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3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集锦9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集锦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1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精读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美文,赏美文来品析文章的“美”,把握文章内容。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学会基本的语句赏析的方法(例如: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对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对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对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从中培养学生自己感受美的.能力,把握品析美的方法。

教,然后知不足。在整个教学中当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其中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没有很好的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景之美。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不够精简,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虽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引导语。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但若是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真知,今后教学中要多多注意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2

《济南的冬天》是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单元以写景散文为主。在《春》中已经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学习。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温晴”两字,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透露出温晴的特点,而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又处处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课就围绕景的“温晴”和情的“温情”来开展。

对于景物的温晴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去找,通过学生自己的魔都,圈点勾画来探索发现这一特点。并做适当的颠簸,而学生在分析景问晴的过程中世纪上已经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因而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情的分析只是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所关注学生的“学”。但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还不是一个主导,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学生的读也不够多。语文课应该是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可是我的语文课还是没有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为了读而读,读变得没有目的性,没有层次性。这是我需要进步改变的地方。

而对于景物的温晴的分析过程中,分析的过于浅层,没有向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已经懂了,上课应该教学生所不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跳一下能够到达的高度。而我现在的高度停留在学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这对我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自己应该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学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3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精读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美文,赏美文来品析文章的“美”,把握文章内容。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学会基本的语句赏析的方法(例如: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对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对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对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从中培养学生自己感受美的能力,把握品析美的方法。

教,然后知不足。在整个教学中当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其中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没有很好的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景之美。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不够精简,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虽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引导语。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但若是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真知,今后教学中要多多注意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4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经典美文,教学此文,我既把它作为一堂美句赏析课,又把它作为一堂写景训练课。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对学好语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题的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独学、对学和群学这三个环节,做到既有自主,又有合作探究。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绝非一般了。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三、“品”与“写”结合,既应对了阅读又培养了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文章,同时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品的结果又是为了写作,让学生学会融情写景的写作手法。

当然这次公开课还存在的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感觉教学容量过大,以致每个环节没能精细化;教学中,自己说得过多,放手学生动得还不够。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改掉这点毛病,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出色。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5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必具备两点要素:教师的教学创意和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这两个要素中,教师的教学创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本,学生的高效学习是关键。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巧选教学切入点;巧设问题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一、教学创意之——巧选教学切入点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作为读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者要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却需精心选择最佳切入点。教学的切入点,即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纲挈领、统领课堂的作用。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带动整节课顺利展开。

本节课选择“文意理解——抓‘温晴’与美段细读——品味‘妙’”为切入点和核心任务。“温晴”一词是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样是能表达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关键字。

二、教学创意之巧设问题情境

高效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好似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体现着“一线串珠”的作用,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引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引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本节课设计的两个“主问题”是: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或短语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能贯穿全段(第三段)的一个字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温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学创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作品的背景资料适时穿插能引领学生深度文本,读懂,读透文本。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如此温晴?如此曼妙绝伦?赏析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一句“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时适时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将自己对济南的温情融化在济南的一山一水中。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6

课前反思

一、教学思路问题:

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因此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课前预习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节课是集体备课。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导入语中说自己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开始只说冷。当我要求用四字词语概括时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二、过渡语比较少,显得比较唐突。

三、在讨论,交流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有段少了,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讨论完。在全班汇报环节,学生举手的人不是很多。说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我在课堂上话比较多,不断地提醒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

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只给了学生很少的时间写,就让学生读,明显的时间不够,可在这麽短的时间里同学们还是写出了不错的片段。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课后反思

我觉得在课有许多知识没有落实。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过渡语。

张老师说:如果中间紧凑点,在评析句子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就更好了。老师的语言精练一点就更好了。是啊,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我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7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8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去年,中国一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让所有华人为之自豪。其实,有能力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作家不止莫言一个——

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展示课件)

1969年,一位瑞典大使走到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面前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这位作家就是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文是作者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今天我们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济南,更会让我们领略语言大师的风采。

(反思:本想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但这个导入语时间过长,而且一直是教师的讲述,有点遏制住了学生表达的愿望。)

师:请大家把课下注释一朗读一遍,把重点内容画下来。

生读注释,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读完了吧?好,我们来看。“一些印象”,把这个内容圈住。还有同学没有动手,快一点。《一些印象》是老舍先生的一篇长篇散文,其中有好几个章节,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大葱》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个章节。

好,关于作者老舍,课下已经有了详细的注释,咱们边读边把它画下来。老舍,现代作家——一二。

生:齐读注释。

师:早读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字词查了没有?

