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导航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3-05-16

[参考]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700字。

有关“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是76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在平时要写感言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每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活动或者重要时刻。会上台发表一下对于某些事的感言,感言有利于更好地去释放我们的情绪。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1

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xx个记者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几乎都是在忙碌中度过,也许我们正奔波在采访的第一线,用纸和笔记录着新闻的点点滴滴,又或许,我们正在电脑前,为一篇稿件字斟句酌。这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我们在忙碌中践行着记者这个职业的责任与担当,在忙碌中体味着工作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冷冷的立冬时节吃着烫烫的饺子,爽!想着明天是记者节,为自己再喝一杯酒:一路走来,五味杂陈。之后,钻进厚重的被子里狂睡。天亮时,管他鸡叫不叫呢,该起来就起来,开启这新的一天!加油!

明天就是记者节,很多节目、文章、讲座、活动都在聊记者该怎么做,我发现越是远离新闻现场的学者、大腕们,越有或妙语连珠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或悲天悯人或发人深省的论述。真正在新闻一线的人反倒说不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记者管不了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心里有一点东西去坚持就是了。

如果我们越界了,请用法律限制我们,而不是暴力。法律在限制的同时也能保护我们,而暴力只会剥夺这个行业的安全感,无人敢将她作为“一辈子的事业”。

记者节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记者的我都在忙碌着。来不及好好回味,来不及好好庆祝。其实,不仅这个日子,一年到头,我都在忙碌,忙找新闻线索,忙采访,忙写稿。因为忙碌,我常常被家人埋怨;因为忙碌,我常常扫了好友的兴致。十年了,从事记者这一行整整十年了,“忙碌”与我相伴。然而,我却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我的生活缤纷而多彩;因为这种“忙碌”,我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风餐露宿、终日奔波是我们生活特色,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我们经常性工作。当火海逼近的时候,我们要迎面而上;当洪水肆虐的时候,我们要向前披波;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2

"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由焦作日报社和市林业局联合举办的植树活动,种下了爱心树。

9时,小记者们已排成整齐的队伍,手拿铁锨、提着小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简短的仪式过后,植树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有的用铁锨挖坑,有的手扶小树苗,有的给小树苗浇水,有的给小树苗培土,个个干得热火朝天。

有的小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植树,看到自己种下的小树苗非常高兴。我以后每年都会来看我种的小树,关注它的成长!”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自己植树的情景,你栽树,我浇水,大家对自己的小树苗呵护百倍。随着年龄的长大,这样的植树活动已经很久没有参加过了,这一次和小记者们一起体验植树活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在回学校的路上,我想到了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近几年,由于我们人类乱砍滥伐,许多树小时候就夭折了,大自然中的绿色也越来越少,造成许多小鸟没有了栖息地,我们的环境也越来越差!我们希望能用我们的微薄之力为大自然增添一抹绿色。

在这个植树节,我们不仅亲手种下了我们的爱心树,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成长"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3

春天到,春天到,植树造林绿化好,3月13日,我迎来了参加小记者团后的第一个植树节。

一大早,我和其他小记者们坐上了大巴车,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我们很快来到了梅岭山上。在山庄主人给我们讲了植树的要领后,大家分成几个组,就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有的丈量,有的挖坑,有的打水,还有的运树苗。我和小伙伴配合的非常默契,有力气的男生负责挖坑,我负责树苗定位,另外一些人负责填土和浇水,5颗树苗很快被整齐地种到土里。我还有一项圣神的工作,检查和扶正种歪了的树苗,仿佛树苗都感激地向我弯腰致谢呢,我心里高兴极了。

由于大家齐心协力,60棵小核桃树很快就种好了,看着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树苗安了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几只燕子快活地飞来绕去,好像在感谢我们为它们增添了一片新的绿地。我想,小树长大了,可以移种到需要的地方,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硕果累累,真正为人类做好事。我也要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4

去年记者节,是因为一个报道没有出来而有感慨,今年的记者节是因为一条祝贺短信而记得,当然,今年记者节也是碰巧,刚刚也有自己一个专题报道出来了,但因为是关于政协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领导来电话,还是搞得人有点担心,生怕触及政治,可说,记者节,不是记得是媒体同业者的一个节日,更多是让我们记得,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感慨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媒体的生存,媒体从业者的发展。

记者,是一个让人荣耀的称谓吗?但在体制内,很多人都自谓是记者民工,在社会上又出现封口费一事,真真又是让人感觉有点自甘堕落。记得研究生毕业那会,虽然有很多机会,但作为导师五个弟子的唯一一个去了媒体的我来说,是对自己一个信念的坚持,还是对老师的一个安慰呢!至今,或许我不是最好的,但在于学新闻的,难道理想不是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吗?理想与现实,考虑眼前利益,其实也着眼于发展前途。

