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精选9篇)

发表时间:2023-01-22

二年级数学教案。

76范文网内容专辑推荐:“二年级数学教案”,敬请浏览。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的幸福。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写好教案。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梳理教学思路,写好一份教案需要我们多多学习!以下“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1)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2)

[案例片断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哪几位新朋友啊?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王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都掌握了

(出示物体: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

师:那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你们身边哪些物体也是这些形状的?

生1:黑板是长方体的。

生2:粉笔盒是长方体的。

生3:杯子是圆柱的。

师:请你们拿出来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物体,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

图形。

1、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的速度真快啊,那把你画好的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什么?

2、两学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生:屋子。

师:那你知道这些是谁的屋子吗?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这些屋子多漂亮啊,你们愿意把你们画的图形搬进这些房子

里去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3、学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片断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师:看,老师手里有个信封,你们知道里面住着谁吗?

生:不知道。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啊?

生:想。

师:请小组长拿出打开信封,看看里面住着谁?

师:你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

师:拿起图形,大声地叫它们一声。

生:长方形。

生:正方形。

生:三角形。

生:圆形。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啊!

师:现在请你拿出长方形,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你发现了长方形的什么秘密?

说给你边上的小朋友听听。

4、学生动手操作,小组里自己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秘密了吗?谁能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生1:我发现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有4条边。

生3:我发现长方形有4个角。

生4:我发现了长方形有2条边是长长的,2条边是短短的。

生5:我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那你想不想听听长方形它自己是怎么说的吗?

生:想。

(课件演示)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秘密,那你能不能找到另外三个图形有秘密呢?现在请你从另

外三个平面图形中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找一找它有什么秘密。把你发现的秘密悄悄地告诉

小组里的其它同学。好吗?

5、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小组内交流。

老师举卡片问:哪些小朋友研究了正方形,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它的什么秘密?

生1:我发现了正方形是方方正正的。

生2:我发现正方形有4条一样长的边。

生3:我还发现了正方形也有4个直直的角。

师:我们的小侦探真厉害啊,那么哪些小侦探是研究三角形的啊?

生1:我发现三角形有3条边。

生2:我发现三角形只有三个角。

师:真棒!老师发现我们研究圆形的小侦探们有点耐不住了,要来一展身手了。那好,你们

谁来跟大家说说你们发现了圆形的什么秘密啊?

生1:我发现圆形是圆圆的。

生2:我还发现圆形是没有角的。

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秘密。

师:现在老师请你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

6、学生观察教室。

师:好,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啊?

生1:我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发现书本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发现电灯开关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4:我发现流动红旗的面是三角形的。

生5:我发现粉笔的两个面是圆形的。

[教学分析]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在片断一中,由于摆在学生面前的几何形体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描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选择自己的喜欢方法来描,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片断二中,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摸摸等活动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这样更加认识到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在教室里找这些平面图形这一活动,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因此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学好数学,用处可大了!提高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孩子们学得也很开心。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读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说一说,列算式。

说一说。

先说一说,在填写,完成试一试。

列算式,说一说。

读一读。

说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

回答问题再填写。

三、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完成想想做做1-5。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说一说。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练习一(1))

指名回答。

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

a(1)出示第1小题图。

(2)提问:有几缸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b(1)出示第2小题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3、第3题

(1)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5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完成练习的第1-5。

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

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

教学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一(2))

回答问题再填写。

二、完成练习

1、第6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

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第7题

出示第7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第8题

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第10题

(1)出示第10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回答问题再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三、作业布置:机动

教后小记: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

第一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准备:CAI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12=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32=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42=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看情景图,回答问题,学习3的乘法口诀。

看情景图,回答问题,学习4的乘法口诀。

试编1的乘法口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

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师生游戏找朋友。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说一说。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9页1、2、3、4题。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本第10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背一背,交流记法。

说一说口诀的意义。

算一算。

二、拓展。

1、课本第10页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完成第5-10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三、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说一说。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0页第5、6、7题。

做作业。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乘加、乘减(第11-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看图回答问题。

二、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

讨论交流。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小组讨论其他的方法。

四、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说一说。

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五、应用

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完成第12页第1、3、4题。

六、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独立作业。

教后小记:

第四课时: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课本第13-14页,第14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根据情景回答问题。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

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想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想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想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想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5的乘法口诀。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数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读一读。

背一背。

对口令。

做游戏。

完成想一想。

四、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题中的秘密。

2、第2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学生自己读懂题意,口答交流。

6、第6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

今天同学们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会用5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们学的真不错。

教后小记:

第五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243452

25535133

441545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背一背。

算一算。

小组游戏。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2)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第2-6题。

同桌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比赛完成再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小组讨论。

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乘法应用题(课本第16页内容,想想做做第7-11题)

教学目标: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3、第9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4、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5、第11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完成。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后小记:

第七课时: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3个4相加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61=6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6和1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62=12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8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看图回答问题

自己填写表格

编写口诀

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

讨论并交流

试着背6的乘法口诀

独立完成想一想的练习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8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4。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5、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完成想想做做1-6。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四、作业:

背6的乘法口诀。

小组长检查背诵。

教后小记:

第八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4。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板书课题:练习三(1)]

读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三1。

(1)出示第一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三2。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三(3)。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三(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背口诀。

口算。

完成练习三的习题。

三、作业:

口算:

36=64=26=56=45=16=

53=62=66=44=34=52=

独立作业。

教后小记:

第九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练习三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板书

课题:练习三(2))

读课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三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练习三6

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4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三7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练习三8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5)练习三9

A、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6)练习三10

A、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交流。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交流。

教后小记:

