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实用八篇)。
课件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上册的课件语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3种笔画和1个偏旁。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节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2个生字,并认识一种新笔画“︱”及1个偏旁撇横撇。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卡山 水 田 土 石 鱼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十分有趣的生字。
二、尝试新字
1、出示生字:日、月、兔,看看谁能认识这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
2、出示日月兔的实物卡片,请同学上台贴图,把图片贴在相应的生字卡上方。
三、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出示其他的实物卡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2、小组讨论:把手中的生字卡帖到哪一幅图片下呢?为什么?手上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3、全班交流
4、小结。
四、揭示课题,教目字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示范,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读字看图 认读目字,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看字比形 比一比目字和象形字有什么关系
(3)、识记生字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目”字的?
教师引导:“目”的字型与实物的形的联系是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4) 师生共同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五、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生字。
2.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六、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认识了什么字,是怎样记住的?
2.教师提示易忽略的笔画。
如:“鸟”—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
“兔”—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
“禾”—禾苗有穗儿,比“木”多一撇。
3、随“兔”的教学,认识角字头,说说还认识哪些带角字头的字。
七、巩固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读、个别读、齐读。
3.摘果游戏。
一棵长满果实的梨树,每个梨上都有一个生字,认读一个,摘走一个。
八、指导书写
1、认识新笔画竖
(1)出示竖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2)教师范写并介绍两种写法。
悬针竖,带针尖,起笔要重,从上到下写。
垂露竖,起笔和收笔都要重些。
2、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笔画,师巡视。
九、总结
第二课时
复习:
1、巩固所认识的生字
2、学写“十、木、竹”,认识笔画。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戴帽子
(1)出示12个生字和12顶帽子
(2)把帽子戴在相应的字宝宝上
(3)开火车读
2、摆一摆
把几个字宝宝分成4队
二、指导书写“十、木、禾”
1、书写“十”
(1)分析笔画“十”有几个笔画?
(2)介绍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3)学生观察范字,说一说。
(4)教师范写
(5)学生描
(6)继续练写
2、认识新笔画
(1) 出示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2) 教师范写,讲要领。
(3)学生书空
3、书写“木、禾 ”
(1)观察范字,说说同与不同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
(4)练写
三、实践活动
1、我会连
2、加一加,变一变
四、扩展练习
找一找生活中你还认识哪些象形字?
五、总结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2
教学设想:
《冰花》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冰花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读促学,使学生认识体会冰花的美丽多姿、晶莹透亮、洁白无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复习汉语拼音,学会本课2个汉字,并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训练、朗读训练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师叙述:转眼,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得吹着,雪花纷纷落下,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大地是一片白色,,他朝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生:冰花)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冰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冰花。齐读课题。
2、出示目标
让我们继续用心朗读课文,看看冰花究竟是什么样的。
3、效果预期
老师相信同学们只要认真听讲就一定能完成学习任务,你们有信心做到吗?
民主导学
一、复习字词
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冰花》这篇课文,有一些字娃娃从课文里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出示,指名读。
(PPT:惊奇 漂亮 宽大 柔嫩 丰满 晶亮 洁白 一朵朵 一束束)
2、小朋友读的真不错,看来上节课学得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认真,好吗?
二、任务一:
1、任务呈现:读一读课文,看看冰花是什么样子的?
2、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轻打开语文书115页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小童看到了什么样的冰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2、读。
3、圈点“一朵朵”。师:读读这个词,你从这个词中读到了什么?(冰花很多)师:不是一朵,也不是两朵,而是一朵朵,你能来读一读吗?指导朗读(个别读、评价后再读,齐读)
圈点“晶亮”。师:读读这个词,你从这个词中读到了什么?(冰花很亮)演 生感受后指导朗读(个别读,比较谁读得最亮,齐读)
5、原来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多也很亮,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当你清晨起来,拉开窗帘,看到这么晶亮的冰花,你的心情怎么样啊?为什么?
