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成成烽火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5-09

最新成成烽火观后感(分享11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烽火少年》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1

岁月如逝,一眨眼几十年飞快的过去了。人们迎来了一个自己当家做主人的新世纪,虽然时光的河流可以让我们忘记往事,但是人民依然铭记着那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这新中国成立的途中,发生过多少感人肺腑的事迹啊!

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转瞬而逝的流星,而是西西岛上彻夜不熄的明灯。信念让你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

邱勋先生写的《烽火三少年》,看着看着,不由自主的让我们回想起那个时代:十四岁的贫穷女孩冬梅,不顾个人安危,从敌人严密封锁的战场上,救出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女战士陈虹,并和弟弟石头、留孩一起为女战士巧妙掩护和精心疗伤,帮助她养好了伤,找到了上级并重新组织起抗日武装。

过去的社会,穷人给富人当牛做马,富人到处期压穷人,还嘲笑穷人,不把穷人当人看,那悲惨的`社会令人痛不欲生。可如今有了共产党的存在,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共产党是人民的引路人,共产党的诞生,让人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就是新中国。

也许在今天,这一切会被一些人视为单纯、幼稚和可笑。但我们坚信,为今天的崇高物欲、追逐享乐,以及许多人日渐颓靡、躲避崇高的精神状态相比,昨天的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伟大的誓言,那些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仍然是高贵和辉煌的,仍然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

是啊!在烽火中成长的少年,心中燃烧了高昂的斗志,誓死与敌人周旋,是党给了我们幸福生活,是党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共产党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好多书,《烽火三少年》印象最为深刻。它讲述了三位少年在烽火岁月成长并勇敢抗日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十四岁的女孩冬梅,不顾个人安危,从敌人严密封锁的战场上,救出严重负伤的女战士陈虹,并和弟弟石头、留孩一起为女战士巧妙掩护,精心治疗,帮助她养好了伤,找到了组织。她们机智、勇敢、毫不畏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和冬梅相比,我感到很惭愧。我们现在生活的无忧无虑,比冬梅好上百倍,有时我却不珍惜,太不应该了。《烽火三少年》中的三少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怎样做一个好少年,让我懂得了应该为他人着想,遇事应该沉着,冷静。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3

最近,我阅读了《抗战家书》一书,该书先后再现了左权、彭雪枫、赵一曼、戴安澜、张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英烈们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以及甘愿为抗日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之情。其中既有热血男儿在战场上恨不能杀尽敌人的叹息,也有铮铮铁骨要与家人、朋友分离时的铁骨柔情。

这里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戴安澜将军的光荣事迹:1942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中国派出一支远征军开赴缅甸,支援英美同盟军,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所部第200师在缅甸同古与日军遭遇,双方发生激励战斗,最终第200师以牺牲8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0余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的胜利,这一仗打出了军威、国威。不幸的是戴安澜将军在同年5月的朗科地区突围行动中牺牲,战斗开始前,戴安澜将军留下了两封家书,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说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将军的两封家书,一封是写给妻子的道别信,一封是写给朋友的托孤信,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催人泪下。体现了戴将军对妻子的亏欠和对孩子的无限思念之情,然而,面对战争,面对国家乃至民族危亡,戴安澜将军毅然离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慷慨奔赴战场。每当我读到这里,鼻子酸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恨自己不能和戴安澜将军一起共抗日寇,为国而战。

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无数的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持,我很自豪看到当今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纵然国家目前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这些绝不是我们可以背叛我们祖国的理由,我相信只要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中国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再是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将越来越好。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4

《烽火少年》讲述的是在战争时期,一个来自延安的姑娘——白雪,为了寻找吴晓宇。吴晓宇的父母是游击队成员,他们为了保障吴晓宇的安全所以要把他接到延安。

白雪在途中认识了一群当地的孩子,她要向孩子们打听目的地里的游击队员,想与他们组成一个一个团队,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对抗日本人时,日本的飞机突然轰炸,在这危急时刻白雪救了孩子们,但她也受了伤。孩子们知恩图报把白雪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养伤。

