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1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系列7篇。

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收集资料,准备教案,也是老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编写教案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如何才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教案呢?下面是76范文网的编辑精心整理的"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一直是我们广大教师毕生的探索;在无限的空间里,怎样指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如今也成了我们每位老师的新课题。

《梅兰芳练功》是一篇内容浅显,含义深刻的文章。学完课文之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对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精神十分敬佩,领会到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有此感悟,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教学的形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寻找并理解关键词句,让学生来朗读、来感悟、来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对他们来说更能走进文本,更能贴近生活。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另外,在课后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拓展题,让学生对京剧、越剧等剧种中角色种类进行了解。不少还在在了解后发现,最早的时候,京剧中所有的角色均由男性来演绎,而越剧侧刚好相反。如今,这样的传统却已然发生了变化。两种剧目中,皆有男演员和女演员。这样的探究,让学生的学习舞台大大拓展,知识面更为丰富。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但留给自己的思索却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课前就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字词,并给学生创造展示搜集资料的机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现了海水的五光十色和珊瑚的各种各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阅读中。课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中心句,让全班学生尝试把这句话表达具体,学生很有成就感,都想当个小老师考一考别人。这样,处处创设情境,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也就真正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巩固生字、正确读文、在读中熟悉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在课前以闯关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生字的认读、四字词语的.积累以及“参、划”两个多音字的区分情况,并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从而让学生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字词的意思,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迁移写法、读写结合

本课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怎样把中心句写具体。在前面学过课文《赵州桥》《秋天的雨》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中心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此基础上,由体会全篇中心句的写法到了解段落中心句的写法,由课文的理解到阅读资料的分析,由教师举出的例句再到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出例子,一环扣一环,教师由扶到放,虽然看似难度逐渐加大,但是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已经能很轻松地把句子写具体。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四、质疑问难,培养思维能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质疑,读书有所疑才能有所思,继而才能有所得。质疑已成为现代化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在本课教学中就重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自主读文时,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四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学生喜欢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学习目标提升到:

①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②学习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总——分——总或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写一段话。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方面,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第二方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做到了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写一段话时,大多学生学会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一段话写通顺、具体、生动。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能用配乐配画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又如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时,如能边朗读边伴有动作,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就会更深,背诵课文就会更快。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从而学习主人公自强自立的精神。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为什么我的同事会说:这一家生活虽然贫困,却并不潦倒。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我上网查找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可是,没有一个我能满意的。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略读课,我进行了惊心的设计。

我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带着学生解读课题中的贫困,接着初读课文。可是一个声音,打破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读着读着,一个学生说:这家也不贫困呀。其他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贫困。怎么办?就当听不到,继续按原计划教学设计进行?不行,教学是为学生服务,不是执行教案。我当机立断,已尊重学生为主。于是,我当机立断拟定主问题:这是一个()的人家。我让他们各自到书上画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认为这一家不贫困的同学在这一家窗明几净,有冰箱,有洗衣机,有漂亮的窗帘和门帘,有摆放整齐的书籍的下面画上了横线。而认为贫困的学生画的答案并不一致。我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哪个学生的答案。而是请学生举手发言汇报。有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孩子,把他的手举得高高的。于是,我说:吴新阳,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吧。他按照课文上的原句读道:灶间的调味品只有油和盐两种。,我家还有味精,其他同学马上举手,我用手点到谁,谁就会说出自己家的调味品。于是,大家认为这一家是贫困的。认为贫困的同学又补充道:这家的男主人几年前因病去世了,欠下了很多债,留下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有残疾。女主人一份微薄的薪水要养三口人,还要还债,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一家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结合实际回答孩子上学可能没有钱坐车、吃饭;可能面临债主催债。如果你面临这些,甚至比这还要多的困难,你会怎样?有的学生一边作揖一边说:大哥,你过两天再来吧,我现在实在是没钱。我接着问:过两天就会有钱了吗?另一个学生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呀!摊上这样一个老公。唉!

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困难就能克服了吗?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女主人是什么态度。学生们,纷纷找到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

你们和女主人谁的态度对以后的生活更有利?学生马上明白了,应该向女主人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一味地抱怨并不能解决什么,应该想办法积极地去解决。

女主人是怎样解决的呢?学生马上寻找答案。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那些书全是孩子们用过的教科书。这样可以省下钱来用在必须的花费上。就连进门时女主人递给我们的拖鞋也是自己做的那鞋底竟是旧解放鞋的底,齐齐地沿底边剪下,再用旧毛线织出带图案的鞋帮,穿着好看又暖和。这样也能省钱。我问:你们知道一双拖鞋多少钱吗?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告诉他们,棉拖鞋一般八九快钱,好一些的更贵。咱们帮他们算一算,女主人自己做拖鞋省了多少钱。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一人一双,再加上给来访客人准备的两双,用8乘4等于32元钱。女主人带领孩子的这种做法叫什么?学生到教材中找到了答案精打细算、不惜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女主人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我有问学生:现在马上要过冬了,煤又这么贵,女主人一家会怎么过冬呢?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她可能领孩子到山上捡一些树枝子烧。有的说:问问谁家有不要的苞米杆,用火燎一燎,拉回家冬天烧。还有的说:羽绒服也挺贵,别买了,把孩子穿小的棉袄找出来拆了,取出其中的棉花给孩子做一件新棉袄就行了。听了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作出的回答,我知道他们理解了什么是精打细算,什么是不惜力,什么是自立自强。