第十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复习1~7。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读课题

二、复习。

1、复习1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2。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3。

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乘法,一名同学出示口诀卡片,另一同学口答两道乘法算式与结果。

4、复习4。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5、复习5。

20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

6、复习6。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7、复习7。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8、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完成复习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再背诵。

对照口诀放大表,竖着看,再背诵。

对照口诀放大表,拐弯看,再背诵。

师生对口令。

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乘法。

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

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

口答。

三、作业:背乘法口诀。

学生互查。

第十一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复习8-1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看卡片口答。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9。

(1)出示第7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3、复习10。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指名口答:求一共有多少间,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花坛,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

4、复习11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复习12

出示第12题,指名读题,说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复习13。

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车,自己确定装的辆数,然后列式计算,这道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

7、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

完成复习题第8-13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教后小记:

第十二课时:快乐的假日活动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假日活动)

读课题

二、新授。

1、观察:

(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

(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

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活动、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

(4)独自解答所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集体交流)

观察画面,回答问题。

分小组活讨论,再汇报。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教后小记:

第三单元认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共3课时:认识多边形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第一课时认图形(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

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

出示对话框:小朋友好,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你们能猜到吗?

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再拿出依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师指名在幻灯机上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2.认识五边形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

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

3、认识六边形

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猜一猜

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

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数一数、说一说。围一围。

三、总结评价,应用扩展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

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分小组讨论,汇报。

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最后在看一看,数一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认图形(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图形的练习。

1、完成第3题。

(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2、完成第4题。

(1)教师出示依仗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

提问:现在是几边形?

(2)再将另一个角折入。

提问: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

(3)看书第27页,请学生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并根据折的情况填写题中的小括号。

(4)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

小结:刚刚我们利用手中的四边形--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了许多五边形、六边形。

3、完成第5题。

(1)说明要求。

(2)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并交流。

(3)指名汇报,表扬有多种想法的学生。

4、完成第6题。

(1)说明图意。

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2)学生动手试一试,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一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29页的四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形式分别说说着四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1)学生分小组活动。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学生操作摆桃子。

(小组或全班交流

学生操作

让学生拿出8个圆片,分一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

2、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书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32页的试一试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33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33页的第2题

3、书上第33页的第3题

4、书上第33页的第4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上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明确要求

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

4、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雪梨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5、第5题

6、第6题

7、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2.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3人每人()枝]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153=5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列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内交流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五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练习四第1题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四第2、3题看图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3题

(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练习四第4题

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

练习四第5题

仔细观察图,再填算式

练习四第6题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第六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会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

A读题,理解题意。

C讨论分析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B独立列式

活动二、解决练习四第8、9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活动三: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写,看谁写的多

活动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算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数学观。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像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运用除法意义解决新的实际生活问题,此外,教材也设计了开放题。这样编排,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设意识,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口诀求商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第一课时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题,试一试,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10个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得八三()十二二()十二

2()=8()3=12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2=)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

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84、123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小组讨论

请学生们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4)出示右边一副图。

(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

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2=)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请学生说说这副图的图意。

(2)学生填出算式。

请学生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五.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二课时口诀求商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想想做做第44页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

学具准备:6根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先操作,再列式。

(1)学生列式解答。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

(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小组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四五二十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9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第三课时练习五(1)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练习二第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二、求商训练

1、练习五第1题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独立连一连,再要求说说用哪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些乘除法式题。

4、练习五第4题

学生计算后,分别说说计算每组要想哪些口诀。

5、练习五第6题比大小

完成P46第6题,同学自己评定。

6、练习五第7题

你能填出几道算式?

还有不同的填法?

同桌合作、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自己尝试,交流方法?

三、作业

第46页第5题

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练习五(2)

教学内容:课本第46-47页练习五第8~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05=62=43=46=

153=55=123=23=

36=55=35=122=

63=186=84=305=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出示P46第8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刚才的完整的说一说。

(出示题)大家齐读。

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大家齐读。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出示插图。

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学生独立完成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四、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进度安排:

共4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量一量1课时

课题一、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学生操作

请学生举一个例子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折线段

(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

(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

(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学生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自己练习。

五、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题二、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51页例2,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例3。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板书课题)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题三、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

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2、完成想想做做2。

3、完成想想做做4。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3。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6、补充

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学生自己填写。

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课题四、量一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五、全课总结。

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课时安排:确定位置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2课时

课题一、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问题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电脑出示课题:确定位置。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确定位置,看看哪些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电脑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你们看,他们做操做得多认真啊!

二.学习例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听小猴和小熊说的话,并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

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引导:根据小猴和小熊的话,你能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二排吗?再指出哪里是第三排、第四排。那么数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往哪边数?指着图数数看。

小结:在小动物做操这样的画面上,排数一般都是从前往后数,个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白菜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小组讨论豆荚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再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请将答案告诉你的同桌。

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三.完成试一试。

电脑出示试一试。

谈话:说一说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

指名说说自己的座位。

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指名到前边来说一说几个同学的座位,并追问:你还能怎样说?

同桌相互交流

四.做想想做做的习题。

1、出示第1题。

提问:根据这两小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能说一说层数是怎样排的,号数或本数是怎样排的吗?

按题目的要求,先鼓励思考,再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

2、出示第2题。

提问:你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的座位的排数和号数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图上看明白吗?

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3、出示第3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一位学生说,其余学生摆或画。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排列情况吗?

课题二、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演示:例题图。

提问: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课件出示: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二.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看一看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4、想想做做第4题。假如你在林中迷了路,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题中相应的图,并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辨认方向的方法。

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三、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出示图。

问:图上的指向标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图上的指向标,确定其他的三个方向吗?

