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7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合集10篇。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此生未完成读后感合集10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

“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不管发源地何等雄伟,流域多么宽阔且肥沃,终有一天,这河必须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的光影不是欢迎,是辞行。”我从未对哪本书有着如此复杂的感情,对于于娟的这本《此生未完成》,我是又期待又惧怕。还未读完时,便刻意放慢阅读的速度,却又被书中所描写的人生经历所吸引,渐渐沉迷其中,忘了时间。恐怕是因为书中所描绘的人生已经落幕,就像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已经汇入了浩瀚大海,而我每读过的一个字都已经绝版,世上不会再有于娟了,这样一个平凡却拥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的女子了!

可合上书页,除了对佳人已逝的伤感之外,心中却充盈着一股暖意,或许是来自于关怀过于娟的每一个人的,或许是于娟对于土豆、光头的爱与不舍,又或者是因为这本书而感悟到的那些人生哲思。

涓涓不壅,终为江海。于娟的生命已从一条小小的溪流,经过人生的磨练、命运的玩笑后,汇入了浩瀚的大海。而我相信,最后的天光云影,那一群群人给予她的关怀与帮助也切切实实地温暖过她生命最后的时光。

而我们仍在溪流中漂泊前行。庆幸有如此的文字指引着我们,绕过坎坷的地带,一路飞驰前进。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2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以上这些话是上海复旦青年教师于娟在抗癌过程中对于生命的感悟。最近刚读完这本书,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面对我们的北漂的生活,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一直以来习惯了每日早九晚五的穿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习惯了身心俱疲惫,也习惯了外界的冷眼与嘲笑。当一起都变成了习惯,就不在被外界所束缚,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小到大一直被这个问题笼罩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呢?恐怕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答案,因为对于每个人需求不用,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便不同。对我来讲,就是每天都当做生命中最宝贵的一天来过,让自己充实、让身边人快乐、将正能量传递下去、坚持下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这样即使有一天年华老去,看着曾经的照片、文字,也是美好的回忆。

生活与生命也是这样,在简单平凡中享受当下,越简单越快乐,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简单的调调。听着音乐,唱起歌。但是我们生活在浮躁的社会里,身边的每个人都在跟着名利场跑来跑去,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只是停留在表面,为了追逐一些浮华的东西,忘记了自己的生存根本。我们为了挣更多的money,忽视了与家人、孩子、朋友相处的时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重新思考一下幸福的真正含义呢?或许当我们领悟了以后,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呢?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一直以来很受欢迎,它不单单是一门课程,更多的是讲述生活的哲学,在此推荐给喜欢积极向上的朋友们,从这个课程上,对我的心灵成长有很大帮助,也希望大家能获益匪浅。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3

总希望自己每次看完书后都能有所感悟,并且试图写下来。可这一本读完,却让我不知如何下笔。

生命里啊,有人长大,有人变老。或许是从我感知到最亲近的人开始变老的时候,我害怕起“生病”这样的字眼。不忍心看谁受着任何折磨,哪怕只是小小的擦伤。看于娟敲的字,一幕幕她咬牙忍痛的场景,活生生就在眼前。就像之前看的纪录片《人间世》,知名的瑞金医院里每一刻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故事。我不忍心看这些字,这些字如同她描述的自己的性格与个性,活泼豪迈,却也沉淀着她三十年来的隽秀豁达的性情。前一句引得人扑哧一声笑出来,下一句便让人同坠身体和精神苦痛的崖。

住在病房里,除了自己的治疗,观察、听闻其他病友的经历也是她生命最后阶段特别的组成部分。人人都有难言的隐痛,唯有身在其中的人方能多加一些外人不曾体会的艰难。不论乐观还是消极,都面对着诸如“癌”“瘤”这样残酷的考验。有人乐观活着,有人试图离开,这就是人命,和人的选择。在这里,于娟记录当下,感恩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也把病友们的互相理解写得精彩绝伦——即便也曾傻傻犯错。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生命的绝望时刻也会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任何有可能的救命稻草。因为太想活下去,她有梦想,有牵绊…世界是现实的,倘若抛去一切职位、荣誉、头衔、人脉,常人无法承受病痛之外的经济压力。这是更平常的人的深深的隐痛。也是社会普遍的悲伤。祈求上天,唯愿所有人都平安健康。