2、我听出来了,你们不光高兴,还很惊奇呢。(点击:惊奇)齐读。小童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他惊奇地喊着:(引读)
(1)现在你就是小童,你的心情怎样?请你来读一读。那老师做妈妈,你惊奇地告诉妈妈吧!(评价:妈妈觉得冰花很美,看到这么美的冰花,你高兴吗?妈妈没感觉到,请你再来读。真的呀!妈妈呀看到了。)
(2)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3、玻璃窗上开花了,多神奇啊!让我们一起来仔细欣赏这美丽的冰花。(出示课件:图)
你觉得窗户上的'冰花怎么样?学生说。出示:“啊!真漂亮!”请你把它读出来。个别读(4-5人)齐读。
4、冰花有多漂亮?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出示课文)
(1)引读:“它像,像,像。”冰花真是又多又美又神奇啊!真美啊!你喜欢哪一种?你来读。
(2)交流:
A“它像宽大的树叶”
·它像什么?(它像树叶)
·它像怎样的树叶?(它像宽大的树叶)请你读出来。
·指名读(评价:)
·谁也喜欢这种形状的冰花的?你再来读。
·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B“像柔嫩的小草”
·它像什么?(它像小草)
·它像怎样的小草?(它想柔嫩的小草)
·什么时候的小草最柔嫩?(春天)你见过吗?那你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
C“像丰满的牡丹”
·它像什么?(牡丹)
·怎样的牡丹?(丰满的牡丹)
·出示牡丹图这就叫牡丹(出示图)
·是啊!冰花像(丰满的牡丹)指名读。齐读。
(3)是啊!冰花的形状可真多,(引读)像,像,像。真是(板书:千姿百态)其实冰花的形状远不止这些。看,它们还像什么?(出示图拓展)
·出示:“它像”让学生说话填空。
·让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来说说冰花是什么样的?出示:“它像,像,像。”练习说话。
(4)你现在觉得冰花怎么样啊?出示句子“啊!真漂亮!”指名读,齐读。
(5)冰花不仅样子特别美,聚在一起还很多呢!你从课文中看出来了吗?出示句子“一束束,一朵朵”你能读好吗?指名读出“多”(4-5人)齐读。
(6)这一束束,一朵朵的冰花是那么的(引读)晶亮洁白
(7)让我们再来赞美它吧!(齐读:啊!……洁白)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漂亮的冰花是哪来的?(出示第三小节)谁来读?
2、个别读。读的真好,谁来说说冰花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送给我们的?(晚上)难怪到了第二天清晨,小童会惊喜地发现窗户上开出了朵朵冰花。这么漂亮的冰花是谁送的?(冬爷爷)请你再来读读妈妈的话吧!(多好的冬爷爷啊!)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妈妈的话吧!
3、冰花这么美,这么多,小童真想知道冰花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小节告诉小童吧。齐读第三小节。
(四)、拓展
1看!冬爷爷还送给我们什么?(学生观赏图片)冬爷爷送给我们的礼物多吗?他送给我们什么呀?
——(雪)对,冬爷爷将雪花撒向田野,就给麦苗盖了层厚厚方的被子,,将雪花撒向树木,就给树木穿上厚厚的棉袄,我们就可以堆雪人、滑雪、打雪仗玩得多开心呀你们喜欢冬爷爷吗?建议小朋友回赠冬爷爷一个礼物——《手指操》表演。
2、冬爷爷特别喜欢我们的礼物礼物,一开心又送我们一个。我们来看看
三、任务二:
1、任务呈现:学会“时”“说”这两个生字。
2、自主学习:学生对照笔顺图书空、念准、
3、展示交流:
冬爷爷送我们两个生字宝宝,希望我们成为爱学习的孩子。我们来比比谁最会观察,谁看得最仔细,记住这两个字。教学“时”“说”
(1)指名读准字音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书空、范写
(4)描红
写字指导参考:
(1)见:第四笔是竖弯钩。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2)丰: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先写三横,再写一竖。二横短,三横长,稍稍向上斜,间距要相等。)
教师范写,教口诀:一横中,二横短,三横长,一竖竖中线。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3)从:左右结构人字旁,两个“人”写法不同,左边的“人”捺改为点。人字旁要谦让,把脚缩进来。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4)他:左右结构单人旁,右边是个也也也。注意左窄右宽。
学生描红。
(5)它:上下结构宝盖头。注意上大下小。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比较“他”和“它”的用法,前者指人,男子;后者指事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如课桌、黑板、小草、白兔等。
说说课文中的“他”和“它”各指谁?
(“他”指小童,小童是个男孩;“它”指冰花,是事物。)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两根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的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把认识图画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生字
四、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指导看图,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练习起来。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2、朗读课文,指导写字。
二、教学重、难点:
看懂图意,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美极了,老师带小朋友到郊外去看一看,一起去找春天好吗?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在哪儿找到春天?请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词语。
春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轻轻的、柔柔的)
春雨春天的雨是怎样的?(细细的、像牛毛)
嫩芽谁来说说“嫩芽”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哪些植物的“嫩芽”?
布谷“布谷”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叫声?