谈话:根据图上这些小动物家的位置,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请学生打开教科书,完成做一做。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三、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明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明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题一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62-6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每人73个小三角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

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fw76.CoM

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

B、师:那么每次都加1个7,请你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好吗?(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7

C、比一比哪些同学加得又对又快!再集体校对

D、教师指14、28、42的格子问:这里表示几个7,为什么?

2、摆一摆

A、要求摆一条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怎样列式?

板书:71=7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会根据这个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编好后提问:这里的一、七、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B、师:如果我们要摆2条这样的小船要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7条呢?你们能想办法算出来,并编出乘法口诀并完成书上填空吗?

要求:小组里商量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想想三角形不够该怎么办?

4、集体交流

师:2条小船是几个7?要用多少个三角形?怎样列式?怎样编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卡片出示。

要求:其它小组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介绍吗?

学生进行介绍,教师板书。

1个771=7一七得七

2个772=7二七十四

3个773=21三七二十一

4个774=28四七二十八

5个775=35五七三十五

6个776=42六七四十二

7个777=49七七四十九

5、揭题

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6、熟悉口诀

A、齐读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并小组讨论思考: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表示什么?第2个数呢?最后一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

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D、师生、生生对口令。如:一七()()七四十九

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

生:三七二十一可以计算73=21,还能算出37=21......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3、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三、巩固提高

1、做教科书第62页上面想一想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

2、做教科书第63页上面想想做做1

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

3、完成第二题

4、读口诀编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3题。

5、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

6、看图写算式。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评评自己学得怎么样?

课题二乘法竖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2、继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积的个位与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场景图,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42=8(人)

指名说说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师:乘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二、教学乘法竖式。

1、教学乘法竖式。

先让学生想想加减法竖式怎样写,试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名板演。

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肯定板演正确的竖式,表扬写对的学生。

提问:你能说说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回答后,师在竖式旁标注。

讨论: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乘法竖式可以怎样写,这样算?跟同桌说一说。

揭题:今天我们学的是:用竖式计算乘法。

2教学试一试

出示:57=

各小组派代表板演,其它小组进行评讲。

重点是:得数的35的3与5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学生看书,说说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积的个位应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练一练:

想想做做1,完成后小组批改,再集体讲评。

学生口答得数后,独立列竖式,再小组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算算2,完成后小组批改,再集体讲评。

提醒:横式后不要忘记些得数。

2、背口诀比赛

3、卡片游戏。

4、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想想做做5

5、看图找信息,提问题,讨论解决。要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先算7辆车一共能坐多少人?再与15人比较,并作出够还是不够的判断。

7、括号里能填几?先让学生填一填,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

四、全课总结

课题三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

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例题的插图的幻灯片以及复习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

205=366=73=57=

74=244=183=77=

33=67=306=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3.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扎了几个花环呢?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284=

(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在教科书上例4的空格里填数。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4、214=7的过程。(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所以287=4、217=4。)

教师板书:287=4想:(四)七二十八

284=7想:四(七)二十八

(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7、284与205、366,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2.做教科书第6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的第一组,核对时指名学生说出想法,再集体讲评。突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的直观感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同桌交流、讨论。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2、想想做做4,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然后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5时,让学生轻声读题,弄清题意,同桌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要总结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题四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书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根据算式列竖式

57=76=15-8=16-7=

谈话: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和乘法,其实,除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不过,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减法,乘法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想学吗?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写出横式。62=3

如果用竖式计算,怎样列除法竖式呢?

要求:小组先看书讨论,思考:被除数、除数、商各写在哪里?还有一个6是什么意思?0是哪来的?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

由学生提问,其它同学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请教老师。

怎样来列除法竖式呢?①首先要把竖式题目写好。②再想6除以2,商是几,把商写在横线的上面。

注意:商是3,表示3个1,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对齐了6写。

然后检验一下:把6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3,对不对(6除以2等于3)。用什么方法检验除法对不对呢?

③用乘法检验,想:3个2是几?23=6,把乘得的结果写在被除数的下面;④用6减6得0。

想: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3个2是正好是6;表示正好分完。6减6得0。

学生小组里按四个步骤说一说列竖式的过程。

2、试一试427=

学生比一比这个除法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列竖式?

各小组派代表板演。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评讲。

强调:商写在什么位上,要对齐了谁?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3。

小组合作完成,再集体交流

学生做完后小组里交流

4人板演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2

课题五练习六(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的第一题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4、第4题。

口算练习,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5、第5题。

笔算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演,集体反馈。师:你觉得在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6、第7题。

口算练习。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交换批改,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这些题的解题思路,弄清错误原因,即使纠正。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出示:7()=()

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7

四、全课总结

课题六练习六(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第8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9题。

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得出答案。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是怎样的,要学会理解题目的含义。

3、第10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充分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题既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4、第11题。

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5、第12题。

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所表示的意思,列式解答。

6、第13题。

找出书中所表达的规律,按规律填空。

课题七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3页。

教学目的: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

2、想想做做2

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3。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4

5、想想做做5、6

谈话: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独立在书上填写。

独立作业。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八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二、口算练习。

复习8的乘法口诀。

(1)背口诀

全班齐背--指名背--小组对口令

(2)开火车游戏

看卡片说得数,并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三、口诀的变式练习

(1)72页第7题

(2)看口诀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四八三十二

七八五十六

五八四十

一八得八

八八六十四

提问:除法算式的得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两道算式?同桌选择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完成开放题

8()=()()()=8

比较: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四、比较练习

(1)73页第11题

81828488

81828488

提醒:要看清符号,不同的符号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2)口算练习

第73页第10题。

集体校对。

提问:你觉得在口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时间两分钟。

五、解决问题的练习

1.(1)出示题目。

小朋友在一起做花束。

(1)每束中有8朵花,56朵花可以做成多少束花?