在我的印象里,这本书可以大概划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直击自己最痛苦的生病历程,第二是回忆与反思曾经的生活,第三感念是经历一切后的彻悟。幽默,诙谐,难以相信是一个生命行至此的人写下的。我深深地敬佩着一个理工科学者有着如此才华与博爱的胸怀,既想以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作为对哪怕仅有一个世人的帮助,也曾经且一直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踏实耕耘,致力于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发展。哪怕天地只有一隅。即使有种她也同说经历这些方才更加看透的感觉,我们宁愿具有如此才情和情商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依然在这世上,向着她的梦想,像个男孩一样地跑起来。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4

在一个闲适的午后,阳光照射在花丛里,花儿正怒放着。秋季的美并没有因为落叶而懈怠,反而因为这样,海棠而更加美丽芳香了许多。我看着《此生未完成》走进了于娟的世界,这个年轻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在20xx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的病中日记,在她最后无法与病魔抗争,于20xx年4月19日去世。这些日记被整理为《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为那苍白的书面惊讶了,最后发现这本书也许白色是最配的了。在生命最后求生欲望强烈,却依然无能为力时,一切的努力都开始变得苍白。翻开这本书时,我又再一次的被作者年轻而略显憔悴的样子震撼,这不是一个老人的临终遗言,这位此生未完成的居然是一个年轻的女博士。书中的内容就是一颗一颗泪珠串联起来的,有她倔强的说“我要坚强地活下去”,面对任何医疗治疗 ,她强忍着,再痛苦也是不哭不闹,连一些老医生都被她所感动,多么神奇的女子。可是这一切仅仅是一个作为女儿、妻子、妈妈,想要争取的,她的“活着才是王道”更是令人感动。她说“在生命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人们所要追求的在她眼里已开始化为平淡,就算创造出再多的财富,拥有再好的物质条件,生命不在,一切都将是枉然。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5

接触这本《此生未完成》是朋友极力给我推荐的,她告诉我,读了这本书才觉得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我带着好奇心就认真的读完。作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积极与病魔对抗,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认真的去反思和写作。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也远去了,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本中,很多时候看到的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真实的自己。

内容介绍------《此生未完成》是一本记实的书,书中以第一人称、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生前留洋学习,再到拥有博士学位并任教复旦大学的过程,以及一夜之间又成为病入膏肓、万劫不复的一名癌症患者真实感受。她一共与癌症斗争的一年四个月,最后撒手人寰。也许这样的悲剧亦属寻常,但不寻常的是,在病痛和化疗的摧残下,她仍能坚持写下如此灵动的文字,面对步步紧逼得死神,这个弱小的女子依然谈笑自若。此书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豪情的壮语,可它让我读到的不仅是感动、遗憾,还有思索、敬畏。我想主要就是书中的记述太真、太实,太有生命的意义。其实刚开始,作者是幸福的,父母疼爱、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孩子可爱,她活得充实而忙碌。直到癌症的侵蚀,她才不得不停下脚步。作者明知自己死期及至,依然为理想而奋斗,她在弥留之际用心血用生命铸就的文字,让每一位活着的人思索、彻悟、珍惜和明白。

