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读后感 > 导航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19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1500字。

本文是编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篇关于“上帝掷骰子读后感”的文章,看完作者的作品后,很多人的一定会因其哲思而有所触动。 读后感强调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理念的重要性,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这篇文章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1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物理学的爱好者,一定会对这本《上帝掷骰子吗》有所耳闻,它在科普类书籍的销售排名中仅次于《时间简史》,可见其影响之大。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曹天元是一位中国人,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出版这本书的时候还是一名大学生。我个人认为霍金同学的写作技能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但这正是曹天元同学的长项,他把深奥的量子力学和纷繁复杂的量子物理历史写成了一本扣人心弦的武侠剧,可读性非常好。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真的是欲罢不能。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除了让我对量子物理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曾经读过爱德华·多尼克的《机械宇宙》,并深受牛顿对这个宇宙认知的影响。牛顿认为自然世界并不只是遵循草率的模式,而是依照精确的、正式的、有数学规律的法则在运行。虽然它看起来很随意,有时甚至是混乱的,但宇宙其实是一个结构复杂并且运行完美的钟表式机械装置。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认为自己也发现了依附于神的意志的量的世界,只有按照定量研究这一方式,才能理解上帝造物的目的以及缔造世界的运行方式,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永恒不变、具有普遍数学规律的机械宇宙世界。

举个栗子:我们把一枚硬币随机的抛出,只要抛硬币的次数足够多,我们就可以按照概率确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占到50%,但如果让你精确判断某一次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就只能蒙了。但按照牛顿的机械宇宙的观点,只要我们知道这枚硬币被抛出的角度、力度、风速、地面的硬度等等所有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最终是硬币的哪一面朝上。正如拉普拉斯所说的:“只要知道了全部初始条件,我就可以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

这在哲学上称为“决定论”。虽然这只是个思想实验,按照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根本无法知道全部初始条件。但已足够让我笃信机械宇宙的真理。只不过在情感上,想到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也许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在普朗克时间之后,就已经注定了,还是有些莫名的悲哀……

直到读到这本《上帝掷骰子吗》,我的基于机械宇宙的“决定论”世界观被彻底颠覆了,但也让我对未来又有了某种莫名的憧憬。

过程是这样的: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宇宙从根本上是不可预测的,“概率”才是深藏在这个世界底层的根本性质,一切决策都是靠掷骰子来决定的。

对于这个结论,当时的绝大部分科学家都表示无法接受,物理圈的老大爱因斯坦就表示:我毫无保留的相信,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于是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都投入到了量子力学的辩论中。正方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波尔,反方是爱因斯坦,小喽啰们纷纷站队。但直到爱因斯坦去世,这场旷世大战也没有结果。按照现在量子论的发展水平,我们知道是爱因斯坦错了。而我作为决定论的忠实拥趸,是被书中的这个例子说服的:假如你看到一批棕色的马。如果你是一位色盲患者,马在你眼中就是另外一种颜色,那么在狗的眼中呢?在苍蝇的眼中的呢?其实我们并不知道马的真正颜色,只能说马在我们的观察当中是什么颜色的,甚至可以说,马根本就没有什么“本来的颜色”。这仅仅是在宏观世界的比喻,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认为有一个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就象马总会有一种客观的颜色。但在量子的微观世界中,并没有绝对客观的实体或外部世界,一切都与测量行为挂钩,观测对象和被观测对象融为一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人们并不知道宇宙的客观本质是什么,只知道我们观测到的宇宙是什么样的,任何事物只有被观测的时候才有意义。而在这样的世界中,只有随机概率,没有确定性,一切都是靠掷骰子决定的。

