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最新教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doc

发表时间:2022-10-06

数学广角教案。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最新教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doc》,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2、教学例2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

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FW76.COM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编推荐

[精选教案]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以下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收集的“[精选教案] 《数学广角》教案范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

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

“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3.例3。

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四、教学建议

1. 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

3. 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4)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单元试卷:第七单元数学广角(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第五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第119页的应用广角,第27~31题,及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广角

1、问: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数学问题吗?

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2、完成第27题

(1)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去调查

(2)课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调查得到的数据

学生根据数据计算,完成填空

(3)分析:从这些信息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相关的信息有什么好处?

3、完成第28题

收集一些用百分数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4、完成第29题

根据本校一年级的班级数,让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调查一个班级的数据。

全班交流,统计分别知道三个应急电话号码的人数,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

5、完成第30题

(1)每位学生带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

读题,思考:剪去的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几厘米?

(2)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这个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这个纸盒用了多少硬纸板?

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评价

1、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对照书上的几个要求,给自己评一评,看看分别能得几颗星。

2、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别成功的?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同大家交流一下。

3、在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和进步?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努力的?

最新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写作示例)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秀范文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呈现“最新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写作示例)”,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新教案: 美术教学设计之三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最新教案: 美术教学设计之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了解设计靠垫应从审美、实用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能用对称式或自己喜欢的纹样设计、制作美观、实用的靠垫。

教学重点:

靠垫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还要关注实用以外的审美和文化。

教学难点:

靠垫作品的新颖、创新、构思巧妙。

课前准备:

剪刀、胶水、较硬的卡片纸、水粉色等

教学过程:

一、 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 课前师生准备一组靠垫实物,发到各组。

研究:用途、形状、色彩、图案。

2、 学生观察、触摸、分析、回答。

揭示课题

二、 师生研讨学习活动

1、布置学生研究、分析教材。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有什么不同?

2、设计靠垫用社么形状、纹样、色彩比较好?

3、你喜欢什么图案纹样?打算如何进行色彩搭配?采用哪种骨式?

学生活动:

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三、 创作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辅导。

四、 作业展示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

五、 小组拓展

如何实施自己设计的靠垫作品?选择什么材料?

拍照、保存资料。

把作业布置成小型的展览,可选择教室或楼道墙壁充分展示。

最新教案: 《电能》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的内容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最新教案: 《电能》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最新教案: 《重力》教学设计(篇二)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教案: 《重力》教学设计(篇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心的实用意义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可阅读《读本》第一册第六章第六节)

计算势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万有引力

(1)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地球与月球之间、行星与太阳之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

(3)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间距离越大,万有引力就越小。(定量关系将在以后学习)

由于一般物体的质量不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例如两个直径1m的铁球(质量约4 100kg)靠在一起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约为1.1×10-3N。

天体的质量很大,因此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大约是3.6×1022N,它足以拉断直径9×103km的钢柱。

(三)课堂小结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所产生的。从本质上讲,重力属于万有引力,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一般来说它们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别,但差别甚小。

2.物体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产生相应的重力。通常不加说明时,“重力”是指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在位置有关: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物质(质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计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两点,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p.13练习二。说明:第(1)题第③项中“运动”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围内的运动。

2.演示:双锥体“往上爬”。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揭秘。

轨道低端窄,双锥体的重心高;轨道高端宽,双锥体的重心低。表面看来双锥体由A端释放,会自动地向较高的B端“爬升”。实际上仍是从重心高处向重心低处滚下来。

3.用一个手指支持铅笔的一端使铅笔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铅笔换成一根教鞭,小头立在手指上,就比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去查一查有关资料。

五、说明

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经学过,从知识上讲,本节内容很容易掌握,属于复习性质的课,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2.重心概念的建立,渗透了“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对于以后学习“力的合成、分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注意指导学习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并加以讨论,加深理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如何阅读教材,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介绍“欹器”,增加“双锥体”和“模拟铁锹”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查找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体会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最新教案: 《手拉手》教学设计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教案: 《手拉手》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养方面

1、认识各种点、线、色,并能说出六种常用色的名称;

