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5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00字合集。

真正的教师,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无论新手还是老手,老师在上课前都会精心准备好教案,写教案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想知道编写教案的技巧有哪些吗?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3、感受背书的乐趣,能主动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感受背课文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4、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1)指导学生把感受带进朗读。

(2)教师的示范激发了“我”背书的兴趣。

扣住“一字不差”体会作者当时的惊奇、佩服。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匆匆》,让学生认识到一字不差地背下《匆匆》并不容易。

指导朗读,突出“一字不差”。

(3)妈妈的激励。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引导学生关注妈妈的语气,体会到“平静”的语气说明妈妈的分析理智客观,还要体会到妈妈的责备之情。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啊,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可以以结合作者引用的妈妈背的孔子名言展开教学:指名读读孔子的这句名言;教师给出这句话的译文;比较古文和译文,体会背古文的难度较大。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背得那样起劲。”理解“容光焕发”,说说为什么妈妈背得容光焕发,那样起劲。

再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5、小结:虽然背书是个艰难的过程,但作者多找积极因素,不断树立背好课文的信心,童年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趣味横生。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想想这部分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2、全班交流,重点指导理解两个重点句子。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1)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请把它们画下来。

(2)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桃花源记》,帮助学生理解“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负人有趣的经历……”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指导朗读第17自然段,注意感情的变化。。

“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指名读该句,说说“反刍”的意思。

(2)这卫把温习背过的课文比成牛儿反刍好在哪里?从两个“慢慢”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背课文”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小结:在背课文的过程中,作者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背书中获益颇多。

二、你原来对“背课文”持什么态度?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理解重点词句。

板书设计:

4、背课文

第一次:背简单的课文有趣

第二次:朱自请的《匆匆》激励

第三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熟能生巧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学生视角

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一棵棵挺拔的白杨,一个个可亲可敬的建设者,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一定会深入地理解课文,品味课文中的语句。

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教师思考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尤其对于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更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解决问题。

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设计特色

合作探究,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的关于大西北、大戈壁、白杨、支边的建设者的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2.讨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并去理解它。

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思考

1.学生板书课题,并边写边说课题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谈一谈,由课题都想到了什么

这一问的回答应是多方位的思考。例如:白杨的资料、戈壁滩的资料、作者袁鹰的资料以及当年支援边疆的建设的时代背景等等。为了迅速使气氛高涨,可以进行小组间的比赛。

二、语句的思考

1.通读全文,检查渎的情况。

(在良好的氛围下热情地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整体入手,了解全文内容。)

2.默读全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读一读。

(默读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边读边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有思考的内容和充分的时间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思考所悟到的又指导自己的朗读,这样环环相扣。)

3、组探讨,合作完成。

把自己思考后的东西与大家同分享,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会给自己带来启发。

4.展示、交流。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也不动摇。学生会爱读,这部分写出了白杨树的主要特点。学生的交流中会概括白杨树的直、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生命力强。

针对此句,教师引导,都哪会需要它以扩展学生思维。

指导朗读,读出对白杨的赞美。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自己的心。学生会爱读,更会思考,爸爸表白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成长起来。学生会爱读,引导学生抓住沉思来讨论,沉思些什么又为什么笑了,笑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含蓄的深情。

(4)他们只知道还要坐几天汽车。这一段语言平实,学生可能不会注意,教师适当补充,适时出示练习。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不知道()。

(课堂中绝对会有学生想不到、挖掘不到的东西,需要教师灵活把握,教师需要机智地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也是展示教师自己的见解的时候,是学生学习的范例。)

借此指导学生朗读。

5.把自己喜欢的所有句子再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

四、总结

1.学生总结。主要从学到的知识和悟到的方法淡。

2.教师总结。主要淡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晰()疆()戈()

浙()僵()找(,)

用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仿照书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的妙处所在,积极发表白己的见解。

2.理解爸爸的几次神情的变化,突破本课的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品味课文内容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1)从文章的语言处借鉴。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2)从文章的构篇处借鉴。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3)从介绍白杨的方式处借鉴。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4)从表达情感的方式处可以借鉴。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5)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三、课文内容答疑

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帮助

引导学生体会爸爸沉思的句子,深入领会文章中心。

四、总结课文内容

1.学生总结收获。

2.教师总结课堂的闪光点。

五、课堂练习

1.划掉带点字错误的读音。

戈壁(geg6)介绍(shaosao)

2.体会句子含义。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六、实践活动

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我们国家正轰轰烈烈地开发大西北。请你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朗读带

教学方法:

诵读学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

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三、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教师出示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七、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 描写 拟人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S版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三、四段,了解作者的新发现,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学法和写法。

了解作者的新发现,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学法和写法。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学习三、四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讲什么?“再没有什么令人兴奋的大事了”,这令人兴奋的大事指什么?为什么这事让作者兴奋?为什么作者能获得这个新发现?