提到量子理论,就不得不提物理学的神兽“薛定谔的猫”。遗憾的是本书并为对这个问题做深入透彻的阐述。我带着一脑袋问号过了很多年,最近才被查尔斯﹒赛费的《解码宇宙》给解放了。赛费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香农的信息论,并通过信息论轻松战胜了“麦克斯韦妖”,干掉了“谷仓标枪悖论”,最后捎带手就把“薛定谔的猫”给救了,我简单说明一下“薛定谔的猫”。这是一个思想实验,是说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还有一瓶毒药,毒药上有一个信息接收装置,这时我们向这个盒子里发射一个电子,电子有两条路可以走,从A路径通过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从B路径通过则触发一个装置,该装置会自动释放出毒药,小猫立即死去。根据状态叠加效应,电子将同时通过两条路径,因此毒药既释放又没释放,小猫既是活的又是死的。一个宏观生物怎么会同时又死又活呢?而且更离奇的是只要没有人打开这个盒子这种叠加状态就能够一直存在,一旦有人打开盒子观察,这只猫就会立刻选择其中一种状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么生要么死,好像杀死猫的就是信息提取行为,致命的关键不是毒药而成了信息。

赛费解释说,解决这个悖论的关键还是信息。刚才说到的叠加状态最怕被人看,被测量,这并不是说观测这个动作本身改变叠加状态,而是观测这个动作带来了信息的传递。当一个原子被观测时,就一定会有一个光子或者其他粒子与这个原子发生碰撞,这就干扰了原子的叠加状态,同时那个碰撞他的粒子则获得了关于这个原子的信息,信息从原子身上流到了周围的环境,这种信息的流动就是叠加状态坍塌的原因。

虽然我接受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但心中依旧充满很多疑惑。正如波尔所说:“如果谁不为量子理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好吧,无论量子力学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物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但通过这个理论创造出了计算机、手机、原子弹等造福人类抑或毁灭人类的现代科技。我权且相信邓公的话吧: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现在,每当我想起量子理论,想起这个理论所阐明的宇宙本质的随机性,以及随之坍塌的一切都已注定的机械宇宙,窗外明媚的阳光彷佛也从一个老学究变成了一个翩翩少年,充满活力的生命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生而为人所能期待的美好世界啊!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2

探寻宇宙本质

这个学期,由于选修了《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并且通过老师的推荐,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书籍。在这之中,最引人入胜,最能引人思考的当属《上帝掷骰子吗》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读当前最高层的物理思想——量子物理及其发展历史。

从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电磁感应实验讲起,到“波动派”及“微粒派”对电子长达百余年的争论,最终引出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在物理学史上这一大**时期,各种理论争先恐后,科学家们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解释量子物理学中的神秘现象。这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争式辩论,见证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见证了伟大的物理学圣人如何为真理奋斗到生命的尽头。

虽然这本书似乎在谈论科学在历史上的演变,但它似乎是一本毫无生气的科普书,就像一杯开水,向读者讲述了一段历史。然而,仔细阅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想法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本通过科学发展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的书,具有一定的哲学特征。

谈到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诞生,这本书充满了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辩论,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书名《上帝掷骰子吗》 ,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世界是随机的,由大量的偶然事件组成;抑或是处于某种既定的复杂程序(或可称为一条巨大的因果链)中,万事万物其实都在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量子论中的测不准理论就说明了,从最微观层面看,基本粒子的运行无法精确测量,是完全随机的,那么也就说明在此基础上组建的世界也是随机的。

虽然量子物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人们对量子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仍有不同的看法。而就在不久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量子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测不准定律,似乎存在缺陷:一个基本粒子的动能和势能在同一时刻能够被精确测量,这无疑对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带来了威胁。

这一结果,无疑给物理界一个沉重的打击,似乎之前的研究成果都是徒劳的。但是,正如相对论的提出推翻了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一样,这次的推翻或许并不是一次打击,也许这次实验,正式人类在物理领域的又一次飞跃,也许正是人类通往另一个层次的大门。

那么,世界究竟是什么?小孩有小孩的异想天开,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理论实证,妇孺有妇孺之见,每个人众说纷纭。以下,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