于是,我又带着学生回到课初的主问题:这是一个()的人家。有的学生说:乐观的,有的学生说:精打细算的,有的说:自立自强的我指了指题目。学生的答案是:现在贫困,将来一定会不贫困。我追问:为什么?学生结合板书说:因为他们乐观、精打细算不惜力,自立自强,所以将来一定会不贫困。

进行到这里,离我的目标只剩下一步。我问学生:你见过与文中不一样的贫困人家吗?一个学生说:我见过一个。那家人不出去打工,也不管什么还不还债,总是花钱买好吃的,漂亮衣服。想干什么干什么。没钱时再说。你觉得,这样的贫困人家将来会不贫困吗?学生说:不可能。这就叫?学生齐答:潦倒。

本节课,我结合课堂的突发状况,重新拟定主问题,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圆满地结束了课堂教学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开始上课了,按照课前准备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生们认真地听着我娓娓动听地讲解,教室里十分安静。课上到一半,雷锋那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将呼之欲出。望着学生们一脸求知的渴望,我不禁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自鸣得意起来。

当我讲到雨水顺着雷锋的面颊不住地往下流,军帽、军衣好象刚从水里捞上来似的滴着水忽然听到教室里有人轻声地说了声:傻瓜!这使得原本认真听讲的学生目光都唰地盯在了那个同学的身上周,一个平时上课爱做小动作,做事态度极不端正的小男生。随后又看看我,似乎都在等待我的发落,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说实话,当时我的心中升起了一团火。一个上课都不能认真听讲的人,能提出什么好建议?正当我想给他点颜色看看时,我突然想到了一位教育家的话: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我认识到发火虽然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可这是最坏的办法,或许周这么说有他的道理呢?于是我努力地压制着心中的怒火,忍气吞声地说:那你说说,为什么你认为雷锋是傻瓜?起初,周也被同学们的聚焦搞得不好意思,听我这么一说,他用疑惑的眼神小心地瞧了瞧我,确定我风平浪静之后,终于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雷锋应该用汽车送大嫂和两个孩子一程,这样就不用淋那么大雨了,万一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呢?

我万万没有想到,一向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周,能有如此独特的见解,他的话如同一枚定时炸弹,使教室里开了锅:对呀!雷锋真傻,他不是个汽车兵吗?是的,这样他也不用冒雨连夜走那么多路了学生的思维如同脱缰的野马,正朝着教育的反方向行驶着。由于这意外的小插曲,改变了我原先的教学进程,脱离了我课前的设计与预想。眼看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不得体现,教学计划不得完成,反当把几代人公认的雷锋形象给玷污了,怎么办呢?我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望着学生们日益激烈的讨论,我忽然想到了何不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疑自答,互相剖析问题,寻求答案呢?

随即,我组织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学生对我提出的新的上课形式也颇感兴趣,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反方:雷锋不用汽车送大嫂和两个孩子,是傻瓜!

正方:雷锋不是傻瓜,因为书上说他刚擦洗完汽车,如果再用的话,会把汽车弄脏的,何况天下着大雨。

反方:那雷锋难道不会想一想,人和汽车哪个更重要呢?如果两个孩子被大雨淋得生病了呢?汽车脏了可以再擦。

正方:(无言以对)

(是的,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了,有很多家庭都有了私家车,怎么会明白五、六十年代的汽车对雷锋,对整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时,我挺身而出,见缝插针地为学生们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汽车的归属权的问题,正方的同学如同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正方:对,这汽车又不是雷锋的,他一个小小的汽车兵,又有什么权利动用部队的汽车呢?