生:没有。

师:自己先读一读,自己读,不齐读。

生自由读字词。

师:有没有哪个词语不会读?

生:有。“髻”不会读。

其余学生:读jì。

师:对,课下注释有的。还有不会读的码?

生:没有了。

师:好,我们找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读第一行的词语,没有问题。

师:嗯,好。来,同桌读一下第二行和第三行。

生2:读第二、三行的词语。

错误了两个拼音:宽敞——chǎng读成了chàng,水藻——zǎo读成了cáo。随时纠正。“贮蓄”不会读。

师:读什么?

生:齐读:读zhù xù。

师:读zhù xù,请大家把拼音加上。不读“chúxù”。我们去银行,原来叫“……蓄所”。

生:……(反应比较迟钝)

(反思:学生对“储蓄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所以答不上来。)

师板书“储蓄”和“贮蓄”两个词语及拼音,然后又更正“储”的拼音,把三声改为二声。

师:到底读几声?

生:三声。(比较迟疑)

师:有没有字典,查一下。

指一生查字典,请刚才这位女同学继续读完字词。

师:请跟同学们预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这位同学,查到了没有?

生3:读chǔ xù,是三声。

师:好的,把这个词语批到课下。(师纠正板书上的错误拼音)

师:把这些词语齐读一下,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齐读。

师:来看屏幕。本来我准备了一个字词检测,自己先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错了一个音。(课件展示拼音)第三行的这个词语——着落,读zhuó luò, 不读 zháo luò。请大家把这个拼音加到课本上,在68页第三段第五行。

批上了吧?暖和的活字读轻声,注意到了吧?

师:现在我再来检测一下,还是刚才的词语,不看书,看你的准确度。有两个生字写错了,有一个拼音加错了。谁现在找到了请举手。

学生议论了近一分钟。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第一个错误是——

生:响晴的响写错了,应该是“口”字旁。

师:“日”字旁的读什么?

生:晌午的晌。

师板书“晌午”一词,提醒学生把这个词语补充到课下。

师:第二个错误是——

生:伦敦的敦字写错了。

师:该怎么写?

生4:右边应该是反文。

师:(指一名男生)你来说第三个错误。

生5:贮蓄的贮字拼音错了。应该读zhù。

师:对这个词语很重要,同学们再来读一下。

(反思:到这时已经上课了11分钟。本来对字词的处理应该五分钟就结束,却花费了近11分钟时间。看课堂实录,真为课堂的慢节奏感到着急。中间停顿的时间太长,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课下没有预先了解情况,学生只是读了两遍,没有查字词,没有充分的预习,所以出现读错字的情况。原本设想进行纠错训练,学生预习不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就可以取消这个训练。自己又舍不得取消这个设计。所以耽误了很长时间,不如让学生再读一读字词,把课文再读一遍。)

师:好,这篇课文我们进行两个环节的学习,一是概写美景,二是探寻美点。我们先来第一步:加入你要给一个从来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述一下济南的冬天,你准备怎么样来讲呢?我们来进行三次概写的训练。

第一次概写:一词概写。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家把段落序号标上了吗?

生:标上了。

师:从第一段中咱们找出一个词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你要结合全文内容说出你的理由。来,把第一段齐读一下。

生齐读第一段。有同学读错了最后一句,师纠正:读课文一定要细心。

师:从上课到现在,大家一致比较活泼、很积极,下边看咱们能不能静下来,给两三分钟思考时间,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济南的特点是什么,把这个词找出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看一看。

(反思:自己语言的不简练在这个环节体现的最明显,耽误的都是教学时间。)

师巡视,发现有学生参看资料,教师提示:要自己思考,不要参看资料。

师:来,坐起来。找到这个词语了没有?

生:找到了。

师:那就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好吧?咱们举手说吧?刚才同学们那么积极,现在正好在班上展示一下。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吧。

生6:我找到的这个词语是“温情”。因为济南的冬天时温情的,冬天不刮风,冬天还能看得见日光,

师:他结合第一段内容进行了分析,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不刮风。他提到一个词语,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这个没有“风声”是不是就是没有“风”呢?

生:不是。

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生7:没有风声意思就是刮得风不大,风很小。

师:刮得很大的话,我们的耳边会有呼呼的——

生:风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结合第一段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情”,谁还能继续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不光看第一段,还应该找一找其余的段落。

学生没人举手。

师:我们可以考虑课文中写了什么内容?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还是不举手。

师:我先问他说的“温情”这个词大家赞同不赞同?