目前,数学已被公认为描述世界的最终极语言。在科学家看来,数学不仅是已种工具,而且是已种包含世界规律的哲学。数学世界中对世界本质的分析和推导,不依赖于我们的观察,具有生物学的局限性。数学家和大师对此背后的原因都有自己的解释。

但就我而言,我认为这是因为世界的基本规则包含数学规则。或者更大胆,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数学。当然,这里的数学不是指我们现阶段所掌握的数学,而是指完整的规则体系,这一体系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数学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质,而我们所掌握的数学不过是这一体系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已。

既然宇宙本质上是数学的,我们能想想宇宙是在一个超大的坐标系中,而时间和空间则类似于坐标系中的x轴和y轴。当然,这听起来不像是一个严格的物理假设,但更像是一个疯狂的猜测,因为空间有三个方向,而不仅仅是一个y轴。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想象坐标系尽可能简单一懂。

宇宙处于以时空为横轴和纵轴的坐标系中,其运动发展和变化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可以用函数或方程来表示。函数或方程在坐标系中的运算结果表示为函数图象,即我们所能感知的宇宙。

这个函数可能是一个非常大而复杂的方程,也可能是一组大得难以想象的方程。但无论怎样,这些方程式掌管着我们的世间百态,宇宙万象,无一能逃脱其中。我们的宇宙自大**之时不断膨胀而发展成精彩纷呈的当下,正是一个方程式在坐标系中从原点开始,在时间和空间两条轴上不断取值并通过方程式运算,最终以函数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

是的,这一想法无疑投向了决定论的怀抱,与现代量子物理学对世界的基本认识相违背,可是物理学本身不就是在不断摧毁经典及重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么,谁又能说量子物理学的随机论是一定正确的呢。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3

感性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用人文的眼光看量子历史

不知道是否天生文艺命、文科脑袋,即使是这本说是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写的物理史话,我本人还是看不进去。对于里面的公式理论,我仍然一头雾水。不过,对于一些关键词,敏感的我还是有感觉的,所以我决定用感性的人性眼光来写下这篇博文的阅读感受。

不如让我带你一起去看看这些关键词?

一、 性格

不是有句老话吗: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本书中,人格确实决定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最终能够走上学术道路的多远。

阿拉果因为他的不自信和没有勇气,放弃了在那篇《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后注上自己的名字,最终使他失去了“物理光学之父”的称号,注定了一生的遗憾;而普朗克性格上保守的那部分,使他在亲手叫醒量子这个幽灵之后又亲手否定了它……而卢瑟福那种独特并且懂得欣赏的艺术的眼光,使得他成为一名“物理伯乐”。不仅他自己非常出色,他的学生也个个出众:量子论创始人之一的保罗·狄拉克、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得维克、中途转行的布莱克特、强大加速器之父沃尔顿和考克劳福特、诺贝尔奖得主索迪、赫维西、哈恩、鲍威尔、卡皮查、贝特等等。

这长得有点烦人的名单还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卢瑟福以其独特的眼光和精湛的教学技术,将一块块玉(不仅仅是玉)雕刻成了晶莹剔透、熠熠生辉的宝藏。这名伯乐的实验室甚至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

波尔,和卢瑟福一样,也是同样的求贤若渴,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使当时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甘愿围在他的身边,海森堡、约尔当、莫特……人们都想到哥本哈根来,充分地感受这里的自由气氛和波尔的关怀,并形成一种富有激情、活力、乐观态度和进取心的学术精神,即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伟人们都不例外。在物理学中,伟人品格的美德是成功的关键,但有时它是一种消极的激励。像性格内向沉默的赫兹和狄拉克都甘愿放弃大学教授高薪的职位,自愿留在小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最终,前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准确性,后者掌握了海森堡体系的精髓。