读完全书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的年轻和才华惋惜,禁不住内心自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我想,她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坚持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并不是想励志或者给别人指导,是希望给我们普通人一点点启发吧。很多人的性格跟我一样,也跟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太过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操心。但一个人的力量太弱了,尤其是在生命面前。我们都是凡人,还做不到那么大彻大悟,只希望大家在往前走的时候,能多照顾一下自己的身体,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作者她觉得如果她放弃了,她的丈夫和孩子都要面临这巨大的痛苦,所以她,必须坚持到底。就是这份亲情一直是她抗癌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一年零四个月,突兀的重病、癌症的侵蚀,让她经受了天崩地裂的疼痛,毒瘤毫不留情吞噬她的身体,最终让她的躯体一点点腐烂,让她的生命之光一点点熄灭,无论她怎样坚强怎样勇敢怎样忍耐,最后还是没有求生的机会,只有死亡的步步紧逼和跌入深渊的恐怖来临。

我们生而为人,有太多的理想,有太多的追求,有自己的义务,也有自己的责任,为此,我们奋斗,我们努力,但是,千万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切莫用健康去得到资本,不要用生命去换取成功,那样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让原本的生活本末倒置。不要虐待自己,苛求自己,即使在痛苦无助,孤立无援的时候,请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束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坚韧地走下去。流年似水,韶华易逝,如果没有健康,一切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无。所以请我们善待生命,宽待人生,且行且成熟,且行且珍惜,因为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活着才是王道!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6

在于娟从生病、确诊、治疗、到生命的最后,她的家人可敬可爱,她的朋友鼎力相助,同时也体味到人世百态,于娟的家人甚于与病友的家属结下战友般的情谊,于是便于有了上山求神医的故事发生,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曾经疑惑,两个博士,怎么会如此轻易就相信,一个稍有眼力和逻辑能力都能识破的江湖骗子?甚至于在有所怀疑,有所动摇的情况还在苦苦坚持,期盼奇迹的出现?

正如于娟说的“存在就是合理,金贵银贵不如命贵,癌症病人和家属是最缺钱的,但是却最舍得花钱。”困难面前见真情,疾病面前见亲情,对于上山求医,于娟老公“光头”在后记里也曾提到“悔恨与伤心”。现在想想,对病人与病人的家属来说,无论当时他们做了什么样的选择,我相信这都是他们衡量再三,再三衡量后认为这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最优的选择,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都不应该用对与错,好与坏来评价,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我无法感同身受,更不应该妄意评论,但凡有机会,但凡有办法,但凡有更好的选择,没有人会愿意选择放弃,给病人的家属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他们真的不容易,哪怕是一个善意的问候,一句坚持的鼓励,也能给他们温暖与勇气。

“其实,家属远远比病人更痛苦,因为病人的苦是肉苦,家属的苦却是心苦。病人生病了可以床上一躺眼睛一闭,而家属却要去打山过海绞尽脑汁想办法跑路子,自己满肚子苦水还要强颜欢笑,自己已经郁闷得要撞墙还要去面对心情更加阴霾的病人,去做病人的心理辅导师。病人家属才是真的苦,才是真的伟大。”

对病人家属仁慈、对他们温柔、对他们悲悯,不要去加重他们的心理负责。也许我们不会懂得,有些简单的拥有,于我们来说不值一提,于病人或病人的家属来说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我们每人个都有生病与照顾病人的可能,彼此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因为,你的不容易,我看得见!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7

这是一位乳腺癌晚期女性的随笔日记,书里有她癌症期间的日常,还有一部分得病前的生活记录。

于娟是一位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是一位大学青年女教师,是一个几岁大宝宝的妈妈,本拥有美好的未来却突然得知自己癌症晚期,但是在她的文字里却看不到气馁,仍然能够谈笑自若。文章里文字里对于癌症带来的痛感的描述,也好像有钝刀在我骨头上锉一样,但就是这样的痛,她也能调侃自己像“打官司”的“秋菊”,也在朋友来到病房里的时候分享一些病中趣事,让大家捧腹大笑。