(2)每束中有8朵花,6束一共有多少朵花?

学生口述题意,独立解答。

(2)比较。

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第1小题要用除法算?第2小题要用乘法算?

(3)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解答,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答?

(4)编题目。

提问:你能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编一道类似的应用题吗?

小组活动,互相编题,其他同学解答。

2.73页第12题

六、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题九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材的74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

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狮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乘小圈里的数。猴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除以小圈里的数。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完成第3题

用2-3分钟的时间练习,反馈时如有错误,说说错误原因。

四、完成第4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五、完成第5题。

读题审题。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面包车6元货车8元

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生先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

六、74页第6题

要求填出所有情况

课题十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76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读表。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的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课题十一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4、口答--第1题。

5、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2、第5题

出示题目,观察比较,提问:每一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

学生练习,口答核对。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6题

要求学生边读题目边看图,解决问题

2、完成第7题。

补充:小明带了32元,最多能买几盒?

3、第8题

学生独立解决。

请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解答,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达标测试--完成练习八第3题(时间2分钟)

完成后一起核对,根据班级情况提出要求。

课题十二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79-8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乘法口诀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

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1、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副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要求学生把每一题的所有填法都说出来。

四、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课题十三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第8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桃子、若干面小红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激趣。

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

1、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

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

3643

同学们,你们谁来读一读呢?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

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

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

4862=836=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三、巩固练习

我们去聪明屋里看看有什么发现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4、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4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4题,女同学做右边的四边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四、总结

今天,我们愉快的参加了快乐岛的数学游园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太棒了。谁来讲讲今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你又知道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同桌讨论。

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指名讲讲上下两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在书上。

写在作业本上。

课题十四练习九

教学内容:练习九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完成练习九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4、完成练习九第4题。

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完成练习九第5题。

同桌合作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课题十五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一、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

同桌互动完成。

二、乘除法口算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完成第5题第一行。

(2)针对错误评讲。(特别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第二行。

(1)学生们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达标测试--第83页第4题。(在3分钟内完成)

同桌互批改,如果有错,同桌互相说明错误原因。

课题十六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计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找规律填数--复习第6题。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二、找规律--完成复习第7题。

1、学生计算并填写。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两题的得数相等)

追问: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等呢?里面藏着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来理解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

2、运用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3=()32+4+6=()43()=2+3+4

学生讨论。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8、9题。

交流:分别说说两题的解题思路。

对于第9题,提问:2指什么?

2、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信息?

还必须知道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3、完成复习第11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4、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思考,尽可能坐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只要口答。

学生根据题目,完整地叙述题意,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十七算24点

活动内容92-93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在玩扑克牌算24点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

2、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每人准备点数分别为1、2、3.......9的扑克牌各一张。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用A-9九张扑克牌来做数学活动游戏,算24点,很好玩,你想参与吗?

二、学一学

1、介绍算24点计算方法,

在A-9九张扑克牌中,把A当作1,拿出其中的3张牌或4张牌,根据牌上的数用加、减、乘或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2、主动探究。

拿出3、6、7三张牌,提问:怎样算24?

汇报:7-3=446=24

自我评价:如果是自己找到算法或与同桌交流时找到算法,为自己鼓掌祝贺。

3、讨论交流。

下面各组三张牌上的数怎样计算,得数也是24。

讨论汇报这三张牌的算法,并一一展示。

234983359

23=693=335=15

64=2438=2415+9=24

4、小擂台。

(1)从9张牌中拿出三张牌,用牌上的数算出得数24。

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同时为获得冠军的小朋友喝彩。

(2)4人一组,各人从自己牌里任意拿出一张牌,算出得数是24。

各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运用这4张牌算出24点,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学生相互交流,说说各自的算法。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算一算,并说一说算法

小组汇报各种算法。

三、试一试

出示4张牌,让学生算。

2、让学生试着算一算。

3、把计算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一下。

4、汇报算法。

457831795653

4+5=993=355=1

7+8=151+7=81+3=4

15+9=2438=2446=24

四、比一比

夺星比赛--算24点。

每人拿出一张自我评价纸,每算出一组牌为自己画星,最后数一数自己一共的几颗星。

1、师任意拿出3张或4张牌,看谁最先算出得数是24。

2、同桌相互比一比,每人各出2张牌,谁先想出算法谁加星。

3、分四人小组比赛。(3分钟)

比赛规则:每人出一张牌,4个数不能算到24算和牌,如果谁最先算出24就获胜,就可以加一颗星。

数一数一共得了几颗星,比一比谁得的星最多,评出冠军。

五、总结

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通过开动脑筋,运用加、减、乘、除很快算出24点,真棒!回家后把学到的本领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和他们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

第九单元时、分、秒

课时一、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确地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结合上课的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小朋友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钟面)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们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出示两幅图(上午7时小朋友起床穿衣服图,上午8时小朋友上课图),提问:各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

谈话:7时到8时是1小时,1小时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这位小朋友在这一小时还会干些什么?

谈话:每件事都是在不同的时刻做的,为了准确地知道做每件事的时刻,就需要把1小时的时间细分,于是就有了比时更小的时间单位--分。1小时里有多少分呢?我们把1小时平均分成60段,每一段就是1分,合起来是60分,所以1时=60分。

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今天,我们继续认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1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钟面上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12个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

总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记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从2走到3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

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演示)

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4.学生的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自己在钟面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

5.感知1分钟有多长。

你一分钟都干了些什么?