二、 牛顿

不知道牛顿算不算是一个词呢?当我很小的时候,牛顿对我来说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普通的苹果落在我们的头上,通常只会招来诅咒;但普通的苹果却选择落在牛顿的头上,而牛顿的头与我们的不同,换来的是思考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那句“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激励我尽力地向前看,向前辈榜样学习。牛顿对大海的谦虚比喻,说自己是海边的孩子,拿起贝壳玩耍却没有发现真相,曾经激励我不断向真理前进,在取得一点成就后不敢有丝毫的骄傲。教科书吹出的泡沫一直笼罩着我,美化着我的未来。

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历史可能远不及我的幻想。牛顿的平果故事可能只是为了赢得胡克平方反比定律的优先权。牛顿那句巨人名言,可能是为了委婉地平息与胡克在光的问题上的争拗甚至是恶意揶揄胡克的身高(胡克实际身材矮小)。

牛顿关于海边小孩的寓言,可能是抄袭了别人的名言,加上了自己的名字,以示谦虚,因为牛顿从未去过大海。这本书颠覆了我对牛顿太多的想象。我甚至不相信我完美的偶像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卑鄙、固执、复仇的普通人,就像普朗克不相信自己发现的量子一样。在这一点上,我甚至没有力气发泄。

但一转念,可以想到,人无完人。也许牛顿根本没有想到,我们会把他想得这样完美,而他这些缺点,除了是他的形象更加活生生、有血有肉之外,完全不影响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整个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使得科学最终摆脱婢女地位而获得完全独立的象征人物,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集大成的科学体系的创立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不管是伽利略、麦克斯韦、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他们都无法赶上对方!

三、天才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4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阅读《上帝掷骰子》这本物理书,阐述了量子论的故事。对于量子的接触,我映象最深的是微信上传的一个小**,一个科学家利用量子技术,做了一张透明的塑料(也许不应该这么叫),科学家躲在塑料后时立马就隐身了。读完这本书,我知道量子不是那么简单。

刚开始读书时,我大致阅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上帝呀,没看懂。真想放弃算了,一本开头就看不懂的书,真没有兴趣读下去的。看到大家每天都在积极打卡、汇报阅读进度,我有点后悔。每个人都可以坚持好好读书。我怎么能这么容易就放弃呢?

好吧,拿出学生时代的学***。

我准备了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坐在电脑前,准备用最原始的方式来阅读,也就是读几段,写一条笔记。例如,德国科学家赫兹做了一个铜球试验来证明电磁波的存在,这是麦克斯韦理论所预言的。人们喜欢用赫兹这个名字作为频率单位。就这样,我用啃桑叶的精神,每天读两章,每天记一个简单的笔记,写完这本书。

整本书看完,内心深处不禁为科学家们喝彩,被科学家们的精神所感动。量子论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一个个的科学家们,都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去验证,去辩证,他们在追求科学真理路上矢志不渝,他们推动着社会无与伦比的进步。

这本书也渗透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很短。在第四章中,我们了解到汤姆森和他的女婿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和他女儿的女婿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想:如果我是一个科学家,我的孩子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吗?

真有点印证了我们的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5

感性阅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

史话》

——用人文的眼光看量子历史 不知道是否天生文艺命、文科脑袋,即使是这本说是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写的物理史话,我本人还是看不进去。对于里面的公式理论,我仍然一头雾水。可是,对于一些关键词,敏感的我还是有所感悟的,所以我决定用人文的感性的眼光写下这篇读后感。不如让我带你一起去看看这些关键词?