梨花、杏花、桃花图上的三棵树分别是什么树?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过渡:小朋友们,看到这副春景图,你有什么感受吗?春天的景色证是太美了?它们还有一些汉字朋友呢,你们想学吗?
(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小组内开火车读词。
3、全班认读词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景。
1、同学们,词儿读准了,读得也很美,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儿连起来读,你会感到更美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你们也想读好吗?你们一定能行。
3、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读课文情况。
(四)写字指导
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组成的'词“春天、布谷”。
1、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明确学习生字“春、布、谷”。
2、学习新偏旁。
认识“日”,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日”的字多与太阳有关。
3、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描红书中生字,并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指导背诵。
2、学会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指导写字。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写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先带拼音读字词,再去拼音读字词)
2、朗读、背诵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草、芽、树、梨、杏。
2、学习新偏旁。
认识“草字头”、“木字旁”,书写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花草植物有关,含有“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
3、学生看笔顺记忆生字笔顺。
4、重点反馈“芽”“树”“梨”的笔顺。
5、学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教师重点点拨并范写“芽”“树”“梨”。
7、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三)语文实践活动
课外让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利用晨会时间进行交流。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教学重点、难点:
1.a、o、e的音、形教学,
2.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教学重点:
读准a o e三个单韵母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汉语拼音标准发音示教板;a o e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因为学会了汉语拼音,你们自己就可以读带有拼音的故事书,而且还能学会很多的汉字。
我们先来学习三个单韵母,齐说“单韵母”。
二、 学习a、o、e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
(l)演示课件,问:它们在干什么?(一位医生阿姨正在给一个小朋友检查嗓子,小姐姐张大了嘴巴发出a的音)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单韵母a,它就念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教师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指名读,齐读a。
(2)认识四声,掌握a的四个声调“a”是单韵母,出示四声卡片,ˉ、ˊ、ˇ、ˋ,这些就是四声符号。 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住:一声平。(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
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复习声调规律,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杨、三声拐弯、四声降。
2.教学单韵母o
(l)看图,指明说图意。
(公鸡在打鸣,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2)掌握o的四声
依次出示o的四声,分别问:这是几声?怎样读,练习发音。
3.教学单韵母e
(1)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鹅”的音读平了就是e的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单韵母,指名读,齐读。
(2)在学习a、o四声的基础上自学e的四声分小组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认识了三个单韵母a、o、e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四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直接熟练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2.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3.能正确书写a、o、e。
教学难点:
掌握a o e的发音;按四线格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单韵母,谁想念给大家听?
2.齐背四声儿歌
3.复习发音:a、o、e。
二、认识四线格
在黑板上打好四线格,问: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哪格是上格、中格、下格
三、 教生书写a、o、e
l.学习a的笔顺。教师示范书写: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2.学习o的笔顺。教师示范书写:o也占中格,一笔写成,学生书空,并在书本
上写三个o。
3.学习e的笔顺。 教师示范书写:e也占中格,先在中格的中间写横,然后连
着写左半圆。注意:e是一笔写成的。学生书空,在本上练习。
4.小结:a、o、e都占中格,并要占满格。
5.学生练习书写。
四、练习读书
教给儿歌:张大嘴巴:aaa
拢圆嘴巴:ooo
扁扁嘴巴:eee
五、总结
我们认识了单韵母a、o、e,掌握了它们的音、形及书写,又认识了四线格,学会了如何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字母。
板书设计:a o e
ā á ǎ à
ō ò ǒ ó
ē é ě è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多种形式读:
⑴ 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⑵ 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⑶ 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
1、认读字音。
2、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3、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6、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 立秋 中秋节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知识技能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法。
⑵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录音机。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吟咏古诗,走进秋天
1、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同学们知道哪些咏秋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幻灯展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幻灯展示)
a、正音
丁丁zhēngzhēng撒网sā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栖息qī归泊bó
寥阔liáo乌桕叶jiù枯涸hé
清洌liè梦寐mèi
b、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梦寐:睡梦。
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
要求:朗读时要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读出感情。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节奏、听感情),同时播放多媒体配乐画面,如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