生:赞同。

有一生说不赞同。

师:好,不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生8:我找的这个词是“响晴”,因为在伦敦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可在济南却能看得见响晴的天空。

师:我们看课下注释,响晴是什么意思?

生读注释:天空晴朗无云。

师:我们把两个词语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8:温晴是温暖的,响晴是晴朗无云的。

师:“温晴”的“晴”有没有晴朗的意思?

生8:没有。

师问大家:有没有?

学生不语。

师:温晴是温暖晴朗的意思,而响晴只是晴朗的意思。明白了吗?我们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一看,哪一个词语更好一点?

还有学生答“响晴”,有多数学生答“温晴”。

教师又结合内容分析。明确是“温晴”一词。

师:谁能够结合内容分析一下?

学生依然没有人举手。

师:那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一段写冬天不刮风,写的是“暖阳”,第二段是全景写城,第三段是写小山,小山把济南整个围了个圈儿,所以济南的人们冬天是——

生:面上含笑的。

师:第四段、第五段是写雪中的山色,,这些雪是小雪,不是厚厚的大雪。第六段写温暖的水,水有什么特点呢?

生: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师:对。我们总结全文,写得是暖阳、暖城、暖山、不结冰的水,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一词概括,“温晴”像主线一样贯穿全文。

师板书“温晴”一词。(很惭愧,现在发现当时板书中的“晴”字写错了。)

(反思:看这个环节进行得很艰难,原因分析:一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课堂上没有整体朗读课文;二是学生没有预习,词语意思不理解。总感觉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是,所以只好教师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了。初一学生可能没有这个习惯,最关键还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自己在上课之前没有与上课班级联系好,做好预习。)

师:第二次概写——一段概写。

作者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现在,请大家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根据一段,也可以组合全文内容,用“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来说话。大家懂这个意思了吗?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例子:古老济南的城内那样狭窄,城外又是那样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就像一张小小的水墨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这个例子把第五段的内容加以组合,最后加了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就成了自己的概括。好的,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反思:教师把要求又复述了一遍,既耽误时间,也是对学生的不相信。因为我总感觉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所以不放心。我的担心希望是多余的。)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概括的片段,教师巡回检查。发现有不少学生不动笔,或者动笔很迟。时间共延续6分钟。

(反思:用时较长,因为感觉学生没写出来,所以就等了等。)

师:好,坐起来,拿起你的练习本,把你刚才所写的这个片段深情地朗诵一遍。

学生朗诵自己的概写片段约1分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位男同学,你来。

生9:济南的水非常独特,不但不结冰,翻到冒着点热气。如果你趴在水面上,就能看见自己的倒影。济南的水就像一块蓝水晶,倒映着红屋顶、黄草山,整个是一个蓝汪汪的天空。

师:很好,他结第六段内容,又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下一个谁来?

生10:济南的冬天甚至有点暖和,古老的济南城内是那样狭窄,但城外却又截然不同。在城外又那样宽敞,古老的济南本来就美,然而小雪也不甘寂寞。看,矮松在雪花的点缀下更可爱了,山尖白了,像给济南的天空镶了一道银边,那是济南城内最美的画。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写得多好呀!这位女同学从开始的总体概括到城内城外的景致,到美丽的雪花,矮松的点缀、山尖的银边等全部进行了概括,给读者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非常棒。来,下一个。

(反思:看画面,我又发现了自己讲课时的一个问题:总是比较匆忙,只顾着自己的讲述和评价,没有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或者说我的体态没有表现出对学生发言的重视,语言上很肯定,但身体语言却给人一种忽略了学生的感觉。表扬学生一定要专注的应对。)

生11: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小山的身上披着一件薄薄的雪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好,请坐,两段内容进行了组合。来,这位女同学,你来读一读吧?

生12:济南的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冬天贮蓄的绿色全部拿了出来,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面上找自己的影呢。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应该是“ 枝的垂柳”,读什么?对,cháng枝的垂柳。是个多音字,要注意一下。下一个谁来?

生13:济南的水,既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像终年贮蓄的绿色全部拿了出来,就凭这些绿的精神,就能够表明水很温暖。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师:好,他写的是“水之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济南的美。

学生齐读:

城之美——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山之美——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雪之美——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水之美——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反思:相对来说,这个环节是课堂里进行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在讲课中我发现学生不太熟悉课文,所以特意提示了方法:一段概括或多段概括、组合文句,难度降低了,学生展示得还可以。语言上的不简洁或不准确应适时点拨。)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是第二次概写,我们感受到了城之美、山之美、水之美、雪之美,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次概写:诗意命名。给课文的三至六段各进行一次图画命名,可以从文中挑选出关键词语进行组合,也可以来一点诗意的命名,例如第四段就可以概括为“雪后斜阳图”。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

师板书“雪后斜阳图”。学生思考、概括,时间约为3分钟。

师:来,第三自然段,谁想了,来说一下。那两个女同学,你们讨论的是什么呀?