告诉学生1分钟还可以干别的事,可以让父母帮你看时间,做做看。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问父母,他们1小时能干什么?

学生自己拨钟表,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可以写生字,做口算,数脉搏,老师计时。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师生互动拨钟表

拨5分钟、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实际应用

妈妈说煮稀饭要12分钟,请你帮忙。

学生说时间,老师拨。

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结合实际,延伸拓展

你们的收获真不少,有关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课时二、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难点是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出示实物钟,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演示8时,边演示边说:小朋友们,时间是不会永远停留在8时的,它在继续前进。

演示8时转到8时8分,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吗?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8时零5分

出示钟面

学生观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表达钟面上的时刻,然后说明,一般读8时零5分,这里的零要读出来,写时间的时候也要写出来。

8时零5分还可以写成8:05

2、认识3时55分

出示钟面

再说明一般读作3时55分,最后让学生用两种写法写出这一时刻。

引导辨别3时55分与4时55分。

小组讨论: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什么针?怎样看?再看什么针?

小结:要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想想做做的习题

1、第1题

2、第2题

把钟表和相应的时间用线连起来。

3、第3题

请小朋友们把你每天的作息时间填到表中,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时间安排得好。

第4、第4题

第5、第5题

给钟面画分针。

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小组长说时间,组员拨,拨完后相互交流评价。

四、自我总结,延伸知识

1.谈话:今天小朋友们都成了时间的小主人,把你的收获和心情讲给大家听。

2.再观察实物钟,提问:现在是几时几分呢?再过多少分钟是整10时呢?

课时三、认识秒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认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小朋友在百米赛跑中,要看出谁跑得快或慢,就需要来计时。

2、出示图,看这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时间?(学生发言)

那么,你们自己呢?自己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是10多秒还是20多秒呢?1秒到底有多长呢?它比1分钟长还是短呢?今天就来认识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秒

看钟面,哪根针走得最快?

它叫秒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再观察钟面,一半同学看秒针,一半同学分针,然后回答问题。

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

那么1分是多少秒?

小结: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板书:1分=60秒

3、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秒计算?

(1)出示电子钟,你会读上面的时刻吗?

小结:电子表上的读法,是按照时、分、秒来读的,所以应是8时30分34秒。

(2)出示秒表

你见过这个表吗?

知道它一般用在什么地方吗?

小结

4、体验1秒有多长。

(1)请大家跟着秒针的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手。

(2)在纸上写数字,看10秒能最多能写多少个字?

(3)想想做做2

同桌合作。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完成想想做做

1.第3题

然后提问:为什么这么填?

2.第4题

读钟面上的时刻,平时这些时刻,你在干什么呢?

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3.第5题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做。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四、评价鼓励,全课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开动了小脑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请大家回去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张作息时间表,人人都做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十、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台历,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4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方法同上)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教后小记:

十一、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曲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田.

重、难点

1.重点: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2.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题插图:

红红家的小院里养了-些可爱的小动物。有哪几种?(鹅.小鸡.小鸭。)你能把这几种家禽数一数吗?

二、新授

1.请学生说说可以用怎样的办法数出各种家禽的只数,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办法表示各种家禽的只数。

2.请学生用摆图片的方法,一起对数据进行整理。(逐步逐项出示象形统计图)

3.讨论:你认为我们刚刚这种统计的方法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可以怎样改进?

指出:通常我们在统计一些物体的个数时可以用一些符号来代替实物图,这样一来就比较方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内容一如何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4.介绍:我们在数这些家禽的只数时,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实物图。想一想:这时一个小方块表示多少?你会用方块表示吗?

5.出示一张方块统计图。

比较,这幅方块图与实物图相比有什么好的地方?(更加简洁、明了。)

提问:你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小结:在分类数一些物体的数量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每种物体的个数,这样会比较方便,同时也能清晰、明了地通过这样的统计图,获得你想知道的信息。

(学生动手摆一摆。)

三、巩固,分组活动

1.结合情境,布置任务。

少年宫在假期里有四个兴趣班,以丰富小朋友们的假期生活,有哪四个兴趣班呢?(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图。)

请大家在自己所在小组内进行统计、调查,看一看每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情况。

2.介绍方法。

将自己调查的情况,用画的方式,逐个记录在第91页的表格里。

4.指出:刚刚我们根据调查,得到了一个记录表格,你会用今天掌握的知识,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5.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颜色涂方格,完成统计图。

6.提问:看着自己绘制的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哪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最多?你建议哪个兴趣班应多开展活动?为什么?

3.学生分组活动,汇报调查的情况。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统计的结果?你利用这种方法,最想去统计什么问题?

请你了解二十个同学,他们量喜欢哪种运动,并绘制表。

第二课时可能性

教学内容课本第98--99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同学看图:森林动物学校正在举行班长竞选,刚才,小松鼠、小猴、小兔都参加了班长竞选,你觉得哪个小动物有可能当班长。

2.你们觉得小猴、小松鼠、小白兔都有可能当班长,究竟谁能当上班长呢。

3.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用统计。

请学生们公布统计的结果,说说当选班长的是谁。

4.小结:

在这次竞选中,事先我们觉得这三种小动物都有可能当选班长,经过统计之后,我们知道竞选成功的就只有一个。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1.教学例题

(1)请学生看前面,这里有三个盆:1号盆、2号盆、3号盆。

从1号盆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从2号盆里任意摸出一个呢?从3号盆里呢?