4、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
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
问题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如三幅美图,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给它们拟个标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师点拨: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问题2:仔细阅读,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师点拨: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问题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师点拨:由远及近的顺序。
问题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点拨: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说之前先在课本中写出简单的批注。
佳句赏析参考: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
推荐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2、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3、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4、背诵比赛:齐读——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诗)——齐背——个人或小组比赛背诵。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
1、秋天南飞的大雁是一首清远的诗,秋天广袤的天空是一首嘹亮的歌,秋天黄昏的大海是一幅辽远的画,秋天深情的叮咛是一杯相思的酒。在你的心中,秋天是什么呢?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2、全班交流,评选出优秀诗文。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虽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七、课外作业
1、仿写练习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万里。(排比)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阅读: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表达热爱赞美之情
少女思恋图(梦寐)
备教手记:
《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秋景。该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极适合朗读的佳作。为实现《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及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目标,依据本诗的内容及特点,我设计了“吟咏古诗走进秋天”、“朗读诗歌聆听秋韵”、“整体把握畅览秋光”、“欣赏佳句细品秋味”、“展开想象绘出秋色”、“迁移训练再谱秋歌”六个教学环节,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逐步提高学生对文本欣赏、创作、想象的能力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立足文本,以朗读贯穿始终,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体会意境为重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方法,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歌分为三节,篇幅不长但精粹优美,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诸般景致尽收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景图。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趋于良好,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对美的事物有所感触和追求。但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还不够到位。(结合具体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圈点、诵读、赏析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悠远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课前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3分钟)
师:同学们,看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感受过夏季的烈日炎炎,伴随着季节的变迁,现在的我们走入了什么季节?(生答:秋天)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别样的秋天。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也有喜秋颂秋的,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现在考考大家,你所知道的关于秋的诗句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古诗中的“秋”都不陌生,我们一起来看两首。
教师投影:古诗中的“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四年级下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三年级上册)。
师:读完古诗中的秋,我们再来品一首现代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秋天》到底是悲秋还是喜秋呢?带着好奇,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从所处季节导入“秋天”,学生说熟悉的关于秋的诗句,回顾古诗中的“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古诗到现代诗,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
二、读秋
1.知其人,熟字音。
课件展示《秋天》的作者和重难点字词,学生了解作者,熟记字词。
2.教师范读,揣摩朗读技巧。
师:下面先由我来读一遍这首诗,同学们注意听。(配乐范读)
教师提问:读好一首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两到三个学生回答。(声音响亮、抑扬顿挫、停顿、节奏感、读出感情等。)
教师总结:的确,读好一首诗要做到有节奏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速度要放慢,总之,要全身心地投入。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以及我们说的小技巧。
3.学生朗读,交流点拨。
请一个学生朗读(或自告奋勇)。
师:他读得怎么样?请大家给他评价一下。
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全班齐读。
师总结:同学们都注意了抑扬顿挫,以及停顿、重音。但是,在感情的投入方面做得还不够。我们说,读文章时一定要投入,要有激情,要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再让我们走进《秋天》,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对字词和朗读等基本功的要求要到位。一开始的范读让学生认准字音,再配合学生的朗读和评价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同时也为诗歌的深入品读做好铺垫。
三、品秋
(一)农家丰收图
1.概括画面。
师:第一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明确:农家丰收图:幽谷伐木,篓装瓜果、割过稻子的镰刀——秋在农家。
2.删词换词,朗读品味。
删去或替换诗中的一些词或短语,比较着进行朗读并思考:你觉得哪一个版本更好?为什么?(修改后的版本: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割过稻子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秋天在农家里。)
师:有人对第一节做了一些改动:去掉或者替换了一些词和短语。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学生朗读修改后的第一节诗歌。
师:请再读一下原诗。
学生齐读诗歌的第一节。
师:品读一下,你觉得哪个版本更好?