如果放在以前看这本书,我大概也就是一句话的感触:“哇,好厉害”。去年十月我舅舅突然查出来胆囊癌晚期,从一个看起来身体强健的人到卧床不起再到撒手人寰不到三个月。我的舅舅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大家认为的不良嗜好,热爱写作,热爱钻研科研,平时种种菜,逗逗孩子,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把这个中原汉子一下子打倒了,他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一蹶不振。刚起色的发明创造之路、刚刚完成婚姻大事的女儿、刚刚要开始的幸福夕阳生活,他也有太多不甘心。但是面对病痛、面对人生遗留的遗憾,舅舅变得沉默不语、持有逃避一切的态度。当时的我就感慨,平时看书、看纪录片、看节目,总觉得,如果有一天我不幸得了绝症,就不耗在医院里,去到处旅游完成自己。经此一事,让我觉得这样讲真的是“说得轻巧”,能做到于娟这样的我现在是打心底里深深佩服,五体投地的那种。

于娟能做到这么洒脱,是因为她一直就是这样的性格吧。文章里讲述到她之前在复旦读博士去泡吧的事情,因为有人打群架,她被误抓进了警察局。作文她在书里回忆道:“警察开始问话录口供,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复旦学生,他问几年级,我说博一。然后警察怒了,说我故意撒酒疯不配合。我那天的穿戴是一件亮片背心、一条极端短的热裤、一双亮银高跟鞋,除了没有化妆,和小阿飞无异。小警察鄙视的眼神点燃了我体内残存的那点子酒精,我忽地站起来说:‘复旦的怎么了?读博士怎么了?上了复旦读了博士就非得穿得人模狗样,不能泡吧啦?“。真的是一个洒脱又可爱的人儿啊。

所以,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生”“死”的书,活着的时候洒脱些,多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面对死亡时,多些勇气,反正积极面对也是那么久,消极颓丧也是那么久,何不多做点啥,死后自会长眠。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8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与其说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位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一位拥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33岁教师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又四个月时间里,用十指轻轻点触键盘留在博客上的日记。

20xx年10月,我在网络上得知“复旦大学女教师”抗癌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便抱着好奇心去浏览了几篇,初看时把于娟的故事解读成一个关于都市人健康话题的新闻快餐。越深入下去越发被她的文字吸引,索性买来一本细细品读。读罢全书心中的厚重感无以言表,这种厚重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心情的那份沉重,为她不幸的遭遇叹息;二是那些优美的文字,平实无华的表露却能承载如此丰厚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细读之下,于娟的形象就在你面前渐渐饱满起来。她美丽、自信、随心、阳光的性格,她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家庭、朋友、事业……正当她准备着开始更辉煌的人生阶段时,她被无情的病魔推入了深渊,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尝尽了人生的极致痛苦,但是她没有怨天尤人,她面对生死还是那么洒脱,在苟延残喘中写下了这些优美的博文,是尽一份帮助人世人的愿望和责任之心,还有爱心!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她的文字深深的、淡淡的。但是却直击人心。最后我想用于娟朋友写的一首诗结束这次的分享。“你笑着,盈盈的笑,让奔逝的生命充满四射的活力;你挥洒地写,悲和喜,告诉人们生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9

在我看来《此生未完成》是一个天选之女最后的独白,也是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终身之言。

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解读都有不同的角度,可能大多都偏离了作者写书时的想法。如若说于娟女士写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我是万万不敢揣测的。可能是想告诉世人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是想给刚刚满2岁的孩子留下母亲对生死的看法,或者仅仅是想在离世之前记录下自己短暂的一生。无论乎哪一种,都是作者获得最后满足的方式。

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或者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我想那是非常个人化,结合每个人经历所得来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叫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在世俗看来非常成功的女人在生死面前的经历和态度。在我不算长的人生阶段而言,说见过多少生死那是虚假的,不过身边也有那些短暂和遗憾的逝去。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义。可能是来自于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自己越离越远的距离。

