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读后感1000字。
我们为您推荐的文章是“幻灭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深入其中阅读后所得出来的结果,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寻思撰写专属自己的读后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幻灭读后感(篇1)
一场始于颜值,止于死亡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说它轰轰烈烈,因为它违背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阶层和宗教,有人艳羡,有人嫉妒,但最终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
安娜,在17岁时嫁给了大她20岁的卡列宁。(那时她不懂爱情),当时卡列宁是具有名誉薪水高的政府官员,这样的婚姻在100多年前的俄国也是很正常的婚配。符合我们所说的郎才女貌吧。男方有钱、有名誉、有地位,安娜是个美女。这样的婚姻在今天看来也很正常,现在多少妙龄物质少女看见钱权俱备的中年大叔不都是生扑吗?安娜也是个物质美女吗?我的猜测而已。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孤儿出身,在叔父的抚养下长大,即我们所说的原生家庭不幸福。从小没人爱,应该长大了也不会去爱。(这是他的硬伤)。他只具备在学校和社会中学到的责任义务,性格内向,在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好朋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他抱着同情的态度。安娜认为他丑,无趣,但他把他全部的感情给了安娜,而且对安娜的出轨,一直抱着宽容隐忍的态度,他给了安娜富裕尊贵的生活。所以才使得结婚了十年的安娜仍然是光彩照人的,而不是像她的嫂子道丽那样的黄脸婆怨妇。
安娜的美,她的光彩,她的生机,吸引了青年贵族佛隆斯基。佛隆斯基是个有前途,漂亮,有上层关系的侍从武官。
他们一见钟情。安娜认为是他唤起了她多年深藏的心底的爱情。在当时,在俄国社会的贵族中,这种私情经常有,但是大家都隐瞒罢了,但安娜不愿意欺骗自己,就像飞蛾扑火,只渴望燃烧,却没有想到结果。
于是安娜抛弃孩子家庭和佛隆斯基私奔,为了她重生的爱情。
恋人间的爱情怎么能不沾染世俗的气息。虚伪邪恶的上流社会拒绝了安娜。使她孤立,绝望,只剩下佛隆斯基的爱情了。而佛隆斯基认为那些对爱情的保证是那么的俗气。他需要他的社交,他的自由,他独立的生活。不和睦开始了。
嫉妒的安娜认为他的爱情减少。她也想做一些事情来弥补内心的空虚,比如写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小册子,但这并没有让她内心平静和充实。安娜最恐惧的不是心变了,而是感觉变了。一个抱怨不断,一个觉得太累。褪去了爱情的光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真实面目表现出来了。安娜需要掌控,佛隆斯基向往自由。
人生存的痛苦,是需要欲望与情感的同时满足。安娜为了追求爱的欲望,而抛弃了骨肉之情和友情。安娜两手空空攥紧了她的所谓的爱情。却时刻感到它的消失。冷淡开始了,她没有办法来改变,她只能用爱情和姿色来控制它。安娜现在用她看一切东西时的那种清楚的看法来看他和她的关系,认为佛隆斯基所追求的,与其说是爱情,毋宁说是虚荣的满足。
幸福的不可饶恕的日子太短。
安娜被嫉妒,猜忌,失落,孤寂,恐惧,空虚,无聊,厌烦,绝望等包围。眼中的世界全是虚伪肮脏和丑陋。住在她心中的恶魔和他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的唯一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是死!
安娜用死来惩罚他,以逃避所有的人和自己。
丑,无趣的丈夫像牛粪,养育了安娜这朵娇艳的花。年轻帅气的青年贵族用爱情扼杀了她。
从文章开始阅读,我一直对卡列宁怀着同情的态度:丑,但有能力。无趣,但有责任感。没有出轨,没有丑闻。而对安娜婚外爆发的爱情一直在冷眼相看,这样的爱情在世俗的冲击下能够长久吗?是不是因为我这中年妇女的心态呢?
谁对谁错?永远无解的千古爱情之谜。
爱可以让人生,也能让人死。
幻灭读后感(篇2)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爆炸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大量信息,然而,随着信息的快速增长,快速阅读和信息超载成为常态。我们越是追逐速度和效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幻灭中。
读书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新鲜的观点,学会如何思考,提高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但有一个现象现在很常见:从在线新闻到社交媒体,我们的精神注入目光更加短、深度更浅的内容。那么读物的选择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什么样的书可以让我们跳出这个陷阱呢?