(2)汇报讨论结果。

看1号盆,从里面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二号盆、三号盆呢?(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3)验证:

指名学生摸1号盆中的球,摸出3个后,说一说;如果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

2号盆,摸出3个后提问:如果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有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3号盆同上。

(4)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并实际验证知道了:1号盆里只有红球,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2号盆里没有红球,摸出来的就不可能是红球,3号盆里有红球,也有黄球,摸出来的就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口袋图及题目要求,想一想:这里的3个口袋,如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2)全班交流。

3.完成第92页试一试。

(1)出示转盘,说说上面有哪几种颜色。

(2)请小组同学按顺序每人试着转一转,一边转一边说出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一个人转的时候,其余观察。

(3)提问:通过实践,你发现指针会停在哪里?(学生发表意见)想一想,在转动指针之前我们能不能知道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不能)

说明:像这样事先不能确定的事,我们应该说,转动指针后,指针可能停在......也可能停在......还可能停在......

小组讨论,从一号盆开始。

同桌讨论、交流。

三、实践操作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学生们合作,按要求有选择地放一些球到网袋里。

2.出示第一个要求,理解要求。

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

提问:从这里不可能摸出绿球,那可能摸出什么球呢?

3.按以上步骤完成第2、3个要求。

学生活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随堂练习二

说说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一定会发生,哪些事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第三课时统计和可能性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能用一定、

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并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统计练习

1.当我们要很快地调查出一些物体的个数,怎样数,怎样记录比较好?

2.完成练习十第1题。

(1)分组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并将了解的情况用画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3)提问:通过刚刚的调查、统计,你发现了你们小组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多?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3.小结。

(2)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完成方块统计图。

三、可能性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试着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一说。并说说原因。

2.小结:

在计算这些题目时,根据具体数字的大小,所计算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也是不确定的,你能举个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3题。加减的结果可能是多少?用线连一连。

六十几减三十几30二十几20三十几

六十几加三十几90八十几九十几100

田园风光

教学内容课本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场景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统计和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的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这几天的天气真不错,在市郊有这么一处美丽的村庄,那里可有意思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那里欣赏那美丽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

二、田园风光

1.(1)这里有一片很大的果园,你知道这里种了些什么果树吗?

(2)提问:这里有32棵苹果树,共4行,你能算出每行有几棵吗?

2.接着有一处蜂园,在这里有许多小蜜蜂。

提问:这些蜂箱是怎样放的?你能根据图中所示编出一道题吗?

3.养兔场。

提问:这里养了几种兔子?每种兔子有几只?你能数出灰兔的只数吗?

4.养猪场:

提问:养猪场在果园的哪面?养了哪些猪?大猪有几栏,小猪有几栏?每栏各有几只?

知道了这些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5.耕地。

提问;有几块耕地?如果耕一块地用8分钟,1小时能耕完这7块地吗?

全班交流。(多种方法均可。)

6.学生过河。

提问:有多少个学生?每次可以乘几人?

想一想;如果按这样计算,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为什么?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解答。

完成统计图

(交流后解答。)

学生讨论解答。

三、小结

在美丽的村庄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城市中投有的事物,也发现了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十二、期末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乘法的意义

2.复习除法的意义。

3.复习1一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4.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物体,量长度,时、分、秒的认识,确定位置和简单的统计。

5.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1.重点:乘、除法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1~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2~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等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乘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期末复习第1-6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的意义、会用1-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和除法计算,会笔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除法

1.复习乘除法的意义

做复习第1题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补充算式:加法算式怎么列?

2.复习乘法口诀

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和熟记口诀

学生做

指明、小组、集体背诵

三、复习乘除法计算

1.复习乘除法计算(口算)

完成复习第3题

师问:5和一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可能是什么数?2和一个数相乘呢?

完成复习第4题表格

完成第5题限三分钟内完成

2.复习竖式计算

完成第6题

注意数位对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四、总结

第二课时: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期末复习第7-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的意义、会用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法应用题

做复习第7题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人浇了多少棵?会解决嘛?

5人浇了多少棵?9人呢?请继续解决

先独立解决,然后说明理由

三.复习除法应用题

做复习第8题

各人独立解决

说说为什么这两题都用除法解决呢?

四.乘除法综合练习

做第9题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解决第(1)小题

第一个小问题不解决,第二个小问题能解决嘛?

解决第(2)小题

解决第(3)小题

怎样才能知道带20元钱够不够呢?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指名回答

生提问题

第三课时复习图形、量长度、方向确定位置以及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l07页期末复习第10~1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图形的复习

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出示图。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学生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并填表。

三、量长度的复习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4.完成第14题。

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比划

动手画图

四.复习方向、确定位置和观察物体

做复习第15题,并补充方向的习题

做复习第16题

做复习第17题仔细观察,然后连线

学生先画再说

第三课时复习时分秒、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9页期末复习第18~2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时分秒等概念。掌握统计知识,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时分秒的复习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1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做复习第18题

4.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一枝钢笔长17()

一张床长约2(),宽约150()

小明身高140()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小强早上8()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5.做复习第19题

注意第3个、第4个钟面图的时间的书写。

学生独立完成

二.复习可能性

补充可能性的知识

三.复习统计

做第20题

先同桌活动,如实记录,结束后图方块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并动手图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三、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一副三角板、彩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新图形-角。

板书:角

1、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图,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十字路口,图中哪里有角呀?

