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记读后感模板。
本文为76范文网推荐专题“黄雀记读后感”相关内容。
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该包含哪些视角呢?作品令许多人心中五味杂陈,在看完这样的作品,建议大家都可以去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许"黄雀记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雀记读后感 篇1
苏童《黄雀记》读后感2000字:
《黄雀记》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故事,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结构——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写出他们后来的成长与不停碰撞或说是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是以悲剧贯穿,展现出人性的卑劣与善良,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与希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却总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也许这就是书名的隐喻所在吧。丢魂是故事的主线,是作恶的借口,也是对人性恶的一种解释。保润把魂丢给了爱情,仙女把魂丢给了花花世界,柳生把魂丢给了对美的幻想,祖父把魂丢给了过去。丢魂,既是对人性的批判,也是人性的丧失。
文章源于祖父的丢魂,正是祖父的丢魂使保润、柳生、小仙女三人之间有联系,有了情感纠葛,而这一切又源于井亭医院的水塔,同时这个水塔既是他们之间一方面的结束,又是另一方面的开始或说是延续。
保润一家因祖父的所作所为而对其感到厌弃,儿媳的恶毒,儿子怕儿媳而不能善待祖父,甚至有时选择逃避,保润则显得有些冷淡,也无所谓关心与不关心,最后祖父被送到井亭医院。后来,父亲丢魂中风离世,母亲远走改嫁,保润照顾祖父,为不让祖父挖树而采用捆绑的方法,后将捆绑“玩”成了一种乐趣,心里扭曲无疑。后来保润喜欢上仙女,却因仙女的种种作为,而使他感到无颜,保润便向她要回自己的八十块钱,最终是将刁蛮的仙女绑在水塔之上,却被柳生强奸,而柳生一家人用金钱收买了仙女一家,一起将保润送进监狱。保润坐牢十年既冤枉也不算冤枉。这里的仙女是蝉,保润是螳螂,柳生是黄雀。
保润出狱后,祖父不认得保润,保润却说“毕竟是世上唯一的亲人”,体现了保润内心柔软的一面;后来又将自己家的房子租给了怀孕的小仙女,也体现了他善良的一面。保润和小仙女的恩怨在水塔那一天结束,他们之间源于小拉,也结束于小拉。
仙女,她高傲冷漠的看待这个世界。她的出生是一个悲剧的开始,父母遗弃,幸运的是被井亭医院的花匠收养,并宠爱着。她的童年、青春是孤单的,只有动物陪伴,这时的她是善良的,只是对世界有些冷漠,这时她应该也是快乐的,直到在水塔被保润捆绑,柳生强奸,她的一切都开始破碎了,也转变着。保润进监狱后,柳生在外夹着尾巴做人,仙女也远走他乡,开始漂泊,摇身一变成为在井亭医院照顾富家公子的白小姐,并对柳生颐指气使,这里保润是蝉,柳生是螳螂,仙女是黄雀。而这一切转来转去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也透露出仙女的命运,她的悲剧性生活,但她依旧孤傲地面对这一切,她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也是为了能继续“歌舞”生活,但依旧没能幸免,最后还是怀孕了。怀孕的仙女又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香椿树街,并被柳生安排在保润屋檐下,直到诞下红脸婴儿。
红脸婴儿既是新一代,也是上一代的遗传因子。红脸婴儿是耻婴,也是怒婴。他湛蓝的眼睛很纯洁,又象征着一点希望。白小姐说等她回来再看婴儿的脸,也许是婴儿反映了她的内心,怒是对未来的愤怒、无望;耻是对现实的羞愧。后来仙女再次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水塔,她遗弃了孩子,消失了。命运的轮回总是如此相似,仙女的沦落让人感到惋惜,也让人心痛,她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也成为沦落的原因之一。仙女的丢魂是为自己所作所为寻找的一个借口,同时,她也是一个可怜人。