我的意见是,我们需要先有一个读书的计划,然后根据这个计划选择对我们有用的书籍。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应当认真地读完每一个单词,理解作者的意思,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读完之后,回顾自己的所得收获,思考如何可以用这些知识改善生活。
当然,阅读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苦涩与困惑,这时,我们不应急着放弃。可以写下几个字条或注释帮助我们理解,也可以和有类似阅读经历的同伴讨论,取长补短。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阅读时间和方式,需要制定好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方式,坚持到底。正确的阅读方式是读书不贪,有针对性地挑选及坚持阅读有价值的书籍。仅有的在线阅读时间可以用在了解新闻、社交和轻松放松身心上,而正式的阅读时间则留给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的读物。
总而言之,传统的读书方法对于人类的思考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可以让我们更有效地从书籍中获取营养。避免快速阅读和信息过载的幻灭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高质量地选择和享受读物,我们会有更好的人生和智慧。
幻灭读后感(篇3)
就这样,静女士生活在幻灭的循环中,从希望到幻灭,从幻灭到希望,然后是下一个更大的幻灭,它一次又一次地开始。《幻灭》正是通过对静女士的幻灭历程刻画了在那个时期人们的普遍的生活状态,曾对革命抱有巨大的热忱与希望的人们都经历了心的幻灭,在新的希望的黎明到来之前,不断徘徊于黑暗的幻灭中。
然而作品在描绘静女士对是否投身革命的思想交战中,有一段话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肯定,“没有了希望,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因为人知道希望。既有希望,就免不了有失望。
失望不是痛苦。没有目标和希望的生活是痛苦的!”然而,对于静女士来说,盲目地怀有希望以及不断地幻灭却是其注定的命运,其性格的怯懦与犹疑使得其必然难以坚定地怀抱希望,而希望一旦破灭又势必对自己、对人生产生怀疑。因此幻灭的不是希望,而是心。
幻灭读后感(篇4)
当激情与现实碰撞时,原本美好的人性会慢慢改变,坚定的信念也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
因此,斗争成为功利的附庸,成功成为金钱的奴隶,但这是社会责任还是个人过错?既然我们在年轻一代的个人奋斗中,又该何去何从?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坐标?【wj62.com 泡泡演讲稿】
并从鲁西一代青年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人性衰落的悲剧中寻求启示。
《幻灭》作为巴尔扎克“作品中居首位的著作”,集中了作者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思想感受.而正是这种对金钱刻骨铭心的恨及对金钱的那种不离不弃的渴望,使巴尔扎克对这个社会看得不能再透了,但他只能按现实主义的原则描绘出一幅又一幅风景画.吕西安作为这出独幕剧的主角,则肩负了巴尔扎克对金钱的斥责及对青年人命运出路探索的使命.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讲
1789年,惊天地,泣鬼神的法国大革命,使一切都变了样,“拿破仑在一七九三年是革命党,一八○四年戴上铁铸的皇冠。一七九二年时高呼不平等毋宁死的健将,从一八○六年起制造一个新兴的贵族阶级,后来路易十八也承认了。现在,住在圣日耳曼的贵族不允许在国外活动
有的做高利贷,有的做生意,有的做小肉饼,有的做厨师,农民和牧羊人。”总之,一切都翻了身,一切又都刚刚开始:箍桶匠成了索漠城里的超级首富(《欧也妮—葛郎台》);面条商摇身一变穿金带银(《高老头》);就连一个“大熊”也拥有了自己的葡萄酒园(《幻灭》)。