如果是对于我来说,一生最怕的事不是鬼,而是老去。于是甘愿花费数以万元在延迟衰老这件事上。可以读完《此生未完成》这本书,突然明白,对抗衰老不是通过违逆生理变化上,而是在心理上坦然迎面它,直视它,见证它。这本书是于娟女士的回忆录,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治疗过程。每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一个伟大的女人对抗生命的过程,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给与的各种困难,也感激命运给与的所有馈赠。书中很多她对待每一件事情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知道一个优秀的女人必定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指皮囊肤浅层面的,也不是来自于世俗认定的,而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安全感和认同感,这种会散发光芒的本质,即使面对生死也可以开出一朵花,不仅能安抚自己,也能照耀她人。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来自于一位大学好友,在她研究生毕业的前夕,堆满了杂物的宿舍里,淘来的。那是20xx年的6月。时隔我读完这本书两年半的时间。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赘述起来一言难尽。可是真的概括起来,不外是换了两个工作,搬了一次家,换了三个室友,分别了三个朋友,然后与这位大学最要好的同学,心生隔阂渐行渐远。你看2年的时光,无数难熬,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就像于娟这本书一样,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匆匆而已。

确实是在拥有它两年半之后,深陷在人生最复杂的感情生活之时,才翻开它,而读完的此时感到万分庆幸,因为确实从书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于娟女士强大的生命力,看到她如此无畏的对抗病魔,作文让我见识到自我的脆弱和狭小的见识。于娟女士还在书中的有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第四部分讲故乡的,将自己与家人之前的亲情,与故土的牵绊深刻的记录下来。

可能是同为异乡游子,同为家中独女,这种牵绊是有相同的感触。二是第六部分讲生为女人的,记录了她身边很多同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的态度,拜读这本书时,正在受尽爱情的苦。反而她的这些记录,让我知晓那些对于年龄和获得爱的焦虑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只有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和内心的笃定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到来。

不想说有些人身体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活着的俗话。我想于娟女士这般阳光洒脱的人来说,活着或者死去都只是一种形态。《此生未完成》也只是她对于一个问题思考过后的总结而已,那是她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那如果有幸在梦中或者天上,我能碰到她的话,希望可以告诉她,我曾拜读过你的文字,它给了我一些力量,让我对生活有了另一种角度的认知,我很感激。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看完有段时间了,伴着真空泵隆隆的声音,现在开始写读后感。

作者于娟,女,79年四月生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执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患乳腺癌于今年四月份去世。

第一篇序是周国平写的,他说于娟是个拥有优美个性和聪慧的悟性的可爱女子,结尾处唏嘘地感慨苍天不仁。

扉页上写着这样一个疑问句: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是的,这本书记录了于娟在身体被病魔折磨的不成样子后,仍然思考着、探寻着活着的意义。于娟及她的家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表现出的坚强让人敬佩,他们对于彼此的信任更让人敬佩。正是这样的信任,成全了于娟,让她对于活着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也成全了读者,有机会了解到这些认识,反思自己,反思人生。

感谢于娟,更感谢她的家人。

“每个人出生,都有一个只有妈妈才知道的出生故事。世上人人不一样,但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生下你的。”看到这段文字是在从家到学校的公交车上,眼泪就在别人奇怪的目光下不管不顾地流下来。妈妈生我的时候阵痛持续了三天多,因为医生说顺产的孩子健康,她就一直坚持到顺产。她真的是拼着自己的性命,有着一命换一命的勇气才把健康的我带到这个世界面前。

面对死需要勇气,面对生同样需要勇气,感谢温暖柔弱的妈妈如此勇敢地给了我生命。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

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病痛和治疗的摧残没有让于娟掉眼泪,而听到儿子土豆奶声奶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却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在于娟最后的生命里,有人慷慨的要为她捐骨髓、捐器官;有人说可以第二天飞回来娶她;有人带着活鸡和“巨款”大老远来看她;也有人要谋财害命、趁火打劫……

死亡像一个放大镜,让于娟看清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死亡也像一个试金石,让于娟试出了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死亡,告诉于娟什么是活着的意义。

感谢于娟的无畏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探寻活着的意义。

周国平说,“如果于娟能活下来,她的人生一定会和以前不用,更加超脱也更加本真。”

是的,如果每个人可以先经历一场死亡,再开始生活,那么生活一定会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