做记者,不仅在于外部环境,同时也在于媒体自身的环境。面对利益诱惑,面对阻扰,面对重重的探访真相的困难,作为一个有想法,有坚持的记者,或许我们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环境,我们所寄生的媒体环境也是一点都不理想,那我们,工作是否就真是就为了谋生呢?在我身边,在我的同行圈里,我感觉,除了养家糊口,大部分人心底里其实都还是有些精神寄托的,这一点精神寄托,不仅在于我们在探寻真相,报道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或是满足老百姓的娱乐享受,更实际的,其实还在于我们其实可以帮助到人,我们有一种工作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心里,来自尊重,来自于社会及人们对记者的期望。所以,话说回来,记者行业,这个行业是有职业信仰、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但如果在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生存环境变得更糟糕的情况下,我们的坚守,难道就是能超脱现实的吗?

在对记者有太多寄托、太多期望的同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对于民众的人心呢?每一个人,除了职业的这个身份之外,每个人也都是社会民众的一员,对家庭,对亲朋戚友,对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爱心、是人的怜悯之心,是人的上进求尊重之心。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个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严,所以,对于记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担当,记者与民众有区别,但同样,民众也当有自身的要求。民众媒介素养,或许说的是一个专业问题,是公民素养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点,都想在保障自己权益方面有公正对待之时,那就不仅需要对记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时也在于每个人都希望记者那样一样希望自己,这样,记者不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专业,同时我们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与失望同在,荣耀与失落同行,记者工作是一份光荣,也是一份辛苦,在记者节说记者,不仅在于媒体从业者的要求,同时也在于民众的期望和努力。环境,不单独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5

3月12日下午,我们小记者准时来到学校集合,参加了由《江南晚报》组织的植树活动。通往阳山的公路上,到处是春的气息,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花儿随风舞蹈,小草露出了勃勃生机。我们在车上一路看着风景,一边聊着天,所以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阳山,开始了2个多小时的植树活动。

我和黄毅轩、冯程坤、李欣颐分为一组。来到现场,我们看中了一颗较为矮小的树,可是这棵树苗被另一颗粗大的树压着,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怎么也拖不出来。这时,叶老师刚好走过,看到大家这副窘境,便过来帮助我们。可是大树苗的树枝已经和小树苗缠在了一起,非常难分开,于是冯程坤和叶老师扶住大树苗,我们其他人将小树苗“拯救”了出来,并把小树苗移入坑内。接下来该填土了,黄毅轩负责寻找松软湿润的泥土,我和李欣颐在他的探路下,用铁铲将找好的泥填入坑内,冯程坤负责把小树苗扶正,将大块的泥土踩碎、压紧。小树苗在大家齐心合力的努力下种好了,我们把满载着希望的爱心植树卡挂在了小树苗的身上,祝愿它茁壮成长。

地球妈妈需要绿色,让我们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吧!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6

3年前,当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体验这个节日所带来的荣耀与快慰时,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与执著便悄然注入笔端,融入生命中的每一天。

3年的新闻工作历练,虽然不算很长,但我从心底珍视这3年,感谢这3年来让我付出的一切,也让我拥有了很多。新闻工作让我们能在变化万千的生活中,更多地关注责任与大义,关注普通人的视角,更多地感恩生命,感悟生活……

11月8日,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在这个剧烈转型的时代,记者的职业光环正慢慢褪却,“无冕之王”的称谓正渐行渐远。然而,这个职业仍然承担着社会太多的期盼:正义、真相、良知……

很多人被这样一段文字感动: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想,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认清了虚伪和欺骗。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

这段话让我们明白记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记者对于一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似千钧。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讯息,只为让微弱的声音变得响亮,让真切的声音传得更远。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最近的距离讲述细节,只为让模糊的画面变得清晰,让生动的画面传得更远。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持续的激情逼近真相,只为让缺失的公正变得充实,让公开的阳光照亮世界。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悲悯的情怀表达同情,只为让人际的冷漠变得温暖,让温暖的情感充溢心间。

在采访中,我们或许会碰到险滩、暗礁,前行的每一步或许都会步履维艰,但我们更要坚定步伐,因为我们不能愧对“记者”这一称呼。

记者节,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新起点和加油站。记者的事业永远追逐时代,没有终点。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7

人,总要有良知,做记者的,更当如此!