柳生有些虚伪,但又有真诚。虚伪:帮保润追仙女,却虚化保润的家庭;他喜欢仙女,却又对保润说不喜欢。真诚:对待怀孕的仙女;在井亭医院再见仙女后的举动。
柳生在水塔下犯的错误,却让自己称兄道弟的保润去承担,体现了他人性的卑劣。保润出狱后二人竟又称兄道弟,仿佛之间的恩怨并非存在,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只是选择了逃避,让事情就这样过去,直到柳生结婚那天才发现这些帐必须清算,而这一次的清算就让柳生丧了性命,保润用刀桶死了柳生,失踪了,仙女被疑为幕后凶手被邻居赶下水。这里柳生是蝉,仙女是螳螂,保润是黄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有些债,不能让他人去承担,只能由自己来清算,否则必定损失惨重,柳生的丢魂是对他懦弱的一面,虚伪的一面寻找的借口。
祖父,四大皆空,没有记忆,成为生命长存的人,不肯死去,他见证着这一切。他的生命长存,却又被束缚,被自己丢魂的痛苦束缚,被想寻回忆,却寻不得束缚。他的生活成为一潭死水,活于束缚的痛苦之中。文中那句“对不起你们都将消失,只有我长寿无疆”是对祖父最好的描述。最讽刺的是他们谁都不是胜利者,祖父被子女当成疯子送到井亭医院,儿子死了,儿媳走了,孙子屡犯重法,柳生被刀捅死,小仙女消失,只剩祖父守着发臭的身体活着,他抱着红脸婴儿安静地坐在水塔旁,一老一少轮回至此完成,而这一切并非预示着结束,我想应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对未来保留的一点希望。
祖父从一开始的蝉变成最后的黄雀,走到最后,或许他一直是蝉,禅……
黄雀记读后感 篇2
坐在电脑前,利用工作间隙断断续续二十余天,终于在读完了电子版的《黄雀记》。起初读它,只因为它刚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我有个习惯,只要是获奖作品,我总是要在网上留意一下。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共有五部,我最熟知的作家自然是王蒙和苏童。看到苏童的《黄雀记》书名,让我忽地想起成语螳螂铺蝉,黄雀在后,兴趣一时而起,就在网上一搜,还好有电子版,可以随时阅读。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小说《米》被拍成电影《大鸿米店》,还有小说《红粉》被拍成同名电影,他的小说《我的帝王生涯》、《河岸》、《碧奴》我也读过。而他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些小人物,以及一些事件的描述,讲述黄雀在后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 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小姐,沦落风尘保润对仙女的爱意和幻想,是朦胧的。想看电影,不顺利,想跳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小拉,她不肯。后来,本是柳生强奸了她,但在收买之下,她让保润做了替罪羊,锒铛入狱。十年后,仙女回返,身份是郑老板的公关白小姐。后来,她和台商庞先生游欧洲,意外怀孕,他自是不爱她的,这回的答案是粗糙的。进退为难之际,她有过一闪念:把这辈子交给柳生,而他躲开了。最终,在柳生的大婚之夜,刑满释放了一段时间的保润捅死了他。
看完小说,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什么滋味。保润最终还是复仇了,柳生自始自终没有真正忏悔,可爱的仙女沦落风尘,生下一个红脸婴儿,然后下落不明。
还有苏童笔下的井亭医院,贯穿了整部小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骗、背叛与贿赂。像保润的爷爷似乎是真疯子,丢了魂;像郑老板,他和姐姐,旗下最多时拥有二十多个洗浴中心,企业扩张,甚至买下越南两座矿山的经营权,富甲一方,可是精神出了问题,被姐姐送进了精神病院;康司令,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在精神病院里同样占了一席,能持枪、开枪,并曾用枪指着乔院长
