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书笔记。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读后感分享] 初三读书笔记之三》,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还在做着她们的清梦。我最爱的栀子花白里透黄,悄悄倾吐着芳香的蓓蕾。玉洁冰清宛如刚出浴的美人,细嫩的花瓣被天工巧匠雕琢出优美的弧度,就像舞女缎面的裙摆上匀称的荷叶边。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一个爱穿裙子的女孩,抱着奶油色的猫,痴痴地望着——正如想要披上最洁白的婚纱的清纯女孩——田维。
留下半亩花田,骑在纸背上的灵魂化蝶而去——去天堂——如“她”所说,一定是披上白纱的天使,插上洁白的翅膀,载着她纯洁的灵魂和爱恋,在她向往的澄清的蓝天上游弋。
在她清丽隽秀的文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对生命的解读和诠释,是对幸福执着和向往,是深深的爱恋和最忧伤的情愫。在她哭泣中的笑靥后,是乐观、坚强,和对一切事物的温柔与爱。面对死神,田维牵着爱的手,在等待、哭泣又站起中,用文字审视和鞭策灵魂,成就了对生命中花落的泰然接受、对花的深深爱恋。
也许,一杯咖啡,对于田维来说,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因为,她总可以在苦甜苦甜的香气中,品味那份只属于她的咖啡,荏苒一段忧伤的时光。在生活的咸咸的海水里,寻找海鸟和鱼的爱。一片浪花,是浪漫的遗产,是田维的爱,更是田维的心,也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感恩我们所爱的一切,用明亮的双眼和它最温柔的目光,去发现美,就像你明天就将失去光明。那么,生活会添上一抹温馨,也在你心房的屋角,留上一朵化不开的紫色的云,留在记忆的深处,藏在它那最柔软的角落。
窗外,月朦胧,鸟朦胧,双双对对的呢喃,也有两处闲愁。梦中,一个叫田维的女孩,她是最美的天使……
其他人还在看
[读后感模板]繁星春水读书笔记之三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悉心准备的“[读后感模板]繁星春水读书笔记之三”,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儿,一朵朵如同一位位亭亭玉立的矫情少女,端庄秀丽的盘坐在自己的根地,舒展着自己优美的身姿,梳洗着各自缤纷而雏嫩的脸蛋;草儿,碧立青青,用它那最纯朴的身躯点缀着干燥的泥土地,以优雅而慵懒地簇拥着凛凛的花儿。
高挺粗壮的树干,密密麻麻的树枝,长满了苍翠欲滴的绿叶,如同与树为伴,日日夜夜,用它们颇有的生之绿茵忠实的陪衬着树儿,又宛如是树那千丝万缕的发丝,一头的绿发,那样绿得葱郁,那样绿得漂亮……
天空,那样的蔚蓝,蓝得比水更静灵透彻,仿佛是那慈爱的母亲,包容着我们人类的孩子,用她那宽大的身躯呵护着我们,用她那双水灵灵的眸子洞悉世间万象……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我在深深地想:还有谁比冰心奶奶更了解这个变化万象的世界呢?还有谁比冰心奶奶更加能体会这世界上那血浓亲情的爱呢?还有谁比冰心奶奶更能理解世界的真理呢?
然而,《繁星·春水》在悄然中,在无声无息中,真情亲切地告诉了我:人生的道路,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运气,一半掌握在命运之神的手里,而一半,却,停泊在心灵的那一片天空。在那片世界里,充满了人生的真谛,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也埋伏着许多危险的“原子炸弹”,而,宝藏,要靠挖掘,要靠虚心努力的挖掘!但,炸弹,只会毫不留情在好逸恶劳的恶懒者前瞬间爆发。
《繁星·春水》里,写满了冰心奶奶只言片语的小诗,写满了冰心奶奶高尚风格的思想的碎片,栩栩如生,有如童话,有如诗意的山水画,又有如风情柔美的油画,在这几句小小的言语中,知道吗?它,竟然包含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引人深思,感人肺腑,沁人心脾,有谁的心,不会为这缥缈的几句而摇动呢?