学生找到后举手发言。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学生从身边找到角后发言。

活动二:动手体验角的特征

1、折一折。

⑴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彩纸,动手折出一个角,然后用手摸一摸这个角。

学生动手操作。

⑵师:把刚才你摸角的感觉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体会。

2、比一比。

⑴老师画出一个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一想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⑵师:这个角可以用⌒标出。记作:1,读作:角1。

⑶让学生指出三角板中一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⑷完成课本第64页练一练的内容:请你用铅笔画出图形中的角。(完成后反馈)

⑸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学生反馈。

活动三:做一做角。

1、师:请同们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成一个活动角。

学生动手做。

2、小组活动:

⑴和同桌玩一玩角。

⑵如果想使自己的角变得大一些,应怎么办呢?

3、反馈交流:

教师边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4、比一比。

⑴师: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课本第65页第1小题)

⑵师:比较形状一样的三角板的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课本第65页第2小题)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教学反思:

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强调了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学习;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目标已经有了结果性目标和可操作的体验性目标,但还不够清晰,尤其是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没有考虑充分,尤其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上有明显不足。

揭题是开门见山的形式,具有简洁的优点但同时也有枯燥之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虽然贴近生活,学生熟悉,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但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会有难以表达的感觉

折一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跃然纸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两面性,没有做好如何面对学生个性思维和个体差异的情况准备。容易导致学生在摸角时得不到正确的体验。

教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不用手把手的教,可以把学生的感受和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老师只是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练习内容设计上突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但练习在形式上和要求上还不够多元。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教师的作业设计和反馈上还要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

做角玩角都是为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和什么变化有关而服务的,能够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到角的这一特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体验的过程,放慢课堂的节奏,这样体验才可能深刻才能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效果。

比一比这个环节应突出两类角的比较方式的不同,而且在方法上应呈现比较方法多样化。教师在备教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基础,而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得出现学习阶段最直接的办法。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的过程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的关注,仅着眼于认知和技能角度,由此形成的学习目标缺乏整体、系统发展的意义,出现了教师系统、有序的往学生头脑中装填现成知识的现象。

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过于局限与教材的编排,应该根据需要做适当的调整甚至更大的变动以求达到经济有效的效果。每一个教学环节缺少紧密的联系点仅仅以知识作为教学流程的主导线索,缺少构建知识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7页例12、例13。

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投影片、圆形、三角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1)☆☆☆☆☆☆

(2)○○○○○○

2.动手操作:第一行摆2个0,第二行摆,摆出3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是几个几,第二行是几个几。

[第1题复习了几个几,为学习倍的概念作准备,第2题主要渗透类比的思想,复习了几个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如图:

黄带子:

红带子:

2.问:同学们喜欢红带子还是黄带子?哪种带子长?

[此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注意。]

3.问题: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随手用复合片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如图:

红带子:

[这是以一种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4.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倍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来探讨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通过直观演示,由几份引入了几倍,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

追问: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④让学生打开书第37页阅读例12

提问:如果把红带子的长截成2份、3份,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叙述呢?

[例12的教学,借助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这里先要求学生看事物说出是几倍,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且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几倍就相当于有这样的几份。]

2.自学例13

(1)投影出示例13图: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黄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②如果把2朵黄花看作1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

③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分组解答,集中发言。。

④如果黄花增加1朵,虹花不变,那么红花的朵数又是黄花的几倍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份数发生的变化,弄清以什么为标准,有几个标准数这样多。

(投影)黄花:

追问:为什么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呢?

⑤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b.有几个几c.就有几倍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上例由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圆形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倍的理解

1.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的0的小数是的2倍。

②第一行摆,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的3倍,想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有效消quot;被遗忘的角落。]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

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

4只小熊猫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1。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a,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五、总结

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指图:3个3,也就是几的几倍?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采用教师重点谈话、讨论交流、看书指导等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的,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概念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操作、比较、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方位概念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科书例题中的九张图片。

2.把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座位排列如下图所示。

讲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第八组

第九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理解,让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谈话:小明是新星小学的一名学生。他说他们的城市可漂亮了,很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做客,大家愿意吗?(出示学校图)瞧,这是小明的学校,学校的位置在正中间,(指第五组)第五组的位置正好是学校所在的位置,就请你们组的同学到学校去做客吧。(把学校的图片给第五组)。学校的北面是汽车站,那么哪个组的同学坐在学校的北面?(学生回答后,把汽车站的图片给第二组)学校的南面是电影院、东面是少年宫、西面是火车站(分别拿出相应的图片),学校的南面是哪个组?东面是哪个组?西面呢?(学生回答后,把相应的图片发给学生)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谈话:这么多同学都成了小明的客人,高兴不高兴?其他小朋友也想到小明家所在的城市去看一看吗?

出示超市的图片:小明学校的附近有一个很大的超市,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谁知道哪个组坐在学校的东北面?

讲解:(站在第五组的位置上,右手指东面)这是学校的东面,(左手指北面)这是学校的北面,我们把这个东和北之间的方向称为东北面。

把超市的图片给第三组:你们就到超市去逛逛吧。

提问:学生的西南面是公园,你知道学校的西南面是哪个组吗?

明确:这个西和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面。

把公园的图片给第七组:你们就去公园玩玩吧。

谈话:(指第一组)小明想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到人民桥上走走,(指第九组)请第九组的小朋友到体育场去活动活动,你知道人民桥和体育场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学生回答并说一说理由)

谈话:现在小朋友知道小明的学校以及周围一些设施的方位了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小明学校的各个方向上都有些什么吗?(由于图片放在每个小组的位置上,有些可能看不清,学生介绍时会感到不方便)

启发:把图片放在每个小组的桌上,小朋友介绍起来不方便。老师有个办法,把这些图片按一定的方位贴到黑板上,用一个平面图把它们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就能让每个小朋友都看清楚了。小朋友想试一试吗?