一、性格

不是有句老话吗:性格决定命运。在这本书里,的确,性格也多多少少决定了众多伟大科学家最终能在学术路上走多远。阿拉果因为他的不自信和没有勇气,放弃了在那篇《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后注上自己的名字,最终使他失去了“物理光学之父”的称号,注定了一生的遗憾;而普朗克性格上保守的那部分,使他在亲手叫醒量子这个幽灵之后又亲手否定了它??而卢瑟福那种独特并且懂得欣赏的艺术的眼光,使得他成为一名“物理伯乐”。不仅他自己非常出色,他的学生也个个出众:量子论创始人之一的保罗·狄拉克、中子的发现者詹姆斯·查得维克、中途转行的布莱克特、强大加速器之父沃尔顿和考克劳福特、诺贝尔奖得主索迪、赫维西、哈恩、鲍威尔、卡皮查、贝特等等。这长得有点烦人的名单还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卢瑟福,利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精湛的教学技术,把一块块璞玉(应该不只是璞玉)雕琢成晶莹剔透闪亮夺目的珍宝。这名伯乐的实验室甚至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波尔,和卢瑟福一样,也是同样的求贤若渴,他出众的人格魅力使当时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都甘愿围在他的身边,海森堡、约尔当、莫特??人们都想到哥本哈根来,充分地感受这里的自由气氛和波尔的关怀,并形成一种富有激情、活力、乐观态度和进取心的学术精神,即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哥本哈根精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伟人们都不例外。而在物理上,伟人们性格上的优点固然是成功的要素,但有时却又是一种反面激励。像性格内向沉默的赫兹和狄拉克都甘愿放弃大学教授高薪的职位,自愿留在小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最终,前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准确性,后者掌握了海森堡体系的精髓。

二、牛顿

不知道牛顿算不算是一个词呢?在我很小的时候,牛顿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普通的苹果掉在我们头上,通常只会惹来一顿臭骂;但那颗普通的苹果选择掉在与我们不同的牛顿的头上,就换来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牛顿那句“如果我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激励我尽力地向前看,向前辈榜样学习。牛顿那个说他自己是海边的一个小孩子,捡起贝壳玩玩但还没有发现真理的大海的谦虚比喻,曾经激励我无穷尽地向着真理进发而且在取得少许成就之后不敢有丝毫骄傲之情。这个由教科书吹起的泡泡一直笼罩着我,美化着我的未来。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历史可能远不如我的幻想。

牛顿那个苹果故事,可能只是为了争赢与胡克的平方反比定律的优先权。牛顿那句巨人名言,可能是为了委婉地平息与胡克在光的问题上的争拗甚至是恶意揶揄胡克的身高(胡克实际身材矮小)。牛顿那句海边小孩的比喻,也可能抄袭了别人的名言再加以自己的头衔以示谦虚,因为牛顿从来没有到过大海。这本书颠覆了太多我关于牛顿的想象,我甚至像普朗克当初不相信亲手发现的量子一样,不相信原来我的完美偶像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气、固执、记仇的普通人。说到这里,我甚至没有力气了,泄了底气一般。但一转念,可以想到,人无完人。也许牛顿根本没有想到,我们会把他想得这样完美,而他这些缺点,除了是他的形象更加活生生、有血有肉之外,完全不影响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是整个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使得科学最终摆脱婢女地位而获得完全独立的象征人物,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集大成的科学体系的创立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伽利略、麦克斯韦、达尔文,还是爱因斯坦,都不能望其项背!

三、天才

记得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汗水)。不错,这句话也曾激励过我无数次。当我再长大一点的时候,我才发现真相。原来后面还有一句“但是没有那百分之一的天赋(灵感),是万万不行的。”真的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呵呵。

转回正题,其实天才真的是物理学进步的原动力。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光微粒说创始人牛顿,27岁就任卢卡斯讲座教授,是最年轻的卢卡斯教授;写出完美简洁深刻又对称的麦氏方程组的麦克斯韦,34岁就完成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论电和磁》;量子发现者普朗克,普朗克72岁被推举为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级名誉会员,美国选他为物理学会的名誉会长;量子力学第一个版本撰写者海森堡、波恩和约尔当、广狭义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我不想数了。如果不是天才,他们怎么可能在自己最精力充沛的时段充分展露出自己最骄傲的才华?物理学上粒粒明星璀璨夺目,每一个都是凭着天才的脑袋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物理殿堂,更是由他们这些天才的脑袋,在明明看似风平浪静太平盛世的物理世界刚建成不久,就重新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再次推翻这个体系并重新来过。天才,天才,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就见到天才这两个字,因为我几乎没有见到有哪个真正名留青史的物理学家真的不靠天赋只靠汗水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教科书上说他小时候数学只有一分,而且动手能力极差。但事实上,德国小学的评分标准,一分是最高等级,六分是最低等级;而爱因斯坦弹得一手好小提琴,这就充分证明了“动手能力极差”的谬论的荒谬可笑。