[读后感模板]《培根漫笔》读书笔记之三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模板]《培根漫笔》读书笔记之三”,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本书就是他的言论集。“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本书不喜欢有三,一是基于培根的背景,所处时代,当时所处地位,写本书的基调,都是为了国家,把女王利益高于一切的基调;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师职业,职业和权位使然,需然环环紧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证据一样;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论题,都是在谈大道理,教人如何为国,出发点是为国家上层人士,与如现实的生活相距甚远,我更喜欢发自普通人心底的书籍,描述人心灵的故事。
当然本书肯定是好书,喜欢有三,一是里面有很多文章,如谈天性,谈胆大、谈爱性……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内容,特别是谈天性一文,让我感触颇深,对小孩的培训上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最后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长野草,所以让他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二是这本书是本伟大的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时期小孩子,我个人感觉就是必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里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让小孩熟记于心,教与他们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励为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细细品味的哲理性语句,当认为生活对自已不公,受尽折磨时可是疗伤的哲理文字。
并且可以肯定,他绝不是一个依仗家庭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他的随笔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圣经》是很有研究的,或许可以对其中的篇章信手拈来(虽然一些片段出现了错误);他对历史深感兴趣,对于历朝各代的王侯将相之事如数家珍;至于希腊神话更是融汇在各篇随笔之中,着实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读后感分享] 《海底两万里》突出读书笔记之三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分享] 《海底两万里》突出读书笔记之三”,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本书确实值得去看,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情节构思可以说正是凡尔衲写作的一大特色。海底两万里》是海洋通俗小说的科幻门类,书中的尼摩船长是个海上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为了民族的仇恨而漂泊海底,这部作品的情节结构与流浪汉小说一脉相承。海洋通俗小说进一步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首先是科学性,凡尔纳的作品向来就以科学性强而著称,几乎他的每本书都涉及到了各类科学,海底两万里也不例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海洋知识之广,是其他海洋小说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以及对海底的描写,无不体现出他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
人物方面,我个人并不特别喜欢尼莫船长这个人物形象,虽然他的博学;他的创造力;他的勇敢等等都令人钦佩。但尼莫船长似乎有些极端。(例如他对人类的仇恨)我最喜欢书中的那个仆人-康塞尔,他对主人的忠诚及他的才能是值得肯定的。首先在文中开头部分,他在得知他的主人要去参加危险的捕鲸,甚至有生命危险是果断的选择了与主人同去,尽管教授表示过他可以不要去但他仍然决定追随,这是值得肯定的。还有在落水的时候,他看到主人落水自己也勇敢地跳了下去,难得的忠诚。
[优质读后感] 云朵上的学校读书笔记之三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读后感] 云朵上的学校读书笔记之三”,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书《云朵上的学校》,这本书写的十分精彩,下面来看一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做过小学教师,儿童读物编辑和儿童刊物主编。十九岁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现已出版童话,小说五十余种。
在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装噩梦的黑口袋》和《装好梦的粉红色口袋》,这是一个神秘的学校,老师蜜儿每天都会收集孩子们的梦,好梦装在粉红色的袋子里,噩梦装在黑口袋里。在这个学校里,每个孩子都会快乐的学习。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学习最重要的是发现。
好书推销,《会唱歌的猫》,《小白的选择》,《塔顶上的猫》……
2022读后感推荐 初三读书心得:小船小船读书心得2写作范例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2022读后感推荐 初三读书心得:小船小船读书心得2写作范例》,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其实,《小船,小船》是一篇中短篇小说集,《小船,小船》就是一篇中短篇小说,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小说,例如:《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芦花飘飞的时候》……
《小船,小船》这篇中短篇小说的内容是: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芦芦,他有一个对他非常亲切的刘老师。因为芦芦的脚瘸了,所以,刘老师天天摇着小船来接芦芦去上学。可是有一天,刘老师不舒服,又不会游泳,头一晕,便掉进了水里。从此,芦芦沉默了,变得爱发火,爱哭,正因为失去了比妈妈还亲的刘老师。后来,又来了一个名叫刘小玲的老师,虽然小玲老师也是对芦芦很好,天天摇着小船来接芦芦上学,但是,芦芦并不喜欢她,因为她跟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甚至性格都和刘老师有很大的差异。后来,小玲老师跟芦芦坦白了:其实,刘老师是小玲老师的亲姐姐。
刘老师的确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她很矮,很瘦弱,不会游泳,但是,她待人很亲切,尤其是芦芦,对芦芦说话不会那么直接,比如说:“你的脚是怎么跛的`?”“生下来就这样吗?”“还是以后病的?”这之类的话。还有刘老师很喜欢吃芦芦给的芦根,可是小玲老师却说:“别吃这个,不卫生,这里头说不定有多少寄生虫呢。”也许,芦芦也喜欢吃芦根。可怜的芦芦啊!