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黄雀记读后感 篇3
第一次读苏童的书,文章分三部分以三个主人公为主进行的,却以第三人称来描述,使得我们只能猜测主角的心理活动。第一章节比较枯燥,开始看时不禁烦躁,这都什么捆绳啊,精神病院啊!祖父只是想要照遗照怎么就那么遭恨呢?母亲对祖父嫌弃,可是祖父对你好你怎么后来变那么坏,要捆绑爷爷呢……一连串的事件,让我对初始的保润没有丝毫好感。
故事大概是因祖父丢了魂开始寻找藏着祖先骨骸的手电筒,谣传为一条街的掘金热,祖父因此进了精神病院,而保润顺理成章入住医院监督祖父不老实的挖掘,修炼成出神入化的捆绑技术。这个技术是重头戏。为了追仙女儿,结识了宽裕的柳生做了朋友。因着仙女的贪婪霸着保润金额不菲的80元,被绑起来,柳生趁机侵犯了豆蔻仙女,最后因买通关系使得保润冤狱十年。出来后,看起来关系平平,却在柳生负了仙女后将其杀害,仙女也受累早产下怒婴(脸色被大面积红色胎记覆盖)后出走结束。想来也是最完美的结局。可细想一下,仙女怕是依然会沦落风尘吧。
象征的隐喻很多,而我却更多的关注故事的进展,太过肤浅的我。只看到人们的满腔热血地看热闹对逼着孕妇仙女下河逃离的冷漠形成的鲜明对比。而仙女因着年少的不幸就此凭借美貌走上了不归路,我们该给予同情吗?贪图享乐的仙女自年少便已定型,有没有被强奸,到最后都该是殊途同归吧。让人寒心的是仙女最后渴望安定,尝试问柳生要不要和她过日子遭到了拒绝,如果没有再次的负心,老实人保润或许不会再去报十年前的纠葛了。
黄雀记?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谁是黄雀呢?线索太隐晦,很多读后感上升到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苦苦挣扎。不管社会背景如何,这种荒诞的生活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总是频繁的。保润捆绑了仙女,柳生成为黄雀。柳生背负良心债自以为还清了,却在新婚夜遭到保润杀害。从本该热情洋溢的青春期起就背负着压抑的内心,是偶然也是必然,保润在父母影响下对祖父的矛盾心理,仙女作为领养的孤女缺乏父母的爱和管束,柳生家境富裕生得俊美,活该纨绔……
看完还是比较压抑的,思路混乱,碎碎念消遣。
黄雀记读后感 篇4
结局耐人寻味,看到最后,才明白谁是谁是黄雀呢?谁也不是,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其实不然,总有无形的东西在你的身后,带着非迷信色彩的命运之手在操控你。最后,祖父的魂貌似回来了,那个娃娃也许就是他的魂,他们相依相偎,形神共体,也便安生了。从一开始错拿的照片,致使祖父丢魂,似像似不像的仙女也许就是那个女孩,他们都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怨气,他们都丢了魂,他们都失去了理智。欲望得不到克制的,走向毁灭,习惯了奴役的和压迫的祖父在魂回来的时候,也必将走向衰亡。祖父的寻找,是对记忆的寻找,是对过往阴暗人生的寻找,他不断感叹新生活的美好,可是生命中最适合享受好生活的年纪已经过去了。归去晚矣。时代终将过去,祖父血肉相连的痛苦存在拉扯着我们的记忆,可是必将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我们还要往前走,走向我们源源不断的欲望,我们知道他们的故事是人生的常态,没有更好,只有更坏,但我们仍相信好的那个会是自己,于是,我们在欲望无涯的荒野里流浪着,我们都是一群孤魂野鬼。我不讨厌任何人,甚至有所悲悯,他们是人,怪不得别人,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仙女又怎么样呢?一个人天生就被抛弃,没人管教,物质匮乏,唯唯诺诺的人也许就这样过完一生,可是还有一种人他们不甘心在底层生活。理想主义者的努力朴实勇敢,也许并不那么现实,像冯先生的夫人说你要赎罪。我不相信上帝,也许也是不相信的,若是相信怕是更加害怕被最后的信仰抛弃。于是,不如没有信仰,活着就是信仰。底层的挣扎不是悲天悯人的生活优渥的人可以体会到的,他们向往好的生活没有错,他们不过是人,有着赤裸裸的兽性。也有爱欲情仇,不是圣人,何来样样都能辨别是非。
黄雀记读后感 篇5