2、感知多种工具、材料性能,学习画点、勾线与色彩的平涂法;

3、感受具像画与抽象画艺术手法。

二、教育方面

爱护美术工具并乐意与他人分享

三、发展方面

1、在尝试探究中了解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并展开联想。

2、在想象创作中,表达自己对工具材料、造型元素的感受。

教学重点:

感知美术用具与材料的特性;能用点、线、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感受具象画与抽象画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各种工具媒才,有关点、线、色作品。

作业要求:

能用点、线、色表现物象。

教学过程:

一、启动主体

以比赛形式激发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学习用具,看看能说出多少种颜色。

二、发挥主体

1、播放多媒体课件,以美术课的好朋友引导学生关注、欣赏不同工具、材料和色彩,并尝试、感受其特征。

2、选自己喜欢的工具和纸材,画一些自己认识的点、线与同学交流。

三、发展主体

让学生运用材料和工具自由发挥。

第二课时

一、启动主体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检查学习效果。

二、发挥主体

1、播放课件欣赏不同的点线色,欣赏大师作品,要求学生寻找点线色,加深学生对点线色的认识。

2、尝试用点线色进行具象表现。欣赏运用点线色表现的三张学生作品。

三、发展主体

画手的游戏,运用点线色画出美丽的小手。

课堂总结:

总结两节课所学的内容,小结小朋友们作画情况。

最新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思考之三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精心整理的“最新教案: 大班数学教学思考之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时间与生活是息息相关,而大班孩子再过几个月就要进入小学,认知时间,体会时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单纯地对孩子说你要好好把握时间那就更显得十分抽象,因而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将认识时钟、学看整点、半点定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并在学习的过程给予孩子无形的时间观念,在本次学习活动,班上孩子基本可达到学习目标,分析有下列几点:

1、具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在本次教学中,我先引导孩子认知具象的时钟,(其中包括时针、分针、秒针及刻度)给予孩子一定的知识经验,紧接通过时针、分针赛跑的游戏,引导幼儿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从而为幼儿认知整点、半点奠定基础,这个游戏不容忽视,因为这是本次活动重点突破的关键点。这使幼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帮助他从具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

2、幼儿学习形式多样化:本次教学采用了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及个人学习,孩子都乐于,当中的小组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幼儿的团队精神。

3、生活经验迁移:数学活动最终落脚点应是生活,在本次教学中,我多次让幼儿与生活相联系,如第一情景引入,让幼儿意识到时间对生活的重要性,在活动最后环节,让幼儿都来说说除了时钟还有什么可以知道时间,幼儿说了非常多(手机、电话、电饭煲、电冰箱、超市里电子表等等)同时我还结合古代人感知时间的方式(沙漏、竹杆、报更)及自然界的时钟,这些更是深深吸引幼儿。

最新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其一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由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最新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其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最新教案: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精选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经过搜索和整理,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呈现“最新教案: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精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认识1个偏旁“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体会小熊一家的爱林之心。

教学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兴趣。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森林的美景。)这个地美吗?这一大片森林是谁的家?(花草、树木、动物)。就在这一片大森林里森林里,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读课文,了解大意。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1、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故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说识字方法。)

2、生自由读全文。要求:拿好书,坐端正;读通课文,不添字漏字。

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哪段话读得好,读给大家听?

正音:结满了果子、舍不得、一束束

三、细读课文,讨论解疑。

1、看图1,说说小熊一家住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先读一读1、2自然段,再回答问题。

2、抛出问题:他们为什么没有砍树造房子?

研读课文第3~6段:

课文哪几段写小熊舍不得砍?读3~6段。

口头完成填空:(),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小熊舍不得砍。

出示课件:四季图。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季节,说说小熊会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的?