我完全无意贬低普通人抬高天才,我只是想说明,天才是罕有的,也是在物理发展历程上essential,但幸运的是,上帝把天才多拨了一点给物理。

四、虎父无犬子

聪明的基因应该是会遗传的,所以有了虎父无犬子的俗语。JJ汤姆逊的儿子GP汤姆逊推翻了父亲电子是粒子的观点,证明电子的波动性,同样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两夫妇在1903年共享诺贝尔奖,而他们的女儿约里奥·居里也在1935年和丈夫分享诺贝尔化学奖;尼尔斯·波尔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波尔的第四个儿子埃格·波尔,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而回溯到以前波尔的父亲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也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的提名??累累的名字不胜枚举。优秀的基因功不可没,但完全归功于基因,就免不了有点“宿命论”的感觉。所以我更强调的,是科学家家里同样优秀的学术氛围、钻研吃苦精神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认为这些,才是虎父无犬子的根本原因。

五、未知

我们学院的院训是“人文日新”,这句话用在物理史上,可以说是“物理日新”,妥帖不过。因为日日新,所以你无法估计明天的物理会变成什么模样,充满未知的神秘感,也许是这种神秘感使得众多天才为之倾倒,败在她的石榴裙下。看数百年前,由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和经典热力学(加上统计力学)共同构成的经典物理殿堂,曾经是那么金碧辉煌,是经典物理帝国全盛时代的象征。看上去是多么尽善尽美,物理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终极意义,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发现了。甚至有人说:“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这意味着人们只需在细节上做些修正和补充,更加精确地测量一些常数值罢了。但好景不长,两朵小乌云从远方飘至这殿堂的上空,以太的不存在和黑体辐射实验和理论的不一致,又私下收聚能量,准备给那个金碧辉煌的帝国一次无情严峻的洗礼。当人们发现量子物理可能是物理学的终极归宿时,他们又失望地发现,超弦、M理论傻傻分不清楚。另外,你又能否确定,在量子物理学最终建立之后,是否一切都大功告成呢?物理学是否又再次到达一个看似尽头的尽头,我们的后人只能在之上做修补。你又能否确定,以后不会又有两朵三朵甚至更多的乌云纷至沓来,再次卷来一场狂风暴雨,把我们的知识体系再一次砸个稀巴烂并引发新的革命?你我都未知。所以物理仍然在路上,并将会持续好一段时间。

我的读后感更多的是对整个物理学而不仅是量子力学感性感受,也许与题目有些偏颇。但是希望你会明白,这正是人文的魅力。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6

《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由曹天元著作,介绍量子力学的科普著作,写得非常风趣。后记中,作者一再的强调,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仅仅是爱好而已,原本这个系列只是在新浪**,成书大约也是巧合。

但是看了全书,打心底感慨,能把量子物理的发展和原理理解到这个程度,作者本身也快成神了。不得不由衷的赞叹一句,高手在民间啊!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通过她,我看到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那五彩斑斓的物理学发展过程,见识了那一个个闪耀星空的物理大师的风采。从小我只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只知道他有三只破烂的小板凳,只知道他的相对论是多么的伟大;中学以后,我只知道光有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是在微观领域的科学,物理学还有两朵乌云没有消散——这些都是多么肤浅的认识啊!