《黄雀记》乍看书名便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然,本书与黄雀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借用黄雀来代表一种“可能是危险”,“可能是罪与罚”,“可能是命运”。
香椿街上一所精神病院里发生的故事,讲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也隐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漫长的政治社会。无论是社会底层还是乡村居民,整个民族都是被绳子捆住手脚的。
丢了魂的爷爷在香椿街到处挖魂,暗示着整个时期人们无处安放的灵魂。
保润、小仙女、柳生之间复杂的爱。保润对小仙女的爱是青涩的爱,十八岁少年初尝爱的味道,却不知如何去爱。柳生对小仙女的爱是市侩的爱,是社会化的小市民的形象,是凭借本能的爱。小仙女的爱是社会化的爱,是带有一个个筹码的爱。爱变得飘渺,成为社会化符号,与身体的关系并不确定。这样的女性命运,值得悲悯。
爷爷的魂丢了,却活的最久。
保润的魂丢了,大概是十年牢狱后,物是人非。父亲去世,当他面对爷爷不记得他时候他痛苦的要发疯,当他被母亲改嫁抛弃的时候他已经麻木不仁,当他逼迫仙女还债跳小拉的时候他咬牙切齿。
柳生的魂丢了,他的母亲时刻提醒着他,他的幸福是捡来的,是侥幸获得的,要夹着尾巴做人,他活在保润的影子里,一直帮他照顾着爷爷。最后他用命还了保润的债。
小仙女的魂丢了,她的魂丢在了繁华虚荣的假象之中,丢在了伤痛的回忆中。
故事让人忧伤,结局赋予婴儿以希望:他离开了蒙难者的母亲,到了安详的老人怀里。(吴全义)
黄雀记读后感 篇6
一向崇拜矛盾文学奖的作者,对其获奖作品都是拜读。黄雀记里的三个人物各有各的不幸,也是各自咎由自取。保润(读的过程中曾一度可怜他),他郁郁寡欢莽撞无知,和他祖上的历史原因以及他父母的性格为人都有关系。青春年少本是阳光灿烂,花儿一样幸福的年龄,性格命运使然(他没头脑,他要是聪明他能避开那场灾难)他犯错了,也是家庭命运多舛,他的错被别人转嫁为罪,于是他含冤坐牢,出狱之后他恨(是个人都会恨之入骨),所以他后来的杀人是为自己报仇。
仙女,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太势力了,她太轻浮了,她太虚荣了,她太孤傲了……作者写的整个过程都不想让读者有半点可怜她的心思,她最后的结局抛弃了自己的“怒婴”一走了之,我只是想她的内心有没有点波动呢,她需要醒悟,她应该忏悔的呀。
柳生,他自命清高,无恩无义。太自私了,他知道保润的冤屈,他知道他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可是他最后还是狂妄自大了,他应该去经受十年铁窗泪的,他逍遥法外,所以他还是遭报应了。
每个人都有对与错,所以从小就要学会知错就改,一失足成千古恨绝不是偶然的,祸从天降也不是上天故意强加于人的。要让自己的内心光明磊落,做真正的人。
黄雀记读后感 篇7
一个悲哀而喜气的故事
保润的母亲是一个真正的悲哀,前半生所谓的为了孩子,在对待公公、老公的态度上形成了一种狭义的爱,而对保润更是一种不公。感觉个人不要声称对别人好,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别人好。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租房和放弃伺候),他们忘了孝敬老人,而正是这种价值观影响了年幼的保润。
仙女是一个有梦想的女孩,喜欢好多自己喜欢的,也有比较精彩的人生,她缺少的是系统的人生思考,想要得到而不想为了得到而付出。幸福永远不能依靠运气和施舍得到,幸福只可能存在于奋斗和拼搏的过程中,在最后的时刻,回味艰辛,体会幸福。
柳生让人感觉,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不是自己做的。虽然时间可以冲淡记忆,但是时间无法改变事实。面对错误,如果不能够释怀,不能够较好的疏解内心自洽就会成为了被扭曲的人,而一旦释怀,势必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保润是个悲剧,没有自己爱好,在随波逐流中,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些伤害不是他自找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他生活的环境,伤害他又好像是理所应当。这些问题的避免,个人能够做的很少,需要社会和父母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保护。愿保润越来越少。