巴尔扎克不无嘲讽地写道:“拿破仑的榜样,使多少平凡的人狂妄自大,成为十九世纪的致命伤。”吕西安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性格正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吕西安是1815-1830年前后青年人的典型.巴尔扎克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关注着这个时代青年的遭遇和命运,深刻而又令人信服地使人明白青年们如何由个人奋斗纷纷走向失败的前因后果,富有启示性地告诉人们,青年的命运是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在那革命与复辟的艰难日子里,贵族阶级的复辟并不能维持他们的原有地位,资产阶级的地位也尚未牢不可破”。
幻灭读后感(篇5)
两个月,我终于读完了笛安的小说集《妩媚航班》,此时我的心境比起初读“龙城三部曲”时又有所不同了。中短篇较长篇而言更紧凑,更锋利,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更考验作者的叙述能力——如何在短短万字的篇幅中构造激烈的矛盾冲突,勾勒丰富的人物形象。而笛安又一次令我惊艳,十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如此出色,径直刺入我的内心。她执着于描写滚滚红尘中情态各异的挣扎着的人们,就像一位踽踽独行的传道者,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传达——关于时间的洪流怎样冲淡了所有的爱恨,关于尖锐的灵魂怎样被磨去了风化的棱角,关于我们所嫌恶的、愤慨的、厌弃的是怎样无法摆脱地渗透进一切的生命,关于飞蛾扑火般的执念是怎样在悲壮的一瞬间化为了永恒。
说到底,我们与那些放不下的行囊,都在这一趟无奈又精彩的航班上。
《姐姐的丛林》:隐秘的成长
第一篇小说,即使文笔尚且稚嫩,但无论是对作者还是读者,其意义都是非凡的。笛安的母亲、著名作家蒋韵在代序中谈到读完《姐姐的丛林》后的震动:“是什么,是怎样严峻的、严酷的东西,让我们的女儿,一下子就长大了?”我相信,小说中主人公林安琪的成长,也一定带着笛安自己的影子。
说说那两个深刻地影响了安琪北琪姐妹俩的人物——绢姨和谭斐吧。我深深地理解北琪对绢姨的那种迷恋,那是对自己想要却无法得到的生活的狂热向往,类似“龙城”里南音对江薏的情感,只不过要浓烈得多。绢姨的生活宛若热烈的火焰威士忌,入口的烧灼感带着一抹奇异的痛苦,却因此更加美妙。当她流着泪拥抱着北琪,对她一遍遍地重复“男人都是混蛋”时,北琪终于感到自己是她所需要的,感到自己终于融进了她绚丽的影子,拥抱着自己的奢望。然而,北琪最终选择离开这个影子,走向自己的人生,这便是她的破茧成蝶了。
而谭斐,小安琪心动的对象,更是贯穿了所有女孩的青春。总有一个少年,在一个懵懂的女孩眼中,他宛若上帝派来的大天使,笼罩着童话耀眼的光环。于是,即使这个女孩再平庸不过,她也能为了自己的天使,多几分义无反顾的决绝与美丽。更何况是天赋异禀的安琪。于是,一幅幅凝聚心意的唯美画卷,令那个少年为他的才华倾倒。王子与公主的天作之合,闯过了无数阻隔才最终相聚,原本童话般的情节却戛然而止,草草收场——不因其他,只因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初恋永远令所有人难以忘怀,可它如同晶莹剔透的水晶,美轮美奂却脆弱易碎,禁不起时间洪流的冲刷。故事的最后,长大的安琪与谭斐在离别之际重聚,那个忘情的拥抱,是拥抱挚爱之人,更是拥抱曾经奋不顾身爱过的自己,拥抱那段无可替代的青春年华。
谭斐对安琪说:“长大了。”而故事外的我们,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欢笑悲伤,经历了一次隐秘的成长。
《莉莉》:宿命的羁绊
这是一则动物寓言——不,谁说动物就没有这样鲜明的爱恨呢?
莉莉,妩媚的莉莉,骄傲的莉莉,勇敢的莉莉,执着的莉莉,她是一头母狮,是丛林的女王,可命运偏偏把她和猎人紧紧绑在一起。猎人爱抚着刚刚出世的她,却开枪杀死了她的母亲;猎人养育她幸福成长,却在她长大后把她丢回山林,任她自生自灭;猎人在她最艰难的时刻拯救了她,却果断的命中了她丈夫的心脏,让她的孩子落下了残疾。莉莉的苦难由他而起,而幸福却也源自于他,他是她的父亲,她的情人,她的仇敌,她的宿命,是她最恨的人,也是她最爱的人。正是这样盘根错节的牵绊,才让这个故事变得如此动人。
在这个故事里,我最在意的角色其实是猎犬巴特。他自始至终陪伴在猎人身边,目睹了一切爱恨纠葛、悲欢离合。他对莉莉兄长般的爱绝不少于其他任何一个人,对猎人也是忠心耿耿,面对这两者间的冲突与抉择,其实他是最为难的。然而他始终恪守所有的默契,尽全力把满心的爱分给每一个人,他明白有太多的事情无能为力,只能留下一个或无奈、或不舍、或温柔的目光。