也许有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量子力学和我有什么关系?的确,表面上来看,这么多年不识量子为何物确实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量子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日常生活中的电脑和手机就是量子科学发展的最好例证。虽然,在读完全书后的现在,我依然不知道量子为何物,或者甚至可以说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量子究竟是什么,但是这一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却足以让我们每个人为之着迷、为之振奋,因为她已完完全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从牛顿建立经典的物理学体系到玻尔等一系列现代科学巨擘创立量子力学,作者娓娓道来,从波粒二象性的争端入手,波动学说支持者与粒子学说的支持者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海森堡的不平等原理、薛定谔德猫、狭义相对论等看似晦涩难懂的物理术语也在作者的作品中生动活泼,并对这些科学发现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量子力学向近代的发展造就了核工业等现代社会的支柱,而这些改变世界得源泉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光干涉实验。万物规律的神秘性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同时,科学家们地八卦,也让我对这些高中时期的“闲着没事研究致使有无尽的题做不完”的“恶魔”们,有了更温情地认识。

近年来,随着希格斯玻色子和引力波的发展,我们对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有了更加自信的期待。究竟物理学的终点是不是哲学,唯心论与唯物论“一人骑二马”不相容的观点是否在本源上是一家,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越辩越明。

为人类所有那些敏锐聪慧的大脑鞠躬!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7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作者曹天元先生对量子论是十分投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研究量子论在科学领域上有什么重要贡献,但是他对量子论历史的精彩描述却吸引了众多门外汉的兴趣,并开始对这一理论略有所知。

从书名来看,我们不难知道这启发于爱因斯坦着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错误,霍金也如此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个量子论的发展历史却都是围绕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却难以解答的话在进行着艰难的论证。而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书名就足以成功地引发了我们这些入门者对这样一本科普读物的兴趣,渴望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当然,好的书名充其量也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书里面的内容。我想除了一些专门的学者,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认可这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至少从我所知道的信息来说是的。它主要讲述那段让人本觉得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历史,然而事实证明,幽默的笔风、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让《上帝掷骰子吗?》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让普通的人们也能尝试去一探量子论发展历程的究竟。

不过,虽然我是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说实话,也只是记住了个大概而已,这就好比说当年我们初高中时候学的历史课,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曹庆元先生的文笔着实让我深刻记住了我以前只从课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会像我以前所接触的教科书一样,只是简单地将人的生平简介列出来而已,他把他们的性格加以夸大化、趣味化,让科学家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我看到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时,我是有点惊叹于爱因斯坦的执迷的。毕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经让我几乎相信伟人们是完美的,他们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确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年幼时的困惑。另外要说的就是书中饭后闲话的部分,通过这个部分,我才知道原来我初中所认识的浮力定律的来由的故事是这么的薄弱无力的,自由落体实验是否在比萨斜塔出现也是无从考证的它让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认知上有巨大错误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在学校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尽管诚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只是一篇非专业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学普及大众。虽然说《上帝掷骰子吗?》并不具备最严谨的语言,但是作为让大众了解一些科学常识的平台,它做的十分杰出。仅从作者运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详细描述出量子物理历史的行动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对量子物理的热爱,他广阔的知识面更是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们阅读书籍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识量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吗?我渴望着能有更多这样的读物让我能在阅读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学知识!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8

纪念青春——《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400字:

有幸在年幼时读到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就像开启了一场沿途风景绝妙的旅程。

本书从”波粒之战“写起,这场争端贯穿了前半部书;而来到20世纪,随着波粒二象性被广泛接受,后半部书转而以双缝干涉实验为切入点,介绍各种量子理论对世界本源的解释和探索。庆幸的是以我的贫瘠功底,借着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竟也开启了这个全新领域的探索。

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乘坐莫比乌斯纸环,体验高速世界的奇境,寻找那股神奇的青春之泉,触碰皇冠上的明珠,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令人神往。

多想回到那个伟大的年代,量子论横空出世,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倒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各路高手华山论剑,我仿佛看到普朗克导出能量不连续时的吃惊与犹豫,仿佛看到海森堡推出不确定性原理时的激动与兴奋,仿佛听到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激烈的论战,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如此让人激情澎湃。

如今重谈物理再无当年的汹涌,也未曾想过短短几载一个人的心境能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但愿这颗赤子之心长留,仅以此献给年幼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