黄雀记读后感 篇8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读完只有唏嘘。也让我得以回想书名《黄雀记》的用意——莫非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本书是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我读的苏童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妻妾成群》)。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
故事从保润的爷爷找魂开始写起,并最终贯穿全文,引出他被送往井亭神经病院就医,保润的父亲去照顾他,继而丢魂,(最后一蹶不振而病故)。接着,引出保润去井亭医院接手照顾祖父,从而结实了医院花匠的孙女和柳生。从此,三个少年(女)纠葛一生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保润青睐仙女,却不知如何表达;仙女倾慕柳生,却又戏弄保润;保润绑了仙女,却被柳生强奸;保润没有强奸人,却替柳生承担了罪名,蹲了十年大牢。柳生在牢外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为弥补罪恶,良心得安,尽心照顾着保润的爷爷。而当年的仙女则化身为白小姐,沦落风尘,怀了别人的孩子。
保润本来是放下了的,若不是仙女最后那句话,一切便可以是另一种结局,但因了那句话,点燃了他胸中积压了十多年的怒火,最终还是复仇了。而柳生呢,仿佛自始自终都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忏悔,甚至他的母亲还包庇他的犯罪。至于可爱的仙女沦落风尘后,不仅遭人唾弃,还生下一个“红脸婴儿”,最后下落不明。
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也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柳生不那么做,如果仙女不陷害保润,如果保润不坐牢,柳生是不是就不会死,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冤冤相报了?写到此,还是忍不住一声叹息,唉!
黄雀记读后感 篇9
苏童所着《黄雀记》,很简单的故事,讲了三个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之间的纠缠,有懵懂的感情,更主要的是侮辱、伤害和救赎。
小说分为三个部分,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保润、柳生、白小姐便是这部书的三个主角。保润和柳生是香椿树街的邻居,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家里都有一个住在精神病院的人,而白小姐则是在精神病院工友家长大的孩子。
起初是从保润开始的,保润的爷爷总有些奇奇怪怪的念头,后来就住进了精神病院,于是偶尔陪床的保润便和白小姐有了交集,青春发育期的保润,对白小姐是有些朦胧的好感的,只是木讷不善言辞的保润不会讨女孩子的喜欢,而柳生则是能摆平白小姐的,阴差阳错,在那个春天发生了一起强奸案:未成年的白小姐被强奸了,现场保润和柳生都去了,保润知道自己没强奸白小姐,所以即使被警察抓去,他也没有怎么害怕,可是,案件的结论却是保润是强奸犯,因为白小姐指认的保润,就这样保润被判了 10 年。这 10 年中,真正的强奸犯柳生表面上看过得很滋润,有车、有钱,也有围在周围的人,特别是能时不常地为他喜爱的白小姐跑前跑后。但心底里柳生活得很不滋润,一方面他要承担起照顾保润爷爷的义务,因为他知道自己冤枉了保润,所以就有帮保润赡养爷爷的义务,同时他对白小姐的百依百顺也是出自当初自己的行为的救赎。女主角白小姐是受害者,同时她也是伤害保润的主角之一,她为伤害保润而内疚,躲避着伤害自己的柳生却又享受着惩罚柳生的快感。
小说的结果看着似乎是各自回到了人生的正轨,保润出狱了,和柳生成了朋友;柳生还在帮着白小姐,但自己也准备结婚了;白小姐怀了别人的孩子,在生与不生的纠葛中,住在柳生帮助找到的保润的房子里。结果的结果是保润不知是醉了还是蓄谋,反正还是在柳生结婚的时候把柳生杀了,而白小姐终于还是生下了那个孩子,人们都说那个孩子是红脸孩子,不知真假。