晓宇也想探望白雪阿姨,但是由于晓宇的二叔是中国人的叛徒,大家都不让晓宇接进白雪阿姨。不久,晓宇的二叔发现了藏在山洞里的白雪,并把她抓进了牢里。孩子们都很伤心,怀疑是晓宇告的密。但是后来当他们知道晓宇的身世后向晓宇道歉了。孩子们和晓宇一起救出了白雪阿姨。但是白雪为了救晓宇,替他挡下了那颗子弹,牺牲了。

观后我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想一下现在我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庭,身边又是一个没有战阵的社会。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白雪阿姨他们相比我又是那样的矮小,真是自愧不如!我因该学习白雪阿姨舍己为人的精神。我因该珍惜这美好的一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我现在仍就梦想着,自己也能和这样一群伙伴去经历同样一次冒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去面对挑战,就战胜困难,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旅行啊。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5

坪城地势高耸处,点缀着几处烽火台的遗迹。

作为古战场最后的痕迹,他孤傲的一直延续着他原始的风貌。倔强的与自然界做着最后的抗争。尽管在辽远的古代他们被作为信息传递唯一行之有效的硬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可随着时代的推进,科技的发展,他们的存在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作为时光的验证而孤立无援的矗立在山顶,任凭风雨斑驳,自生自灭。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这样详载;上建圆屋覆之……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火筒。置旗一面,鼓一口,弩两张,抛石、垒木、停水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被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卒,知文书、符牒、转牒。而如今也只能从这些记载中去揣摩想象烽火台最初的模样了。

离家不远处,有一个叫榻墩子的烽火台。因为整个建筑上部基本坍塌,只剩底部宽厚的夯土层,人们便习惯称他为塌墩子。墩子是自古沿传下来的称谓。自古以来很多称谓在历史的烟尘下黯然消失,被人遗忘。继而以新的称谓替代。就好像小时候,祖母一辈人没有厕所这一概念。均称后楼,如若方便就谓去后楼,如果放置现在,后辈人一定觉得陌生稀奇。我们小时候常跑去塌墩子上奔跑嬉戏,所以记忆比较深。中国历史遗迹太多,而疏于打理。塌墩子也因数百年的高龄而近迟暮。破败,颓废,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他同岁月的烟尘一样抹平消失而后归于宁静。变成记忆。

闲暇时,我就会跑到山顶,停靠在他的脚下。去听风的的声音,去看辽远的戈壁荒漠。想象着数百年前的狼烟生活,想象着数以千计的勇士在他的脚下同入侵的蛮夷搏击刺杀。狼烟四起,士卒在青春的烈焰下,怒目圆睁,手持长矛。风啸马嘶,血浸战袍。也绝不容许蛮夷践踏城池半步。遂即兴作诗一首以作纪念。

烽火台啊

我是你的士卒

在上上个世纪

纵使与你一起坍塌

也不会放下长戢

热血燃烧的青春啊

请为我作证

我的战马绝不容许

让我倒在黎明之前

我也不要与你割舍

让青春如烟尘一样零落

活着

就是决战于敌人的心口

用来祭典

插在你头顶的帅旗

待我含笑归来故乡

就在不远处

以母亲的名义啊

将我安葬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6

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在那兵荒马乱的抗日时期,信念支撑起了贫困孩子那颗爱国的心,让他们坚强成长。

回顾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少年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国尊,信念使他们勇往直前。冬梅。石头和留孩就是其中的三个。他们虽然都只是一群十岁的孩子,贫困的家境让他们看透了凶残的日本鬼子和阿谀奉承的卖国贼。于是,他们带着信念,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茁壮成长。

冬梅年仅十四岁,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奶奶,还要照顾比她小的弟弟,但她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从敌人封锁严密的战场,救出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女战士陈虹,并和弟弟石头。留孩一起为女战士巧妙掩护和精心治疗,帮她养好了伤,找到上级并重新组织武装。因为信念,让她坚持下来,勇敢面对。信念,让她明白了许多……

当读到背叛八路的胡一杰假情假意地从留孩口中窃取到陈虹同志的下落时,我的心被油然而生的愤怒添满;当留孩辛苦赶路,在伪军到达八路军根据地前将扫荡的消息报告给上级时,我不仅连声叫好;当冬梅为报告根据地前站岗的士兵有敌人的消息而不幸被捕,我心如刀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藤田用打火机点燃了关着儿童和老人的塞满稻草的岩洞时那心满意足的微笑!足足燃烧了两个小时的大火和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怒火燃烧。那久久不散去的浓烟裹着沂蒙山儿女的血海深仇还有十几个老人和婴儿的冤魂!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已那凶残的嗜血本性,这么多无辜的百姓就成了他的'牺牲品。沂蒙山燃烧的土地将永远牢记这笔血债!

