国 篇2

近日从友人处借得一书《袁氏当国》,讲袁世凯当国时期华夏炎黄之地发生的诸多事略。读罢,有感一二如下。

余拙见以为史界一般对于历史人物的定性往往过于脸谱化、历史性,不是白就是黑,往往有失公允。袁亦不能免,在诸多历史着作和说法中,袁往往被刻画成一幅大奸大恶的窃国大盗模样!其实不然,只不过是袁后来搞帝制逆时代潮汐而遗臭所使然!就国人熟知的所谓二十一条,实当时袁政府并为接受日所提二十一条,甚至在化解这次危机的交涉和成效上还算得体。绝非历史教科书上所云袁接受了日的二十一条等等。至于当时袁窃革命果实当大总统一事,实乃当时情形绝非一般时局之混乱复杂,故亦非一窃国言所能囊括了然之,且历史风云往往亦绝非某人所能左右之!故袁非吾民头脑之原始印象,实是另有模样。然吾亦绝非为袁之翻案,实乃出于对历史一赤诚烂漫纯真之心!

故余拙见以为对待历史人物,决不应作不非乃是的简而化之之盖棺定论矣!历史之事乃人为,故研究历史事件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之人的研究,然历史人物终归是有血有肉有妻有儿之活生生之人也!故历史人物之研究不能脱离人之为人之所谓大范畴矣!

读后感袁氏当国 篇3

唐德刚在袁氏当国第一章那几句话总结的很好“事实上,在此之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原都是整个民族在数千年中,从生活实践中慢慢发展出来的文化整体。在这个整体的结构之内,帝王只是其中的一个缓环节而已。围绕着这个帝王,还有一整套交互运作的国家机器和与它们配合的天衣无缝的文化体系、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系统。他们是个相辅相成、一转百转的整体。因此,要从一个古老的封建制度,或帝国时制度,转入一个民主代议制度,这种制度转型,就非三五年之功了。事实上,东西方历史都告诉我们,这项转型运动需时数百年,始能竟其全功。”

第二章,一个政客每好逞一时之快,而罔顾死后遗臭万年,是愚不可及也。当政者应知生前自律才好。

这是个转型程序中的阶段问题,阶段未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个悲剧的结局。语云形势比人强,在那个形势之下,任何了不起的人,也无能为力。袁世凯这个人的悲剧,便是他卷入了这个他所改变不了形势。孙中山的幸运,便是他始终没有卷入这个形势。

从帝制转民治的药要点,便是把无限制权力转成又限制权力。

至于这个民治中国的具体形式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任谁在事先也画不了蓝图的,因为这个最后形态,是要经过数百年智能与机运,熔千百种因素于一炉,百炼成钢,慢慢地锤炼出来的。在这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直线条思想家是没有市场的。

孟夫子曰:“有智不如乘”,斯之谓与。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失足便成千古恨。

学术是中立的,但在那个没有中立存在的时刻、是非之地,客观是非的标准就不存在了。

读后感袁氏当国 篇4

这本书写的是自孙文缔造民国始,到蔡锷发起护国运动期间社会各大集团精英之间发生的一些大事。最大的恐怕就是平衡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历史评价吧,孙中山也不是圣人,在某些方面也做了对国民不好的事情,还有对近代的资本主义代议制理解其实并不太深刻,许多行为体现的还是封建思想。反而袁世凯和宋教仁在很多方面更能适应资本主义这种制度。其次还有袁世凯任总统时民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尤其是外患,就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尤以日俄为重。更说了民国时纵然有那么多危险,因为国家积贫积弱政府确无能为力,其中有段拿那时候和蒋介石在九一八发生后相对比,两政府同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只能任敌宰割。所以在看到作者援引蒋介石当时发的《告国民书》中的“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政府之罪也;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亦政府之罪也。” 时不禁泪如雨下。落后就要挨打,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后面就是袁世凯复辟的事,袁本人是又喜又惧的,却被大儿子袁克定和杨度蒙骗,袁克定每天给他送假报纸让他认为日本承认他称帝,在国际方面给他吃了颗定心丸;杨度则联合另外五个人组成筹安会为他在国内安排复辟事宜。在袁克定和杨度把历史推向复辟时袁世凯也曾踩过几次刹车,但是最终还是又喜又惧公开称帝了。称帝后被各路文人(梁启超)武将(蔡锷)声讨,闹剧也仅仅持续了83天。其他还有很多方面的事,在此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读者自己亲自阅读。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作为一本历史类书籍,确实能在很多单个的事件中找到普遍的真理。如制度初变时人们普遍认为民国不如大清好,但是百年后的今天二者孰优孰劣就不必多说了,只不过是社会巨变之初人民对新事物不能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