一辈子做记者,终身无悔!因为,我爱这个职业——就像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多次聆听过他老人家的教诲。他一辈子都在做记者,七八十高龄了,还在倾听百姓声音,为他们鼓与呼。

当然,我更感谢我的领导李秀平,她虽然是位女同志,却是铁肩担道义,是杂志社的编辑、记者的保护神,是我们杂志社和我们每个人的的灵魂,这样的领导,没有部下不爱她的。

还有,感谢那些被批评的人,虽然被批评了,虽然因为被批评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但还是能够担当,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呈现出大海般的心胸。

正如11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版摘录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总局党校2015年秋季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说得那样:决不能视“监督”为麻烦,决不能错误地认为“提意见就是唱反调”,决不能以“维护团结”的名义压制批评监督甚至对批评监督搞打击报复。对党员干部而言,能够容忍批评,才是真正的胸襟;能够接受监督,才是真正的自信;能够从谏如流,才是真正的智慧。闻过则喜,择善而从,才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自己不是最好的记者,但我敢说,我是讲良知的记者,一个不会出卖自己灵魂的记者!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8

一如阳光每天倾照大地,种子蛰伏发芽,秋风春雨冬雪夏花,而我们一如既往行进在赶赴新闻的路上。第17个记者节到来之时,我们在这里为全市新闻工作者送上一份虔诚问候和暖暖祝愿。

或许此时,我们比任何时候更能深刻领悟新闻的含义,更加体会媒体的责任,更应对当下和未来满盈信心。

上述这一番感言,基于面对新兴媒体强势崛起和挑战。在推进传统媒体融合、多元、转型发展的探索中,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清醒。这种智慧和清醒,或可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路径判断和应对选择。

我们应当清醒,“转型”不是“转行”。在一片“转型”声中,传统媒体究竟如何“转”,往哪里“转”,怎么“转”?“型”在何方?有无“定型”?很多传统媒体因此自乱阵脚,把自己“转晕”了。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传统媒体“转型”,绝不是“转行”,再怎么“转”,“本色”不能变,“底色”不能丢。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基于“新闻”和“媒体”的发展与做强,是以互联网思维,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创新理念、创新手段,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把传统媒体办好、办活、办出水平、办出效益。

我们应当明白,效益兼顾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媒体的“双臂”。断其任何一“臂”,都会丧失元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两全”之时,我们的选择永远只有唯一。在新媒体建设初期,注定了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但新媒体从诞生的那天起,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已经产生着社会效应。这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反过来助推着经济效益的孕育。所以,即便新媒体只有社会效益,还是要毫不犹疑地推进,因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

我们应当知道,今天的布局关乎明天的“起跳”。今天的谋变布局,都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一针见效”、“立竿见影”的事情几乎没有,不能因为见效周期长而忽视、不为。今天的谋划,或许需要在三、五年后才能见到效益。新媒体建设正是如此。每一项工程,都有建设周期,新媒体也不会例外。当然,新媒体的“蛋糕”再诱人,毕竟远水难解近渴。关键还是要把握当前,过好当下,解决当务之急。所以,必须一手抓新媒体建设,一手抓办好传统媒体;提升新媒体造血功能,推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强力融合。只有过好当下,方能行稳致远。

从媒体和新闻的发端追溯,以时间为经纬的长河里,媒体的演变只是“载体”发生的多元。正如,在纸媒之后,广播、电视媒体相继出现一样,想必彼时,面对广播和电视这样的“新媒体”强势崛起,纸媒也曾经有过被挑战的担忧。今天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网站等新媒体不过是基于“互联网载体”而诞生的媒体新成员而已。新媒体历来不是“天外来客”,也非“洪水猛兽”,更非“增值造血”的“灵丹妙药”,恐怕也不是要取代传统媒体一跃成为“老大”。显然,今天的媒体格局,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巅峰对决”,也谈不上话语权、主导权的“争夺”。媒体种类的推陈出新,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生产力和传播手段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因此,面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传统媒体有危机感属于正常反应,但不应也不必过度反应。

传统媒体的权威、公信力和政治优势,是新兴媒体所无法企及,难望其项背。而新兴媒体的鲜活、极速、便携、无空白覆盖,也正是它们崛起的资本。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样一个规律:不论一个话题或者事件如何凭借新媒体发酵,再怎么掀起网络舆论的惊涛骇浪,但最终,总是需要传统媒体站出来,以“老大”的权威身份对其作出终结。这一现象,给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走向的大致规律性判断:它们终将融合,并汇聚成为一体。

归结到话题的本源,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激荡、融合的伟大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壮大社会主流舆论,决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一肩独挑,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同坚守。由此,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将更为繁重。