正因为有如此深仇大恨,三位英勇无畏的少年才能奋勇向前,血海深仇造就了他们永不动摇的信念,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的确,一个没有信念的人或是不能坚持信念的人,只能平庸的了却一生,信念会让你摆脱困难,奋发图强。

阳光缓缓的照进房间,我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熊熊的火焰,还有那三个孩子坚毅的面庞。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7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认真地阅读了《烽火昭平》。重现在我面前的是当年昭平的烽火硝烟:在血雨腥风的60年前,飞机刺耳的呼啸声,从天而降的炸弹爆炸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声,烧杀掳掠声,那是日寇在蹂躏着昭平——我们广西这个最偏僻的小山城。

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日军铁蹄的蹂躏,使得我们大片国土沦丧,人民生灵涂炭。大敌当前,昭平人民成立了“昭平民众抗日自卫作战委员会”,我们昭平这座小山城成为1944年大疏散的大后方,黄姚成为广西省工委的落脚点,千家驹、何香凝、高士其等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及文化名人聚集昭平,组成抗日统一战线,浴血奋战,共赴国难,昭平人民与美国飞虎队的飞行员结下了半个世纪的国际情谊。这些仁人志士用自己筑起一道抗击敌寇的新长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值得我们青少年儿童不断地反思和阅读。读了《烽火昭平》,使我深深懂得,落后就是弱者,落后就是无知,落后就要挨打。据说,当日寇的八架飞机盘旋在昭平上空时,有人还指着说那是大鸟呢!可想而知,那时的昭平人是多么的闭塞和无知,我们的国防力量是多么的落后和薄弱。假如,换成是60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空的今天,在我们的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在我们的国防科技力量雄厚的今天,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蒸蒸日上的今天,那日寇定是望而却步,它的铁蹄决不敢也不能踏进我们神圣的国土半步!一个比我们广西大不了多少的小国来侵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岂不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吗!岂不就是飞蛾扑火吗!是的,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我们青少年儿童担负着科技兴国的重任。我们只有从小掌握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60年前的刀光剑影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那激昂的民族气节依然激励着我们奋斗的豪情,60年前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已由我们的先辈完成,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任重道远,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家乡的历史,使我更爱家乡,更爱家乡人民。我要坚定地踏着前辈光荣的足迹,为昭平的经济腾飞而努力学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我深深知道:和平、发展、幸福来得多么不易!我们今天要做的是——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8

8月19号哪天我读了一本少年红色励志烽火三少年的书,这本书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

它讲述一个十四岁的贫农女孩冬梅,和她的'弟弟还有几个朋友,不顾个人安慰,从敌人严密封锁的战场上,救出了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女战士,并和弟弟石头,留孩一起为女战士巧妙掩护和精心治疗,帮助她养好了伤,找到了上级并重新组织起抗日武装。说明了三位少年英勇无畏的成长经历。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像和他们在一起一样,一起参加了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们的勇敢。善良。机智。聪慧让我羡慕和嫉妒,在哪个时代,那样的生活条件下,有着这么一群勇敢的孩子,他们太棒了,想一想现在的我如果也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会和他们一样吗?我想会的,因为我也有着一颗善良勇敢的心,我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9

我没登过长城,但并不意味着我不是好汉。我知道,很多登上长城的人照样成不了好汉。

然而,任何人似乎都不能否认,长城绝不是一段墙,不是。长城应当是冷兵器时代的杰作。或许在一个朔风凛冽的清晨,一段墙就这样堆砌起来。这是真正的墙,墙头不安静的草频频点头,点头,却不屈服。