生14:温晴济南图。

师:好,请坐。她抓住了一个“温晴”。谁还有?刚才还看到一个同学写了一个“小山 ”,谁写的?

生无人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二十秒,终于说出是“小山摇篮图”,一生举手。师笑着肯定,问:“为什么不举手呢?”

(反思:很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常常在课堂上过目就忘,实在不是好老师的表现。)

师:我们来比较比较,都可以吧?我们结合内容来看一下,“小山摇篮图”是从所写的内容上来说,整个小山把济南围成了各圈,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而“温晴济南图”抓住了济南“温晴”的特点。我们来看第五段怎样概括?看第五段理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水墨画。

师:把济南比作一张小水墨画,还有呢?

生15:城乡水墨图。

师:也可以。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是一幅“古城——”

生16:古城卧雪图。

师:好,思维很快。(教师语言表述不准确。)我们把写下来:第五段是古城卧雪图,第三段刚才那位女同学提到是小山摇篮图,我们把写下来。

第六段有没有分析好的,给大家概括一下?

生无人举手。

师:第六段是写什么的?

生:水。

师:我们来看一下第四行: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凉,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他把水和整个天空比作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我们组合一下,什么图?

生17:空灵水晶图。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一下子就想到了。咱么可以把它批到书上。

(反思:整个环节进行约八分钟,效果却不理想。学生自己思考一两分钟即可,可以让同桌或小组讨论一下,既可相互激发一下灵感,也可以活跃一下气氛。自己担心小组合作用得太滥,但该用时还是要用。)

师:写完了吧?三次概写,让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环节,只能留到下一个课时来进行了。第二个环节交“探寻美点”。什么叫“探寻美点”呢?就是赏析这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给大家提示了一些方面,咱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美在情景交融

美在色彩搭配

美在用词贴切

美在妙用修辞(比喻、拟人)

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虚实相生

美在布局谋篇

美在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

师:例如第一方面,“美在情景交融”,自己把分析读一遍。

生自由读。

美在情景交融——作者将对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天气是温晴的,小山是可爱的,雪景是秀美的,碧水是多情的。没有心中激荡着的热情,写不出济南冬天如此令人喜爱的特点。作者寓情于景,十分注重表达方式的选用:一是运用了大量的富有感情的词语。如“越发”“微微露出”“真的”“特别”“可爱”“最妙”,这些词语饱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是口语化的句式,亲切生动,自然贴切,透出真切的喜爱之情;三是抒情的句子(直接抒情,创设情境、流露感情)等。

师:好的,咱们就按照这个方法,自选一个角度,赏析这篇美文。下课!

(反思:此时缺少对一节课的总结。可以把这个例子取掉,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后反思:

先谈教学设计上的问题。两个教学环节,我立足于“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进行教学设计。因为初一的学生,毕竟还需要在课文写了什么上花费一点时间,另外,多种方式的概括训练也是学生应该培养的语文能力之一。所以,第一课时就把进行多次概写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课时把立足点放在赏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我原想给出多个写作美点,让学生自由选择赏析。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应该做调整:选择修辞、用词、布局谋篇三个角度(或者干脆只考虑修辞和用词两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即可,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其余方面的写作特点在这一课不是非常典型,可以不考虑。后来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按照改进的方案用自己的学生上课一遍,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另外,这次整理实录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上的诸多问题,都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

第一是教学语言。如有口头禅:“好、来”等;语言不简练;教学语言不准确;还有讲课时唯恐初一学生听不懂,说完要求又重复了一遍,时间就这样浪费掉了。

第二是教态。可能是因为不够放松,没有和学生很好地进行交流,身体语言和目光没有表现出对发言学生的专注地倾听,没有热好场,因而师生互动的氛围不好。

第三是教学节奏有点太慢。原来总是因为自己的急性子受到批评,所以这次特意放满了节奏,但同时也减少了教学容量,应该注意。

第四是教学设计的问题。这样的设计需要学生比较熟悉课文内容,最起码扫清字词障碍,读上几遍课文。上课之前没有和讲课班级联系,是自己的疏忽。而当到了现场发现学生没有预习时,没有尽快的调整方案,因而出现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的现象。

一次实录整理,一次反思调整改进的机会。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舞台,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时间的浪费。再次提醒自己。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篇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