(观察细--地上有一小滩水;善分析--足迹,判定是尿,推想刺猬醒过,想进食;勤实验--立刻端来食物,第二天不见食物,而后反复验证。)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观察刺猬冬眠的经过和新发现。

(2)自由读第四段。

这段讲什么?“荡然无存”、“野性难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交情荡然无存,又变得野性难驯的?‘(结束冬眠,恢复了它的生理机能。)

2.研究方法。

(1)重新默读课文,思考;

《冬眠》介绍了几个知识要点?研究动物冬眠有什么意义?

《冬眠》和《养花》、《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今后学《冬眠》一类的科普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哪些学习?

(写法不同:知识点正确,表达准确,常举例和数字说明。学科普文要抓:讲述的知识点;说明的写作方法。)

从课文看,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有一只刺猬和作者有一只刺猬,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从作者身上学到些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3.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

(2)在下列各题中任选两题作业。

①作业本上第7题。

②写句子:

荡然无存--

野性难驯--

即使......也......至少......

③以《当人类掌握休眠秘密后》为题写一篇短文。

④介绍一种动物休眠的趣闻。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3、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4.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海豚的资料 录像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并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海豚是怎样救人的,它为什么能够救人。

第一课时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看过海豚的表演吗?谁来谈谈?想不想再次亲眼目睹一下海豚的绝技?播放海豚表演的录像。

2.海豚可真能干,它们不仅是水族馆里的“表演明星”,更让人惊奇的是,它们还是“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在这节课,我们讲一起研究“海豚救人”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归疑并导入初读课文

海豚怎么救人,为什么救人,请你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会了解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生自由读课文,交流信息)

2.交流读书的收获

同过刚才的阅读,你了解到那些知识。(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三、再读课文,尝试研读

1、小结引入深究部分,鼓励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大家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明白了海豚之所以能够救人,是它对子女的“照料天性”。不过,读书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建议大家(出示)小组里合作学习课文中提供的海豚救人的三个事例,共同探究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可以自由运用我们以前学习课文的方法。

2、学生分组学习,商议学习方法,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教师巡视,了解学法,并作指导和点拨。

3、归纳学法,互相启智。

师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学法组织交流。

学法A:表演讲故事。

学生运用拟人的方法,将海豚救人的三个事例娓娓道来,第四位同学得出海豚救人的美德,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这一结论。

点拨:组织学生评议这种学法;鼓励其他学生加以补充完善。

学法B: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画出若干句子品读:

①就在他们求生无望之际……营救它们。

②不料,海豚却把身子往下沉……背上了”。

③“她拼命往岸边游……护送她到靠近港口的安全地带。” ④“海豚救人的美德……‘照料天性’”

点拨:抓住有价值的句子带领全班感悟,美美地品读,感受海豚救人及时、动作灵巧、聪明伶俐及其照料天性等。

学法C:列表方法

学生将海豚救人的三个事例列表归纳。

4、殊途同归,融汇理解。

(1)出示句子:海豚救人的美德,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读中感悟:海豚照料子女的天性是怎样转变为救人的行为呢?

生用书中的语言组织表达。

(2)师小结:海豚出于母爱,照料幼豚浮出水面呼吸,年深日久。这种母爱得到了升华,成了一种见义勇为的救人行为。让我们一齐读读第7自然段,体会体会吧!

四、激活文本,丰富认识

1、师启发开拓思路:

海豚除了救人,还能为我们做什么呢?大家课前搜集出不少资料,能选择有价值的与小伙伴分享交流,更是其乐无穷。

2、生简述资料,进一步感受“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的丰富内涵。

五、激发情感,升华认识

1、师述:这一路学来,我们逐渐了解海豚,(点击海豚图片)它会表演,能救人,会领航,老师忍不住想对它们说:“海豚,你们这群可爱的海中精灵,你们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又想对海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说一说吧!

2、请若干学生畅所欲言。

3.师点拨:是啊!海豚爱人类,我们也爱海豚啊!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应该富有爱心,保护地球,让海豚救人的美丽源远流传,让人类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故事绵延不绝!