反方:(不甘示弱)那他就不能灵活一点,先用一下汽车,然后再向领导汇报,我想领导肯定会同意的,因为他是去做好事的。

正方:可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开一趟车要花费不少的汽油,不少的钱,雷锋肯定是想过的。

反方:(无言以对)

这下轮到反方同学沉默了,正方同学露出了胜利的笑容,我也会心地笑了。雷锋为了不浪费国家的财产,宁愿牺牲自己去淋大雨,这种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难道不比文中助人为乐的思想更值得赞扬吗?此时,我对学生做了适当的总结,反方的学生听了我的解释也不禁点头同意。军民一家嘛,何必说这个学生们大声而又深情地朗读起来。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的一件事,我不禁惊讶起学生良好的探索、发现和组织能力,它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对于这类远离时代背景的文章,通过学生的互相辩论、质疑,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水道渠成地得出结论,这远比传统教师传授的方法来得深入人心。要不然,对于21世纪的小学生又怎能跨越50年的时空去感受当时社会的苦与难;又怎能让学生去理解雷锋爷爷的光与热。

二、积极营造平等、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习中,老师喜欢优生,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差生、调皮捣蛋的学生一味地采取强制或不理不睬的办法,这样既容易引起他们的对立情绪,导致他们厌学、自卑的现象,又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相反的,有时课堂上那些预想不到的事情,才是学生真实的表现,也是课堂中精彩的一面。教师要多关注那些调皮学生的闪光点,用自己真诚的爱和尊重去感染他们。同时,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他们微小的进步,也要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沐浴在被尊重与被关爱的氛围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班级之大,无奇不有。正是由于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的存在,才使得引发许多变幻难测的事情,构成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运行妥当,调节有度,并用自己的爱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灵,那么相信会有更多奇异瑰丽的花朵在课堂中绽放!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明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请同学们读出紧急的气氛”。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们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应该如何读了。

第三,教态不够自然。由于个人习惯和紧张两个原因,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这种情况必须尽量控制、减少。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会跟随着老师,老师如果不停地走动的话,会影响学生精神的集中。

最后,语调和语速问题。语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另外,语调起伏不大,缺乏抑扬顿挫,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觉得沉闷和疲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课文、语段用不同的语调,整节课堂会生色不少。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教学基本功上还有十分多的改进空间。希望以后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教学。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教授《沙漠里的船》一课,我感觉收获很大,现在就这些感受来谈谈:

在设计课文的教学环节时,我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其次,进一步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最后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以及在沙漠里骆驼能帮人们做很多事,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作用,产生爱动物的感情。难点:理解沙漠里的船的含义。

经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能创设和谐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机会,沿着学生的学习欲望点进行教学。

2.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是把探究权给了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自己感触深刻的地方做学习批注,画出好词佳句,按顺序阅读,怎样默读,怎样略读,有形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3.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教师从新课导入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

当然,我也觉得自己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讨论细节。对于那些语言表达比较费力的学生,还没有特别的留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多多注意。真的把自己和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一起去。

通用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7

这是一首催人奋进、树立远大理想饱含深意的诗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去感受葡萄叶的美丽,感受葡萄叶为了梦想而付出努力的可贵精神并体会葡萄叶奋斗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学生要愿意读、乐于读,首先是让学生爱上诗歌,进入诗歌的意境中;进而诗化学生的心灵,用文学的和煦春风熏染学生,把语言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心灵的至深处。一阵短暂的小雨,不会把风干的大地浸湿;一两篇诗文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多大影响。因此,在此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教室里贴满了结满累累果实的绿色葡萄滕画,让学生在绿意的召唤下漾起诗意,还发动学生找自助餐,并用录音交流的方法促进学生读好是,还将一个个可爱香甜的紫色葡萄带进课堂,既成为了课文教授的工具,又是奖励与鼓励学生的礼物,用张挂书法作品的办法让学生处在用美妙诗文营造的环境中。从课内到课外,从自然到诗文,看到的,听到的,念的,想的,都与理想有关:理想的格言和理想的王国,理想的诗与理想的文。学生置身于以理想为中心的自然与文化相交融的心理场中,其心灵怎能不被磁化?如同绵延不断的蒙蒙春雨,不仅会使大地湿透三尺,就是未沾点滴雨水的棉被也会让人感到潮润润的。文对心的化育就是这样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化育的内容既有感觉感受、思想认识、情感志趣等精神的因素,又有表思的语言与技法因素,而且两者是有机融合的,因而,它是对整个心灵的全面化育。

诗化心灵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文化的过程,是用人类文化精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是为学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气韵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进行精神垫底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心灵真的诗化了,他就会向善,就会追求美好。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极为丰富而纯净,他的语文素养也无疑是比较高的。心灵的诗化是精神和语言两个方面均得以拓展,并不断敏锐化、美化的过程,是两者不断地同构共生的过程。不断熏陶,并加以活化、灵化,是学生的心灵不断得以诗化的动态生长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内涵和精神能量变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越来越敏感,他们的情思越来越丰妙,情趣越来越高雅,他们积存的表象越来越丰富,生成的意象越来越新颖独特。同时,学生的语感结构和语感能力也变了-----他们的语汇越来越丰富,对语言越来越敏感,语言的感悟力和生成力越来越强,语言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韵味。

我们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诗性潜质,语文教学要努力诗化学生的心灵,并不意味着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我们的主要思想是要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怡情养性,习染人文气韵,形成高雅气质,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的心灵得以拓展和净化、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