小玲老师也很亲切,但是,芦芦并不喜欢这种性格:说话直接,背芦芦上小船的时候没刘老师的稳,高高大大的。但是我相信自从小玲老师承认事实以后,她和芦芦的关系一定会变好的。小船,小船,希望你能带给芦芦一片美好的天空,不要再让这个残废的孩子的心忧伤啊!
[推荐读书心得] 初三读后感:品李逵-《水浒传》之二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推荐读书心得] 初三读后感:品李逵-《水浒传》之二”,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可谓是一个“义”字当头,书中有108位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逵。
书中总少不了他骁勇善战的身影,凡有战斗他必冲锋在前。有一次,宋江不让他参加。他一气之下,抡起板斧,独自杀到凌州,冲破北门,杀掉贪官,运着府库银两得胜归山。
招安后,天子派他等去大战辽国,他独自一人领步兵一千本想打入城中,可却遭遇陷阱,但其男儿本色让他丝毫不惧,独自杀入敌方阵营,使敌方兵力大损。原以为他是想在宋江面前证明自己,但这其实是他的本色——英勇无畏。
宋江因误吟反诗被捕,午时三刻即将问斩。他不顾危险公然劫法场,两手握两把板斧,从空中跳下来,手起斧落,刽子手人头落地,最终与众好汉一起救出宋江。
宋江在喝了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怕他坏了梁山名声,便叫他来骗他喝了毒酒,准备毒害死他。得知真相的李逵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说了句:“生前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甚至还要求与宋江葬在一处,这是何等义气!他忠肝义胆,让我赞叹不已。
这些都体现了《水浒传》中的“义”字。但是李逵身上除了“义”,少不了一个“莽”。
在所有的战斗中,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此举固然对敌人的杀伤力不小,但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之下也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
上梁山后,他思母心切,于是回沂州接***,翻越沂岭时***被老虎吃了,于是李逵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先杀了小老虎,小老虎死了使得母虎来寻仇,想都没想又莽撞地杀了母老虎,这就又惹来了雄虎报仇,只好又与雄虎搏斗,最终一连杀了四虎。虽然为母亲报了仇,可是细细想来,他不顾后果,不顾能力大小,这是多么的鲁莽的行为啊!
虽然鲁莽,但也是为母报仇,合情合理。这让我不禁想到他的孝母之心,可谓是天下仅有。当他看到宋江父子团聚,公孙胜回家探望母亲,顿时萌生思母之念,不禁啕嚎大哭道:“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于是不顾自己尚被官府通缉,决意回乡取母上山过几时快乐生活,这是怎样的拳拳赤子之心!
当他想要怒砍“假李逵”时,听得“假李逵”谎称家中有九十***,于是慈悲心大发放了他,还夸赞“假李逵”有孝心,给他十两银子让他做生意,好改邪归正。
我欣赏这样的李逵,他的“勇”,他的“义”,他的“莽”,他的“孝”。
读后感参考: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篇三)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读后感参考: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篇三)”,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周我读完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是一本全世界著名的小说,此书十分精彩,我读完之后像看了一本无图漫画一样。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我推荐大家都要看。
这本书讲了格列佛在航海的过程中,突然一股巨浪把他冲到了一个地方,那是小人国。小人国里有很多小人,他们不到六英寸大,他们最后试图要杀死格列佛,结果格列佛逃出来了。他再次出海,船失事了,他漂流到了大人国,大人国的人高60英尺,他们把格列佛当作宠物看待,最后格列佛逃出来了。格列佛再次出海,由于事故,来到了马人国。
马人国的人都是十分聪明的,而且他们都是会说话的马,分为高低等。格列佛又逃出来了,他再次航海,来到了骑士国(这一块我最注重)。骑士国的人都是在天上的,他们生活在飞船上,他们十分精通天文学,他们和我们的重量差不多,头十分大,眼睛是突出的。长的像外星人。他们把格列佛认为是低等生物。最后格列佛又逃出来了,最后他回到了家里。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写书的作者就像真实见过似的,很有想象力。我还感受到了每一个事物都有自我的长处,都有炫耀自我的时候,但是它们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也要从中受到歧视。
读后感参考: 《目送》读书笔记(篇三)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参考: 《目送》读书笔记(篇三)》,欢迎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为您带来帮助。
爱与忧愁
——读《目送》有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起初是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鼻头一酸,难以释己。每个人的生命中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这几个词仿佛道尽了天下父母与孩子一生的缘。只因这一句,我读完了龙应台这本散文集——《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分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整本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待生命的那样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以及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关怀。