远方的战马丢弃了耀武扬威的机会,它们站在风里,看这段墙正在凄婉的哭声里融化,哗啦啦哗啦啦。然后它们低头寻找最鲜嫩的草,它们找不到,这些草点头,却不屈服。

后来的一个叫赢政的男人,让战马屈服,也让野草屈服。我在遥远的现在追忆,将一段又一段破壁残垣连接起来,像贯通一条青灰色的血脉。流淌的,是男人的血,女人的泪。

燃烧的是狼的粪,凶悍的动物用它的排泄物向人们挑衅:我们和你们一样好战。人群和狼群是没有区别的,如果说一定要有,就是人会烧狼烟,会求援,会发动战争。现在的烽火台,安静、干净,用疲倦的身躯迎接人们热烈而兴奋的脚步。

烽火台还在,长城还在。戚继光的大名也还在。你一定认识他。他抗击过倭寇,也修筑过长城。整部明朝在,不,是整部中国史都在孜孜不倦地修筑这道奇观。结果呢?长城内外,硝烟弥漫,这道墙是为了隔离熏天的欲望,还是为了挑逗诡异的战火?结果,结果就是中原战乱,而西方人正紧锣密鼓地修筑起海上长城。

戚继光说过:中国,少一道海上长城。那青灰色的墙砖面对着炽热的炮弹,渗出了冰冷的汗……

长城应当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残疾。或许有过疼痛,有过鲜血淋漓,那些属于记忆,还属于长城本身。它在演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奇。牛与羊乖乖地吃草,乖乖地等待屠刀施行的葬礼。

长城不允许安静,好动的人们朝上面砸一把石子,吹一阵口哨。留下伤痕,带走眼泪。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10

《淬火成钢》的成功主要在史诗品格的打造上,这表现为对历史风貌的真实再现、独到的细节描写、巧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里,我想着重谈谈细节的艺术魅力。

该剧有较多精致的细节描写,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毛泽东悄悄将自己的新鞋换给农民,穿走农民破烂不堪的'旧鞋的情景。通过这个细节,既让我们看到当时农民生活的极端贫苦和穷困,也让我们意识到,叱咤风云的一代领袖如此亲民、爱民的行为实际是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的一种表征。另外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是,山城堡大战前彭德怀在红军高级将领集合后点名时,第一个点到的就是已经牺牲的刘志丹,但得到当时所有人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一声洪亮的“有”既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同时也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一种集体回应,是烙印在共产党人灵魂深处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抱负和信念。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设计,未显丝毫的人为痕迹,因而才深深嵌入脑海、深入骨髓,从而实现了艺术以真情震击心灵的目的。有了诗性情感的融入,才有了史诗品格内涵的丰满与厚实,才使真实的历史有了引人入胜、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成成烽火观后感 篇11

一封简短的家书,一段漫长的硝烟岁月。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重读抗战家书,我深切地体会到爱国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的情感。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在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里,多少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只身上战场从容赴死,仅仅依靠着一封简短的家书联系远方的亲人。在这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中,有“为国而战,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有“为时代而死”的吉鸿昌将领……为了国家兴亡,他们放下儿女情长,以满清热血保家卫国。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读完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我泪眼婆娑。这是戴安澜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孤军奋战,视死如归。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铮铮男儿的满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简短的家书,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儿子对年迈母亲的想念,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为了国家的存亡,戴将军舍小家,顾大家,不能给母亲尽孝,不能与妻子长相厮守,不能陪伴幼子长大成人,将自己的所有责任、将家庭的重担全部抛给妻子。他是儿子、父亲、丈夫,更是一名中华儿女。他有愧于妻子、家庭,却无愧于国家。为国而战,事极光荣,戴安澜将军为此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从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我体会到了一个铁血军人以身殉国的赤子之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像戴安澜将军一样为了祖国生死存亡而抛家弃子,奔赴战场的革命先烈们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豪、敬仰和骄傲。

伟大的爱国主义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硝烟已经散去,然而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的劫难和伤痛却是永远无法抹灭掉的,它在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战争、不忘国耻,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继续传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取了和平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战火年代,我们深刻德感受到一封家书的弥足珍贵,而在这个通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更要珍惜亲情,充分利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多与家人沟通联系。

文章来源://www.fw76.com/fanwendaquan/14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