板书设计

8.海豚救人

1966年 韩国海船

1972年南非姑娘

1992年 印尼货轮

救人原因: 照料天性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田忌赛马的经过,懂得做事要多动脑筋才能成功的道理。

2.学会6个生字,理解垂头丧气挖苦夸耀讥讽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再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不同,体会孙膑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懂得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课前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板)读准忌(j),他特别喜欢赛马。(板: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6田忌赛马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层次。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书,检查阅读情况,师生共同正音。

3.检查生字读音,出示生字词。

丧、讽、蔑、赢、序指点笔顺

扫兴肩膀挖苦疑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

夸耀讥讽轻蔑顺序得意洋洋目瞪口呆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课文写了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四段。

一段(1~2)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输了。

二段(3~12)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田忌决定和齐威王再赛一次。

三段(13~17)田忌照孙膑的话去做,第二次赛马,果然赢了齐威王。

四段(18)总结了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

三、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第一次赛马是怎样比赛的?指名学生到黑板前面用齐威王和田忌的三组不同等级的马分别演示比赛情况。

3.田忌失败原因是什么?出示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指导读,注意每个等级都比。

4.联系上下文理解扫兴垂头丧气的意思。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失败了,比赛输了,田忌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他的好朋友孙膑,孙膑给他想了个取胜的计策。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随堂练习。

1.抄写生字:忌、丧、讽、蔑、赢、序师指导:忌、丧、蔑、赢写法。五、课外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田忌垂头丧气轻蔑讥讽赢了顺序写法。

2.指名读第一段。

3.指名上黑板画第一场赛马规则、结果。

4.过渡:田忌正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忽然看见了他的好朋友孙膑,结果怎样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2.讨论应该用什么语气读,田忌的话开始是气愤,后来是将信将疑,再后来是自信。孙膑的话应该读得胸有成竹。

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一匹也不用换可以看出孙膑是经过观察分析双方的实力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⑵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说明了孙膑对自己的办法很有信心。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洋洋、夸耀讥讽轻蔑等词意,体会齐威王初赛取胜骄傲自满的态度。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2.指名读课文,演示第二次赛马的情况。

3.每场比赛,齐威王有哪些表现?心慌目瞪口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齐威王根本没想到田忌会赢。)

四、讲读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讨论:只就说明了什么?(说明没费多少力气,就使结果完全改变。)

3.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因为齐威王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4.孙膑看到了这个情况,所以想出取胜的办法,说明孙膑足智多谋。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五、总结全文。

1.填空:(出示)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与齐威王赛马时转为的事,说明了,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围绕这一中心,课文是怎样一步步表达的。

出示思考练习2的三句话总结。

(课文先讲了初赛中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田忌只凭马力,不用智谋,赛法不当,失败了。接着又讲孙膑观看这次比赛时,经过观察分析后,得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的结论。积极动脑,想出了取胜的办法。最后讲了孙膑的办法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使田忌转败为胜。)

六、随堂练习。

说说书后带点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1.填字成词。

()头()气()有成竹得意()()目()口()

2.辨字组词。

塞()输()慌()瞪()

赛()愉()谎()蹬()

3.根据带点字,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扫兴(x塶gx宯g)垂头丧气(s刵gsh刵g)转败为胜(w卛w唅)

目瞪口呆(d乮d刬)得意洋洋(dd噄)约定(yuy刼)

4.写近义词。

扫兴()讥讽()轻蔑()次序()

夸耀()挖苦()疑惑()约定()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本文通过写和赛马的故事,赞扬了战国时军事家足智多谋。

⑵孙膑使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的方法是。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败第一次胜

田齐

胜第二次败

胜败上等马上等马胜胜

胜败中等马中等马胜败

败败下等马下等马胜败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2.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见过海豚精彩的表演,为它高超的本领所叹服,可你们知道吗?海豚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呢!

板书课题:《海豚救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三、自学课文

1.想想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2.想想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3.讨论后指名回答。

四、学习、交流表达方法

1.回忆《鲸》的表达方法。

2.小组互相讨论、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六、知识扩展

你还对海豚有哪些了解呢?在班上和同学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先举例介绍海豚救人的现象,然后说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继续学习说明事理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应该对它们充满爱心,与动物和谐相处。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通过自由读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交流海豚是怎样救人的,为什么能够救人。在回忆《鲸》的表达方法后,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海豚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增加同学们对海豚的认识和了解。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1、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2、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3、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