学生回答。(引导:原诗更有诗意。)
师:那同学们再看一看,诗意表现在哪里呢?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补充完善,等会儿请同学来说说为什么去掉或替换这些词会有损诗意。
3.小组探究,共话诗意。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小组间交流补充,教师归纳小结。
【参考】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整体上,从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如果去掉或替换这些词语,就感觉不到浓浓的诗味,诗歌的意思表达不够完美;局部或细节方面,从诗歌的语言方面赏析,去掉了“满”和“披”就体现不出清晨露水之大,去掉了“丁丁”这个拟声词,就体现不出伐木的声音,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飘”字使听觉的声音视觉化,贴切传神地写出伐木声穿越深谷传入人们耳中的过程,使人们不仅可以听到伐木声,而且似乎能看到声音飞向远方,像白云般轻盈飘逸?;从诗歌的写作技巧方面,“饱食”“满披”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从作者的情感方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声朗读第一节,要求读得比之前更上一层楼。
(二)雾霜归渔图
师:学了刚才的赏析技法,让我们小试牛刀,来看诗歌的第二节,大家分小组探究。先抓住某一点去欣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完善。
小组代表发言,先概括画面(霜打渔图:江面撒网,轻摇归桨——秋游渔船),再借鉴第一节的赏析方法从细节方面品味。
(若学生分析到冷雾和白霜,则点明它们是诗歌里的意象,是能够浸染着作者某种感情的东西。再简要说说能体现特定情感的典型意象,比如表现思乡的“月亮”,表现离别不舍的“柳丝”。)
师:诗中的雾和霜,都是能体现秋天特色的意象。还有“游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秋天写活了。以及??(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下面我们再看第三节。
(三)牧女思恋图
模式基本同上。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补充:可以从诗歌语言、意境、写作技巧、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进一步体会诗歌之美。
教师小结: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的,不仅有更辽阔的草野,更清冽的溪水,还有夏天那不绝于耳的悠扬的笛声。忽然停止了,牧羊女似乎有些伤感,有些失落,而这些都是淡淡的。最后一幅画面将我们从外在的景物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羊女淡淡的愁绪和思念,而她究竟在想什么呢?我们无法明确,但也是这种不确定带给了我们朦胧的诗意美感。我们可以将这幅画面命名为“牧女思恋图”。
(四)共话诗人眼里的秋天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精彩赏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如画的诗意境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调动了大量的感官,描写了农民丰收的喜悦,渔民打渔的悠闲,以及牧羊女梦寐的悠远。可以说,在诗人何其芳的眼睛里,秋天,应该是这样的,你想用哪些词语或短句概括一下呢?
学生畅所欲言。(活泼的,调皮的;凉爽的,幽静的;丰收的,快乐的;宁静的,悠远的;可爱的,迷人的;耐人寻味的,闲适的;柔美的,清净的,清甜的;如诗如画的,多姿多彩的,五彩缤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歌的细致赏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悠远的意境。将赏析第一幅画面的过程、角度作为参考,之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发言锻炼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诗歌鉴赏技巧。
四、悟秋
齐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秋景》,与课文相比较,感悟两首诗共同表现出的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师:回想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有没有浮现秋天的画面呢?你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可以是关于诗歌的,可以是关于秋天的,可以是??学生说说感受或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歌的对照,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进一步体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谈收获和感受则是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融入情感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有它的魅力,而生活中的美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愿意去接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在你的心中定会涌起更多的诗情,生活,也会因此而美好。希望我们都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作业布置】
1、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2、(任选一题)
A.选取原诗你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小文章,150字左右;
B.你曾亲密接触过秋吗?用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板书设计】
秋天
农家丰收图
雾霜打渔图
牧女思恋图秋在农家
秋游渔船
秋驻眼里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比较观察了解溶解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
2、能初步记录与交流自己实验结果,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教学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糖、黄沙、赤豆若干, 一张大记录纸。
2、幼儿操作材料:分别装有糖、黄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类盒、小调羹若干,记录板、记录纸、粘贴纸人手一份。
3、实验记录:用贴标记的记录形式。
4、科学术语及词汇:溶解。
5、时间安排:20~2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幼儿认识材料,激发实验兴趣。
教师出示装有糖、黄沙和赤豆的盒子,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样小礼物,看看它们是什么?
二、幼儿实验操作——谁在水里不见了
(一)、幼儿猜想,到集体记录板上记录猜想结果。
1、师:今天,三种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它们藏到水里面会怎样呢?你觉得哪个宝宝在水里会不见了?
2、幼儿独立思考、进行猜想,交流讲述。
3、幼儿到集体记录板上用粘贴小红花记录猜想结果。
4、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觉得糖宝宝到水里会不见,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黄沙宝宝,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是赤豆宝宝。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待会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
(二)、幼儿实验,在自己的记录板上记录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交待实验步骤。
师:①请小朋友选择一种宝宝,放在红色盒子里的小水杯里,用调羹搅拌一下,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它是不是在水里不见了?②如果这个宝宝在水里不见了,就把看到的结果用小红花粘贴在“我的实验”里。③记住,试一种记录一种,然后再去试另外一种,记录一种。
2、幼儿证实猜想:将糖、黄沙和赤豆分别投入水中,观察谁在水里不见了。
3、幼儿实验记录:引导幼儿用粘贴小红花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记录到自己的记录板上。
4、幼儿自由交流:大家的游戏做完了,哪个宝宝到水里去不见了呀?它们到哪里去了?请小朋友看着你的记录表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5、幼儿交流,教师记录结果在大记录纸上。
教师小结:我们发现糖宝宝放在水里会不见,化掉了,这就是溶解。
三、经验拓展。
教师提问:还有哪些东西会像糖宝宝一样放进水里也会不见呢?我们回去再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
更多精彩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