各辑的主题之间交叉串联,既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整部集子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开篇之作的《目送》截取了作为女儿和母亲的龙应台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自己的父亲和儿子情感碰撞的场景:在送儿子儿子华安上小学时,儿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不断地回头”;等到他十六岁送他去机场时,儿子却径直往前走只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追赶的背影——这是一种多么无奈、难舍、失落、寂寞的感受啊!而在医院探望年迈的父亲时、在棺木前最后一次凝望父亲的容颜时作者静静的伫立、久久的凝望又多么让人心痛、让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两端;母亲女儿,
双重角色。在这样的两极交错的过程中,作者带领着我们慢慢领悟了生命中的伤逝与不舍。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远去的那个人的身上承载了我们的关切与期盼,不舍与眷恋,就仿佛他的离开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与生命。对此,作者发出了这样一种生命的慨叹“不必追”,这既是自我内心的不甘与感伤,也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放手的勇气。“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代人,内心的情感一样汹涌澎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老一辈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殚精竭虑,作为“外乡人”却能够为儿女“在贫穷和战乱的狂风暴雨中撑起一面巨大的伞”,在文化传承意识中恪守古训——“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龙应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浓烈的责任意识,当龙应台去任教的大学报到时,父亲会因为自己是用运送廉价的饲料车送的女儿而感到羞愧,认为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故而“只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在对待自己老去的父母时,仿佛像是在照料刚刚出世的婴儿一般,温柔细致: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擦拭身体,让自己年幼两个孩子陪外公说话,为完成父亲魂归故里的遗愿而不远万里返乡;而患上了老年痴呆的母亲更是时刻牵动着龙应台的心,为母亲摆起“胭脂阵”,为母亲洗头、按摩、看鸟、买棉质的内衣,每次探望完母亲总是要提前一天就开始安慰母亲等等这些细节,读之令人动容。
华安华飞这一代人,在经历由孩子向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后,开始抗拒母亲的呵护和唠叨,追求自我的独立。大儿子早已是那个头也不回
的前行渐远的身影,还停留在母亲记忆中的“白胖的小卷毛”华飞,也会因为与母亲在一起时母亲孩子气的表现而觉得丢脸,一个箭步冲出五步之遥,指责她:“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面对这样的变化时是免不了要失落的,她想要走进自己孩子的内心,却总是被阻隔在外——好不容易自己的大儿子念的大学就是自己任教的大学,以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沟通和交流,却“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但是在《为谁》一文中,孩子也表现出自己温情脉脉的一面:看母亲在孩子们离开后,连菜都懒得买,懒得做,擅长烹饪的儿子花三个小时在超市挑选东西,又回家为妈妈一丝不苟地示范做正宗西餐。龙应台原本以为儿子是要自己学会后做给他吃的,没想到儿子却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这样的对话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身份角色往往会出现交错和逆转,给予和付出是一个循环的圈。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不如说它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情。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但如果你曾转过身去与那双眼睛相对,你会明白,那些目光,你无法承受,我们都无法承受。所以,当龙应台以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女儿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慢慢离去时,那种无言的震撼才会更加猛烈地击中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最难以割舍的地方。而目送,则成了爱最惨烈的割舍,成了最无法言说的忧愁。全书的感情基调仿佛就是“爱与忧愁”,所以尽管是散文集,但每篇文章都沿着这个基调串联起来,精彩绝伦,异彩纷呈。
《目送》写出了每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的脆弱和失败,心
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读《目送》一书,你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作者对人生的深长之思和瞬时感悟 这些对人生的体悟,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对于谙熟佛教经义的龙应台来说,她所历经的这些人生遭际、所感受的这些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情感,也许是九生九世前佛祖就已安排下的火中栽莲。“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唯有曾经苦乐,才能通达人生的澄澈之境。
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