谈话:在平面图上,一般把上面看作北面。(在黑板上画出方向标,并请第五组的小朋友把学校的图片贴在黑板的中间)汽车站在学校的北面,汽车站应该贴在什么位置?

学生回答后,让第二组的小朋友把图片贴在学校的上面。

谈话:其他小组的图片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呢?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先在小组里讨论,想好了就派一个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课前在黑板上画出贴图片的位置和连接线)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如果贴的位置不正确,及时矫正)

谈话:现在你能向大家介绍小明学校的各个方向上有些什么了吗?你想怎样介绍?先自己想一想,再试着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

小结: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边说边指)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谈话: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逐一播放四个小动物的话,并在图上出现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并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物照片。

谈话:美丽的青山乡是一个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出示水库及水果种植情况示意图)。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向前来游览的游客介绍一下青山乡水果种植的分布情况吗?

指名介绍水果种植的分布情况。

3.游戏。

谈话:我们不但认识了现实生活中的这八个方向,而且能够正确地辨认平面图上的这八个方向。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示范:请全体小朋友起立,跟老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师生一起做)下面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学生活动后,指名做一做,说一说。

4.制作方向板。

谈话:确定了一个方向后,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演示制作方向板的过程。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启发:我们可以把方向板上的北指向北面,东北在哪里?指一指。东南在哪里?西北呢?西南呢?(老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方向板上的北指向北面,自由地说一说其他的七个方向。

5.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跳棋游戏规则,同桌学生合作进行游戏,一个说要求,另一个移动棋子。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分别找出北京和南京的位置,再说一说南京大约在北京的哪个方向,北京大约在南京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在分类中初步感知。

出示:4+4+42+3+65+5+5

9+1+2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2+3+6

5+5+5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2.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课件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你能很快地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3.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教学试一试。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评析: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教者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继而,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对几个几相加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创造了建立乘法概念的条件。]

二、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个例题。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4.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画图比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出示玩具汽车图。(图略)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评析:首先用游戏的形式,呈现用乘法算的现实情境,重温认识乘法的过程,巩固对乘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课开始时的加法算式,判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在区别中加深对乘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乘法来思考,促进学生对乘法含义的内化。这样设计,练习的层次更清楚,形式更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到了新的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评析:课堂总结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乘法概念去观察生活,既是对乘法概念回忆和加深认识的过程,又是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熏陶过程。]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3、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摆成的小伞图,三角形图,星星图,花边图,小屋和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通过“玩”的谈话引出游乐场,并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先谈谈玩的事情,有兴趣吗?谁给大家说说,国庆节放假期间,你去那些地方玩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游乐场的图片。(出示图片)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师: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去游乐园逛一逛。

1、老师想请你们帮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略

4、师小结:用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太麻烦了。算式太长了,胳膊都写酸了。

5、有什么好办法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7-40页

教材分析:《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已初步掌握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锐角、直角和钝角。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这节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区分锐角和钝角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好本节课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准备:三角尺、直尺、白纸、活动小棒、各种有角的彩色图形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各种角。

3、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尺子画出各种角。

4、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借助观察、操作、判断等学习方式,体验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把角按大小分为三类,然后分类验证。并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消化新知。在这其中学生获取知识,完全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角,你也能找到一个角吗?(课件逐一演示)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师: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5、谈话引题。

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对角的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一)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就地取材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合作交流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3、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指直角一类)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是不直角呢?(用三角板比一比)

2、学生上台验证,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比的。

3、验证其它两类角

师:他说得对吗?谁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4、给角取名

设问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师:小朋友们给它起的名字真好听!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和老师一起说:锐角锐角。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设问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也起一个名字吗?真不错,数学家也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和老师一起说:钝角钝角。快找到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5、师:好!那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通过两种分法的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自主探索出角的分类后,再来分类验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一系列活动,获得新知。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们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是什么角,好吗?开始吧!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当中你在哪也见过这些角?

3、师: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展示五角星)

师: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5、画角:看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可真多呀!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还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小手制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角,那如果老师说出一个角,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老师说学生画,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考。(教师巡视,选一些角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学生练习)

6小小设计(用角或有角的图形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环节,这几个活动的设计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如用四肢表示角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原来人的身上也有角,每个孩子肆意的舒展自己的四肢,演示了各种角,整个环节轻松愉快。如又小小设师练习,既具有趣味性,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对知识的梳理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片段实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片段实录)

师:请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四人小组讨论:说一

说,你是怎样分的?(允许学生对一些不明显的角可用三角板到黑板上去比一比)

指名小组汇报结果。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小组1: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小组2:不对。应该分三类。直角的一类,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也一类。

其余小组:对,我们也分三类。

师微笑:你们都赞同分三类,那分两类到底有没有道理?(学生思考)

稍一会儿。

生1:我知道了,分两类也是有道理的。我们是按角的大小分,他们是按是不是直角分的。

生2:我懂了,两种分法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分的标准不一样。

师:是呀,很多时候,数学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像今天我们给角分类一样,标准不同,分法也就不同。

反思: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有序、情趣并生,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愉快,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上离我们的学生较远的素材变为学生非常熟悉的游乐场所图片出现,学生果然兴致极高,立即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使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知探究环节中,我创造性地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比一比、分一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什么分?再在分的基础上分类验证。特别是刚才有几个角用眼睛观察有争议的,通过亲手验证,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让它们归队。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只有课前的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在汇报分的结果时,第一组孩子说:我们分两类,是直角的一类,不是直角的是一类。由于我在备课时就预想过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所以当这位学生说出这种分法时,我从容地把球扔给学生,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种分法是否有理。(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分三类)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角分两类或者三类都是可以的。这样更加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或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总之,新教材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作为一线的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让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