文末,猎人的家终究还是只留下了莉莉、巴特和他自己,这样的结局与起始连成了一个意蕴深远的圆。当莉莉把前爪搭在死去的巴特尚且温暖的背脊上时,我忽然醒悟了——原来这个故事是在说,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平静地接受一切的命运,我们所要学习的,不过是怎样在命运面前优雅地接受自己的无力,而不是横冲直撞、头破血流。这不是妥协,正如莉莉所说:“生命不是为了放纵,而是为了承担。”
《怀念小龙女》:我原谅你所有的罪恶
这似乎是一个狗血无比的故事。小龙女和“我”海凝是最好的朋友,两人却都爱上了医生孟森严。海凝设计迫使孟森严和小龙女分开,最后小龙女在一次空难中离世。
然而冰冷的情节背后有太多的触动人心,关键就在于海凝和小龙女错综复杂的关系。海凝对小龙女的爱始终是张扬的、深挚的,可她为什么又会对自己一生的知己下此毒手?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情?我想不是。灰暗残酷的少女时代造就了她根深蒂固的自卑,她是多么想忘记那个肮脏阴狠的自己,然而美好的小龙女无疑是在一次又一次提醒她是多么不堪入目。终于,当小龙女的光辉达到顶点时,她再也无法承受心中泛起的嫉恨与自惭,却又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再清楚不过,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他在构陷挚友时无声地泪流满面。
可是感谢这个故事终究让海凝得到了解脱。宛若圣洁的欢乐女神的小龙女转世为那条温柔的鲤鱼,用她的包容融化了海凝的一切追悔与恨意,即便这或许只是海凝的臆想,但轮回与因果还是让故事多了一份光明与温暖。其实我们都是海凝和小龙女,我们自己或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正是光环围绕的中心,而黯然失色的朋友内心深处总会有些许的妒忌。可我们终究会理解、会原谅对方潜藏的那一点罪恶的影子,因为我们终究将相依为命。光明的友情正是因为有了一丝阴影,它才能走下神坛,在滚滚红尘中浸染繁杂的人性。
海凝释然了她所经历的一切折磨和痛苦,正如小说中所写的:“如果你真的已经感到了起点和终点都是罪恶的话,如果你真的感觉到明明是无望的但还必须要忍耐的话,那就是修行。”人生原本便是苦,经历这一场场伤痛,反倒变得坦然而通透了。
《光辉岁月》:我怀念的
本就是以歌名为题,我的随感倒又安了个歌名。不过,这两个四字短语合成一句,便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一切了。
谁不怀念光辉岁月?当你经历了无数风浪最终安定下来,你便突然怀念起从前那段随波逐流的日子,那时的生活永远盈满新鲜血液,虽然辛苦,却过得趣致而充实。谷棋就是如此,她在事业风顺、家庭美满之时,偶然邂逅了一位和她有相似改名经历的客户陈浩南。他就像打开她记忆之匣的钥匙,无意或有心的几次来往,让谷棋一步步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沉沦。那些旧日的歌曲,黄家驹,陈百强,一切都让她回想起曾经对事业的热情,对生活的好奇,以及对用浪漫与激情浇灌成的爱情的向往。于是她在已告别青春的年纪,又勇敢地尝试改变自己的生命。我相信,她一定彷徨过,犹豫过,但她最终还是对自己说:我搏一把,只是搏一把。在人生已浇铸成型的时刻,她又要把一切摔碎了——可是那个原本要陪她一起搏的人终究还是离去了。最后的一条短信:“我忘不了你。”是啊,忘不了你,更忘不了那段光辉岁月,可我们还是输了,输给这个蛮不讲理的世界。
“杜鹃声里斜阳暮”,好在我们还有回忆可追寻。谷棋的人生终究是乏善可陈的了,而我们呢?或许我们曾经也像她一样拥有一段绚丽的时光,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身边已是物非人也非,而我们自己也成为了茫茫人海之中的区区一粟。当你发现总有一些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就想想自己当初的模样吧,它或许会变成一种活下去的意义。如果生命失去了自由,那我们便尽力维护最后的尊严,因为我们总要在这个仗势欺人的世界里,狼狈不堪地活下去。
想说的终归无言。笛安还年轻,她的小说传达的是那些年轻时才会有的热情与追求,即便有些想法在时间面前可能显得无足挂齿,但它们的确深深地唤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可惜,这样的共鸣,身边却无人能理解、能与之分享——也罢,我还是去做那孤芳自赏的水仙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