整个小说都是日常琐事,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那些琐事会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在铺陈的琐事中,环环相扣,前后相连,没有疲沓,没有累赘。
我在想这个小说名黄雀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其前因后果的。人生在世,所有的脚步应该都是自己迈出的,不论你是年幼还是年老。而由此引起的后果都必将由自己承受。柳生如此,白小姐如此,保润也是如此。
黄雀记读后感 篇10
四年,苏童带着《黄雀记》重新回到香椿街,带着偏执和任性。
小说取名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象征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命运的虎视眈眈。围绕着含冤入狱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凶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红颜的夏天所展开,病相丛生,光怪陆离。这份年届五十苏童送给自己的礼物,依旧逃脱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题——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从春心萌动到阴差阳错,从失魂落魄到万念俱灰,终究也只是一场无可隐匿的流逝而已。小说从失魂到寻找,从犯罪到救赎,从沉沦到逃遁,从出生到死亡,步步紧逼,最终哀叹遍地。不谈命运,最终却依旧败给了所谓注定,嘲弄之情,讽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间,萧索疯癫,扼人咽喉,不免让人无声叹息。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离,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仓促,万般无常。那些曾经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开始便凿下了深渊,兜兜转转,依旧被命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挣扎也好,哭喊也罢,终究苟活于后人餐前饭后的谈资之中。然后你才发现,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终是自己执拗的保护色,于外人而言,不过看的一场笑话罢了,显得分外多余。故事结束,始觉真相,一语成谶,万念俱灰。生离死别、世事无常皆为生命本来赋予你的戏码,你在演绎的最初便就没有了换剧本的权利。所以,抽丝剥茧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觉又怎会是一败涂地呢?
用冰冷的语气讲述冷漠的故事,用孤独的文字叙写萧索的人生,苏童的书永远都不用光明正大地告知天下冬天的到来,因为全文皆是冬。那是一种通过心脏来传递的,喷薄的绝望,也是一种逆流回心脏的,重生的勇气。回甘的余味,会让你原谅那枝蔓无度的芜杂叙事,毫无节制的情节叙述。然后,更好地去重新演绎何为生活,何为生命。
黄雀记读后感 篇11
《黄雀记》读后感2000字:
《黄雀记》是苏童先生最新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书名起先是《小拉》,后来苏童斟酌再三改成了《黄雀记》,我觉得改后更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保润、柳生、仙女这些小人物纠缠的冲突和命运,表现的更有冲击力。
从87年开始写《桑园留念》时,苏童就建好了香椿树街,这条窄窄的、老旧的、潮湿阴暗的八十年代街区,承载了那么多的故事,我们不断看到有不同的少年,在此间肆意生长、在这里闯祸、在这里失踪、在这里悲伤、在这里死去。
小说篇幅说长不长,一共三章,分别是保润的春天、白小姐的夏天、柳生的秋天,依旧是熟悉的市井街区小背景、小人物、短镜头,但苏童的笔力极好,人物棱角分明,庸俗、卑劣或者憨厚,情感透亮直白,剖析和叩问灵魂,让读者随着他的笔触,感受共鸣到保润仙女柳生甚至祖父的情感。