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和耐力。应当清晰地传递这样一个认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并需要互相审视和彼此认同,接下来发生的可能就是拥抱、融合。这大约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最为紧迫的,或许是需要进一步提升驾驭新媒体、善用新媒体、融合新媒体的本领和能力。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9

时光如梭,转眼间又到了金色铺满山野、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在宣传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迎来了第十二个记者节。

今天在这里,说说我对记者这个崇高职业的敬仰之情和对下基层采访活动的感慨。

20xx年4月,我有幸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非典期间基层采访组”到朱阳、五亩、苏村、尹庄等乡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层采访活动,距现在算起来已经整整八年了,可是,过去的事情却历历在目。

八年中,我从记者到编辑,从下基层到固守阵地,虽然寸步不离新闻这两个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时我也想:如今山区群众的变化如何?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抽空能重回故里,听听犁牛河的水声;看看紫石沟的风景;闻闻梁庄烟叶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闫家沱郁郁葱葱的中华杜仲那该多好。

从新闻里,听我们的一线记者发来报道说:朱阳不再是种烟叶、栽杜仲、发展香菇、生产紫石砚。他们发现另一支柱产业——栽核桃,而且生产的核桃在全国是挂上号的名牌产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区朱阳的每一个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10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参加了万华城小记者的植树造林活动。那天早晨,我们小记者团的成员迎着春风向万华城的后山走去,山坡上有许多白色的圆点,这就是我们植树的地方。

来到沉寂的山坡旁,大家四散开来,有的拿铁锹挖树坑,有的运树苗,还有的提水,山上、山下、水车旁到处都是小记者的身影,到处都是欢快的笑声。当我把小树苗领来时,家长已经把树坑挖好了。我马上把小树苗放进挖好的树坑里。我两手握着铁锹为小树填土,可我的力气太小了,怎么铲,土也不到锹里去,累得我气喘吁吁,好半天才铲了一点儿土。没办法,我只好用手搬土,尽力为小树培土,小树终于挺直了身子。我又连忙给小树浇水,小树一边高兴地喝着水,一边在风中摇晃着身子,好像在对我点头呢!

我擦着额头的汗,举目四望。哎,好快呀,山坡上一棵棵小树苗笔直地站着整齐的队伍,正等着我检阅呢!我高兴极了。

我的第一个植树节过得真快乐,我多么希望小树苗和我一起快乐地成长,多为荆门的美丽添新装。

最新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篇11

11月8日,记者节。

一个属于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寒来暑往、无私奉献的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新闻记者更能体验出大是大非般的人情世故和潺潺流水般的小家温情。

过去,我们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去发现美好,鞭挞不公,记录真相。现在,当键盘和鼠标,取代了柔软的墨香,当移动的屏幕,连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依然坚守,为了那些传播大爱的正能量,为了灾难关头无助的目光,为了那些弱小无力的肩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报的“60后”、“70后”、“80后”、“90后”记者,有话要说——

她说:希望能把脚步留在瑞安的每一个地方,不忘初心,坚守善心。

他说:记者是我的工作,但又不止于工作。每一次采访,遇到的各种人、各种事,都让我对生活有新的理解,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这是一个能体验他人工作的工作,能了解丰富生活的生活,能感受众多人生的人生。

她说:不畏严寒和酷暑,风雨无阻奔现场;记录寻常百姓事,弘扬人间真善美;坚守真实传讯息,笔尖书写当道义;愿为记者同讴歌,天涯此时共相庆。

她说:新媒体虐我千百遍,我待新媒体如初恋!

她说:不少人印象中,记者是一个体面、待遇好的职业,但我知道记者是偶尔需要舍弃形象的职业。我们需要深入基层,淋着大雨跟踪报道台风新动态。我们需要24小时待命,半夜编辑新闻稿。我愿自己能永远坚守我的新闻理想,写新闻,讲真话。

他说:有人说网络采编就是Ctrl+C/V。其实不然,在26个字母里,C不是开始,V也不是结束,网络采编没有假期,也难以休假。遇到突发事件时,同样需要第一时间参与报道,即使我们的身影不曾出现在现场。同时C、V也是Create value(创造价值),这也是我想所希望的,当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时,输出的是更多更有用的价值。

……

在这个媒体整合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感受着前行的挑战和压力。

我们坚守,因为我们相信,生活的角落里,总有一些人和事,值得记录和书写。尽管追求真相的道路,并不平坦,或许还要面对困厄、危险与恐惧,但我们坚信,文字与影像中,蕴藏着改变的力量,对真实的追求和书写,永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