想象说话:树上(),小熊对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指导朗读:读出小熊的舍不得。多种形式朗读。

⑷表演朗读3~6段。同桌分工,自由准备,报名表演。(课件做背景。)

四、认读生字。

1、读读生字词。多种形式的认读;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砍树盖房子结满舍不得一年

2、认读词语。

3、显红生字:砍、造、满、舍、结

4、交流识字方法。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熟字换偏旁、换一部分,顺口溜。教师重点指导认“砍、直、束”三个字。

“砍”的偏旁“石”要认识,告诉学生人类最早砍东西的工具是石头做的。

“束”可用造字法帮学生理解认记:“

木”表示树枝,“口”像捆绑的绳子。捆在一起的鲜花,可称作“一束鲜花”。“直”可编个顺口溜:“有脚真开心,无脚直犯愁。”以便记住“直”,区别“真”。

5、游戏巩固识字。

1)汉字魔方。(加个偏旁构成字,再口头组词)

告()吉()

欠()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猜字谜:石头打呵欠。

一口咬掉牛尾巴,伸长腿儿走得快。

风里飘来小雨滴,淋湿两个小朋友,快快躲进草丛中。

2、芝麻开花。(口头扩词,看谁的芝麻结得多)

年()()()满()()()

直()()()动()()()

二、学习课文7、8段。

1、出示课文插图第六幅,说说图意。

看图6,说说小熊一家住在哪里,动物们在做什么?

2、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说说动物们为什么很感激小熊一家。理解“一年又一年”“一直”,说说小熊一家为什么没有砍树造房子。(联系前文回答)

3、自由读7、8段,想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机理解:感激。

1)小动物们是怎么表示他们的感激?

比较"一束"和"一束束"

比较"一束束鲜花"、"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认读"美丽",说说近义词。

2)小动物送来一束束鲜花时,会说些什么?分小组每人代表一种小动物说一句感激的话。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3)指导朗读:读出小动物们内心的激动。

三、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年、直、动、束、丽

2、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3、口头扩词。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年、左、右

年:第四笔“竖”要短些略往右斜

左:第一笔“横”要短,第二“撇”长。最后“长横”高于“撇”的收笔处

右:下面的“口”扁些,不宜写大

2、描笔顺,说说会写哪个字?提示大家注意哪一笔?

3、学生练写生字。

4、展示评议。

五、配乐朗读课文,感受小熊一家的行为之美。

六、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1、出示:束一束束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棵一棵棵一棵棵高大的松树

读一读,引导比较。

2、出示课件四季图

用同样的形式说说每个季节树上的东西

例:片一片片____________绿叶

完成课后:个_________________只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与自己最喜欢的人一起编排、表演课本剧《小熊住山洞》

最新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其八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最新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其八,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复合应用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B:14107-14

C:14-14107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最新教案: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其七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的内容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最新教案: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其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表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熟悉常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体验画的乐趣。

3、培养良好的绘画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悉常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体验画的乐趣。

难点: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

教学具准备:

各类彩色笔、各类质地的绘画用纸、教学范画。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准备绘画工具,规范绘画习惯。

二、 导入新课

1、 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所带的各类彩笔,当当小老师,教教我们怎么用?

2、 揭示课题

三、 欣赏感知

1、 教师出示各类的范画作品,让学生欣赏,

1) 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 他们画了什么?象什么?

3) 他用了什么彩笔?

4) 猜猜是怎么画的?

5) 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挂在哪比较好?为什么?

2、 看看他们的用纸,有什么不同?

1) 教师出示各种质地的绘画用纸,让学生摸一摸,感受一下纸的质感。

2)分组挑选喜欢的纸,猜想会有怎样的效果?

3)尝试练习:

合作小组一起画一画。

3、 交流体会,相互欣赏

四、 学生作业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挑选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大胆的画画。(室内、市外均可)。

五、 教师巡回指导

1、 指导学生正确用笔。

2、 鼓励胆小的学生大胆的绘画。

3、 室外注意安全。

六、 课堂小结

1、 学生说说绘画的内容、绘画的过程中发生的事。

2、 说说绘画的乐趣。

3、 相互评价。

4、 教师总结

最新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其三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的内容是76范文网(fw76.com)小编为大家特整理的最新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其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说说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课前准备

了解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三、梳理内容,定位“神圣”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四、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1、2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自由读第3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五、悟“神圣”,探究段落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自由读文,找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感受和体会。

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重点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六、明“神圣”,凝聚情感

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此为了子孙后代,你们需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七、读全文,背诵语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八、巧拓展,提升认识

读课后“选做题”,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