翻开《黄雀记》,我们又被久违的带回了熟悉的香椿树街,苏童用自己记忆里那条苏北老街打底,构筑了一个架空但极其吸引人的空间意象,不变的市井老街区街坊邻居家长里短,不变的童年视角起篇,不变的灰暗色调,却又依旧散发着诡异气息:保润家老房子里的奇怪声音、直达幽冥的孔洞、房子里的大蟒蛇、腐臭味道的河流、结尾的红脸怒婴。
文中的冲突和转折很多,结局很让人心口发堵。夜里一个人读完《黄雀记》,又随手翻了翻苏童其他几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小说,忽然觉得香椿树街有种吊诡的感觉,像盗梦空间一样,在一个个诡谲的梦境中切换。
祖父,是香椿树里具有喜感色彩的一个人物,在黄雀记具有诡异的气息的画布上,是偏亮色调的存在。看到很多情节时会觉得祖父可爱,但祖父身上发生的事情,却又能让我们对生老病死有一些共鸣。丢了魂的祖父,是老年人轮回宿命心理的夸张描写。祖父感觉寿命将至,不停的拍遗照,做好离开人世的万全准备,同时却又惧怕死亡、逃避死亡。这样矛盾的情感,必然有一个崩塌的临界点,一次照相机的快门闪动,足以将老人的魂灵吓飞。
掉了魂的祖父,放大了自己的恐怖情绪,尤其惧怕死后遇到祖宗的谴责,所以寻到祖宗的骨头,就成了祖父生活里的唯一要务,仿佛只有寻到被丢弃埋葬的祖宗骨头,自己的魂灵才能完整,自己才能硬气的、不带遗憾的离开。
绳结,也在小说中地位也很重要,《黄雀记》里让保润和丢了魂的祖父,给我们表演了丰富的束缚技艺,有文明结、民主结、法制结等几十种样式,随着祖父的表现、心情而变化,故事的转折,也是因为保润在夜晚用绳子绑了仙女。绳结,是一种病态的束缚,人不听话或病了以后,才需要绳结来捆扎制服。绳结是个隐喻,细细想想,我们身上不是也有很多绳结吗?只是你我平时看不到而已,夜深人静思度时,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也如同黄雀记里五花大绑的祖父,被工作、生活中一根根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牵引向一眼能望到的尽头。
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修正的,意外从照片开始,结局或混沌不明。保润把少女的照片撕碎扔进祖父卧室的洞孔,交给陌生的祖先,少女在黑暗中坠落、恸哭,祖先们密集的苍老的幽灵们叹息。祖父诡谲的病情,让保润在荷尔蒙激增的少年期就不得不去井亭医院照顾祖父,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写自己命运的柳生和仙女。
春天是险象环生的季节,祖父是危险的,擅长穿越时空与祖宗秘密的会面,他被严禁挖掘、他被捆绑,用各种花式的绳结捆扎成井亭医院的模范病人。愤怒的保润,把仙女捆绑留在井亭医院水塔的顶层,仙女遇到了居心不良的柳生。水塔是仙女失贞事故发生的地方,是土豪祭拜观音的地方,是保润试图重圆自己和仙女跳小拉旧梦的地方。
或许,多年前那晚的水塔之上的天窗,有黄雀的冷眼窥探,水塔之下的地底,有祖宗的幽暗叹息。三人的命运,在那一夜风云突变,保润锒铛入狱,柳生荡尽家财,白小姐沦落风尘。命运的列车路过了保润的春天,白小姐的夏天,柳生的秋天,飞驰的终点,是三人的冬天,结局令人悲伤。
命运在很多时候,无疑是恶毒的、睚眦必报的,柳生照顾祖父、白小姐远走他乡,却还是被命运无形的绳索套住拖回香椿树街,和保润牢牢的捆扎在一起,或许是命运应许保润的诅咒而扔出的绳套,而保润的无法消解的怨恨,把自己也捆扎进去,愈挣愈紧。绳结打开之时,三个魂灵都已如同那撕碎的照片,破碎、坠落在在那幽暗的孔洞之中。
这命运的绳结,我觉得应叫审判结,也可以叫黄雀结,被绳结套住的小人物,悲剧的命运是无从逃离的、是业障之果,这里难免又有些宿命论的意味在里面。
小说结尾非常仓促,像是一曲小拉还没放完,舞步却戛然而止,感觉没有尽兴,应当还能宣泄更多情绪,还能展开更多剧情,可能是篇幅控制,可能是刻意为之,我相信后者。
毕竟,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的,苏童在大家情绪到九分时关了火,小说以仙女失踪、祖父抱着怒婴结尾,留下了疑团、遗憾、还有期待,交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香椿树街,品读苏童,思绪也飘荡在那条乌有之街里,自己的童年记忆和那些少年的青春混杂在一起,奔跑、挥洒、冒险,直到消散在晴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